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制备了Schiff碱功能化镉离子印迹材料,并研究了其对Cd(Ⅱ)离子的选择性吸附性能。利用水热法制备了Schiff碱功能化镉离子印迹材料,采用静态法测量了相关的吸附数据。结果表明:Schiff碱功能化镉离子印迹材料对Cd(Ⅱ)离子的吸附容量为48.5 mg/g,吸附平衡20 min完成,最佳p H值范围为4~8,且Schiff碱功能化镉离子印迹材料对Cd(Ⅱ)离子选择性好。Schiff碱功能化镉离子印迹材料对Cd(Ⅱ)离子的吸附具有高选择性,吸附速率快,且吸附容量较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水中痕量镉的高灵敏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Cd(Ⅱ)离子印迹聚合物分离富集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痕量镉的方法.首先采用悬浮聚合技术,以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合成了Cd(Ⅱ)离子印迹聚合物.采用静态和动态方法对其吸附水溶液中Cd(Ⅱ)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Cd(Ⅱ)离子印迹聚合物对水溶液的Cd(Ⅱ)具有很好的选择识别性能,而且具有快速的吸附动力学性质,吸附在20 min内即达到平衡.常见的金属离子不干扰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4.88%,检出限(3σ)为0.76μg/L.将该方法用于实际水样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徐娟  潘浪胜 《应用化工》2014,(10):1871-1873
以Pb2+为模板,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分散剂,采用乳液悬浮聚合法制备了铅离子印迹聚合物微球。通过静态平衡吸附实验和Scatchard分析法研究了聚合物微球的吸附性能和选择性。结果表明,铅离子印迹聚合微球能有效去除溶液中的铅离子,最大吸附容量为15.29 mg/g。在竞争离子Cd2+存在的溶液中,铅离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呈现出对铅离子的高选择性。Pb2+/Cd2+的识别因子为19.01,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35.61 mg/L,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25.19 mg/g。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对乙酰氨基酚为模版分子,乙腈为溶剂,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制备了对乙酰氨基酚分子印迹聚合物(APAP-MIP)。详细探讨了影响聚合物吸附性能的因素。合成优化条件为:印迹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的比例为1∶4∶20(mol),粒径为0.068~0.075mm,合成温度为60℃。在最佳条件下,制备得到的APAP-MIP对模板分子对乙酰氨基酚显示出很强的识别能力,6h内每g聚合物对APAP的吸附量达227.6mg,而对参比分子乙酰苯胺的吸附量只有64.3mg,结果显示APAP-MIP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5.
以锆(Ⅳ)离子为印迹离子,磷酸三丁酯(TBP)为络合剂,4-乙烯基吡啶和苯乙烯为功能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了锆离子印迹聚合物(Zr-IIPs)和控制聚合物(CPs).用1∶1盐酸将锆离子印迹聚合物中的锆离子洗脱,释放出印迹空腔.对Zr-IIPs和CPs进行了FT-IR和XRD分析表征.研究了pH及...  相似文献   

6.
以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RIM)作为交联剂,镉离子作为印迹分子,1,12-十二烷二醇-O,O'-二苯基磷酸(DDDPA)为功能单体,采用油包水,水包油(W/O/W)多重乳液聚合制备得到镉离子印迹微球。扫描电镜显示大约85%~95%Cd(III)的分子印迹微球颗粒的直径分布在20~40μm,平均直径约35μm。印迹微球膨胀率为25%,这说明了TRIM和DDDPA的组合导致识别位点规则的排布在聚合物表面。为了评价表面印迹技术的有效性,考察了这种镉离子印迹聚合物对镉离子和铜离子吸附性能。此外,将金属离子印迹微球应用于柱操作,通过填充有镉离子表面印迹微球的色谱柱进行金属离子分离和回收。与具有相似的磷酸基团商业螯合树脂相比,镉(II)印迹聚合物对镉离子显示出高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为基质、壳聚糖(CS)为功能单体、Ni(Ⅱ)离子为模板、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静电自组装法制备了镍离子印迹材料MIIPs。采用SEM、XRD、FTIR及TG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采用丁二酮肟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壳聚糖成功地接枝到碳纳米管表面,并且印迹材料对Ni(Ⅱ)具有选择吸附性能,化学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平衡吸附量为32.20mg/g,竞争离子Pb(Ⅱ)和Cu(Ⅱ)存在时,Ni(Ⅱ)/Pb(Ⅱ)和Ni(Ⅱ)/Cu(Ⅱ)的选择系数分别为11.27和9.22。  相似文献   

8.
方卢秋  祝媛 《现代化工》2012,(1):57-60,62
以焦性没食子酸为模板分子,丙烯酸为功能单体,甲醇为溶剂,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结合比例,表明焦性没食子酸和丙烯酸之间通过氢键形成1∶1型配合物。在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交联剂物质的量的比为1∶4∶20的条件下,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焦性没食子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静态吸附实验表明,可制备出吸附量大且特异性识别能力较高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焦性没食子酸有较高的亲和性和选择性。采用恒温振荡平衡吸附法以及Scatchard分析研究了聚合物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焦性没食子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在水环境下存在2种吸附位点,最大表观吸附量分别为7.5516μg/mg和11.9225μg/mg,平衡离解常数分别为9.2720×10-3mmol/L和0.1892 mmol/L。  相似文献   

9.
离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材料对模板离子具有强识别能力,对其可实现高选择吸附,因而离子印迹技术常用于制备高选择性吸附材料。但传统方法制备的离子印迹吸附材料,因识别位点容易被包埋导致其吸附容量小、吸附-脱附速率低,而表面离子印迹技术则是采用模板离子和聚合单体直接在载体表面或附近区域构筑选择性识别位点,所有活性位点均暴露,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从技术原理与合成原料、制备工艺方法以及载体材料类型等方面对表面印迹聚合物吸附材料近期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针对相关研究现状,从载体材料、功能单体、目标离子等角度分析和讨论了表面离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材料当前发展中的不足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并对表面离子印迹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摘要:以多壁碳纳米管为(MWCNTs)为基质,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为温敏单体,丙烯酰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Ni2+为模板,采用反相悬浮法制备温敏型离子印迹材料(IIPs)。采用FTIR、XRD、TG、SEM等对其进行结构表征,采用丁二酮肟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温度可以控制印迹聚合物的吸附与脱附效率,在最佳吸附温度40 ℃的条件下,IIPs对Ni2+吸附量最大为33.80 mg/g,该吸附过程符合热力学Langmuir模型和二级动力学模型,在25 ℃时的脱附效率远大于在50 ℃的脱附效率。在竞争离子Pb2+和Cd2+存在时,Ni2+/Pb2+和Ni2+/Cd2+的选择系数分别为12.62和16.12,说明IIPs对具有Ni2+较强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分子印迹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子识别技术,如今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分子印迹技术获得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选择性高、稳定性好及制备简单等特点。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镥离子印记聚合物合成的方法,即以镥(Ⅲ)离子作为模板,4-乙烯基吡啶(4-VP)、乙酰丙酮(Hacac)和镥(Ⅲ)形成的三元配合物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采用传统方法——本体聚合法合成镥(Ⅲ)离子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本文研究了镥(Ⅲ)离子印迹聚合物对镥(Ⅲ)离子的吸附性,并分别用紫外、红外及X射线衍射(XRD)对其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对镥(Ⅲ)离子具有良好的亲和性,其饱和吸附量为Q_(max)=69.4mg/g,与实验所得的最大吸附量64.2mg/g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2.
以结晶紫(CV)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为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合成结晶紫分子印迹微球。同时,考察合成过程中不同交联剂、模板分子与MAA的配比以及交联剂用量对微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恒温水浴振荡法,以30 mL乙腈为溶剂,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物质的量比为1∶4∶20,所制备的聚合物微球最大吸附量Q为39.1μmol/g,分离因子(α)和印迹效率因子(β)分别为3.76和3.18,对目标分子结晶紫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识别和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离子印迹聚合物对目标金属离子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有利于选择性吸附和分离水溶液中的铬离子。本文介绍了制备Cr(III)和Cr(VI)离子印迹聚合物的方法,并阐述了国内外铬离子印迹聚合物制备以及在对水中铬离子检测与吸附去除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对铬离子印迹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壬基酚(NP)为模板,4-乙烯基吡啶(4-VPy)为功能单体,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成功制备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Fe_3O_4@SiO_2-MIPs),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条件,考察了Fe_3O_4@SiO_2-MIPs的吸附选择性、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可重复利用性及再生性。结果表明制备的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易于实现固-液分离,最优制备条件为:磁性载体投加量为2 g,温度为65℃,预组装体∶交联剂为1∶2,时间为24 h。Fe_3O_4@SiO_2-MIPs对NP具有特异选择吸附性,吸附等温线符合Sips模型,且该印迹聚合物表现出高效快速的吸附动力学特征,采用二级动力学模型可很好地拟合吸附动力学过程。该功能性吸附材料具有很好的可重复利用性和再生性能。  相似文献   

15.
以对羟基苯甲酸乙酯为模板,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用沉淀聚合法制备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分子印迹聚合微球.通过一系列的单因素实验优化了聚合反应条件,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在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物质的量比例为1∶6∶20,反应温度为65℃的条件下合成的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量最大.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选择性进行了分析.以优化后的反应条件合成的印迹聚合物对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相对吸附量为866.55 μg/g,同等条件下非印迹聚合物的结果为406.72 μg/g.  相似文献   

16.
以四氢呋喃、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体积比6∶1∶1)为分散剂,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功能单体,正硅酸乙酯为交联剂,氨水为催化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在二氧化硅微球表面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用分子对接的方法初步分析了链霉素与功能单体和交联剂之间的相互作用,验证了它们形成氢键的可能性。活化时间会影响分子印迹微球的形貌。吸附实验表明,分子印迹微球比非印迹聚合物微球对链霉素具有更优越的吸附性能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以Cs(Ⅰ)为模板离子,磁性Fe3O4@TiO2@SiO2微球为基底,羧化壳聚糖为功能单体,采用表面离子印迹技术制备并表征了铯离子印迹聚合物(Cs(Ⅰ)-MIIP),并研究了其对溶液中铯离子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25℃时吸附平衡时间为3h,平衡吸附量可达70.88 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Cs(Ⅰ)-MIIP对铯离子的吸附选择性明显高于非印迹材料.将Cs(Ⅰ)-MIIP应用于盐湖卤水中的研究表明其对铯离子的吸附量可达5.3 mg/g,吸附率为74.65%,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应用化工》2022,(6):1113-1117
以环氧化黄腐酸(MFA)为功能单体,以Cd(2+)为模板离子,采用反相悬浮法制备黄腐酸基离子印迹聚合物(IIP),并用红外、扫描电镜、热重分析等对印迹材料进行了结构性能分析。最佳合成工艺为:MFA用量0.500 0 g,Cd(2+)为模板离子,采用反相悬浮法制备黄腐酸基离子印迹聚合物(IIP),并用红外、扫描电镜、热重分析等对印迹材料进行了结构性能分析。最佳合成工艺为:MFA用量0.500 0 g,Cd(2+)离子(3.0 g/L)和乙二胺用量分别为30 m L和20 m L,反应温度及时间分别为60℃和12 h。此时最佳吸附量1.17 mg/g,去除率为93.93%。溶液pH为6时,IIP吸附效果最好,最佳吸附量约为N-IIP的3倍。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Cr6+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以C(rVI)为模板分子,4-乙烯基吡啶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在偶氮二异丁腈引发下,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3种C(rVI)离子印迹聚合物。研究了硫脲脱除模板离子的条件,并对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实验结果表明,3种印迹聚合物对C(rVI)具有很好的吸附效果,有望成为Cr6+污染治理的高效吸附剂。  相似文献   

20.
以绿原酸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结构单体,甲叉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以绿原酸吸附量为指标,优化了绿原酸分子印迹冰胶聚合物的制备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绿原酸分子印迹冰胶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是:绿原酸∶丙烯酰胺∶甲叉双丙烯酰胺=1∶12∶60(物质的量之比)。此条件下制备的分子印迹冰胶聚合物对绿原酸的吸附量达到最大,为73.8mg·g~(-1),是芦丁吸附容量的3倍,木犀草素吸附容量的5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