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祝艳龙  安静  丁黎  毕福强  周静  梁忆 《含能材料》2019,27(8):685-691
为了研究1,1′-二羟基-5,5"-联四唑二羟胺盐(TKX-50)的热分解,分别采用热重和差示扫描量热法进行热分解试验研究,并采用MATLAB软件对重合部分进行解耦合,用Málek方法对TKX-50热分解过程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TKX-50的热分解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用MATLAB 软件获得两个阶段完整的热分解曲线,并分别获得不同升温速率下各个阶段的TonsetTp、ΔH等基础参数。TKX-50的热分解遵循自催化反应模型,并分别获得动力学参数包括活化能、指前因子和动力学模型等,第一阶段:Ea=174.99 kJ?mol-1,lnA=40.75,f(α)=α0.917(1-α)0.509;第二阶段:Ea=149.60 kJ?mol-1,lnA=31.84,f(α)=α0.357(1-α)0.117。  相似文献   

2.
万冲  王晨  陈苏杭  徐抗震 《含能材料》2022,30(7):703-709
为了防止铁酸钴(CoFe2O4)纳米颗粒团聚,提高其对奥克托今(HMX)和哈托(TKX-50)的催化分解性能,采用类石墨氮化碳(g-C3N4)作为CoFe2O4纳米颗粒的分散剂载体,通过溶剂热法原位生长制备了CoFe2O4/g-C3N4二元纳米复合材料,并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以及差示扫描量热仪等研究了其组成、结构形貌及催化分解性能。结果表明,CoFe2O4/g-C3N4复合材料形貌均匀密实,使HMX和TKX-50的热分解峰温分别降低了7.0 ℃和41.3 ℃,表观活化能分别降低了341.1 kJ·mol-1和21.0 kJ·mol-1,同时增大了其放热量。残渣分析结果发现HMX几乎完全被催化分解,而TKX-50催化分解不彻底,其残渣和CoFe2O4/g-C3N4形成了微米级块状混合物。  相似文献   

3.
(C6H14N2)[Na(ClO43]是新型含能钙钛矿化合物的典型代表,需明确其热分解行为、热分解机制及感度特性,以推动其在配方中的应用。以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方法实现了分解放热量、分解温度等参数的获取;以动力学模拟计算解析了相关分解机理;以同步热分析-红外-质谱联用技术结合原位红外技术探索了(C6H14N2)[Na(ClO43]的分解产物及分解历程;以国军标法获得了热感度、摩擦感度与撞击感度参数。结果表明:在10 ℃·min-1的升温速率下,(C6H14N2)[Na(ClO43]分解放热量为4227 J·g-1,分解温度则达到345 ℃,高于黑索今(RDX)、奥克托今(HMX)、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等多数现役含能材料,显示了优异的热稳定性;分解产物研究表明其立方笼状骨架有效稳定了内部结合的有机物分子,使其热稳定性较高。此外,(C6H14N2)[Na(ClO43]在100 ℃下加热48 h的放气量约0.04 mL·g-1,撞击感度与机械感度分别为32%和80%,优于RDX和HMX。  相似文献   

4.
宋佳星  郭涛  姚淼  陈嘉琳  丁文  刘晓峰 《含能材料》2020,28(10):953-959
为了研究高氯酸盐对纳米铝热剂反应性能的影响,选用高氯酸钾(KClO4)和高氯酸铵(NH4ClO4)作为添加剂,采用静电喷雾法分别制备KClO4-Al-MnO2和NH4ClO4-Al-MnO2纳米复合材料样品。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观察了样品的微观形貌;采用同步热分析技术(TG-DSC)研究了样品的放热过程和反应活化能,结合X射线衍射技术(XRD)分析了反应后产物的成分,使用快速电热丝实验对比研究了样品的燃烧过程和燃烧速率。结果显示,纳米Al粉和MnO2集中分布在高氯酸盐基底上;由于MnO2的催化作用,KClO4和NH4ClO4均在铝热反应发生前出现分解放热过程,其中NH4ClO4的分解放热量显著高于KClO4;KClO4和NH4ClO4的引入,使体系中铝热剂的相对含量降低,导致铝热反应的峰值温度分别推迟了21 ℃和31 ℃。KClO4-Al-MnO2的产物主要为Mn3O4,而NH4ClO4-Al-MnO2的产物主要为MnO,NH4ClO4可以提高MnO2中O元素的利用率。高氯酸盐的引入可降低体系发生铝热反应的活化能,降低量大于35%,并能够有效提高铝热剂的反应速率;在发火实验中,直接表现为火焰的快速成长、扩散和消退,但是高氯酸盐的引入也将降低火焰的明亮程度和大小。  相似文献   

5.
用3-硝基-1,2,4-三唑-5-酮(NTO)的锂盐水溶液和硫酸锰水溶液反应制得[Mn(H2O)6](NTO)2·2H2O,对它进行了元素分析与红外表征。[Mn(H2O)6](NTO)2·2H2O的结构用单晶分析法测定,其空间群为 C2/C,晶胞参数 a=23.423(3)Å,b=6.5262(9)Å,c=19.412(3)Å,a=90.00(0)°,β=142.713(7)°,γ=90.00(0)°,V=1797.6(4)Å3,Z=4,Dc=1.70 g·cm-3,μ=7.87cm-1,F(000)=947.75。  相似文献   

6.
以3,4-双(4′-硝基呋咱-3′-基)呋咱为原料,与羟胺溶液一步法合成了一种新型七元环化合物7-羟基三呋咱并[3,4-b: 3′,4′-f:3″,4″-d]氮杂环庚三烯(HYTF),并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元素分析对产物进行了表征。通过规范不变原子轨道方法完成了HYTF的13C NMR和15N NMR理论模拟,结合实验数据实现了HYTF的13C NMR和15N NMR的准确归属。发现3,4-双(4′-硝基呋咱-3′-基)呋咱与羟胺在不同反应温度条件下可分别生成HYTF和7H-三呋咱并[3,4-b:3′,4′-f:3″,4″-d]氮杂环庚三烯(HATF),提出了HYTF与羟胺作用生成HATF的反应机理。基于实测密度(ρ=1.86 g·cm-3)和预估生成焓(ΔfH(s)=573.8 kJ·mol-1),利用Explo5(V6.04)软件预估HYTF的爆速和爆压分别为8181 m·s-1和28.0 GPa。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HYTF的热分解过程,其热分解峰温为161.8 ℃。  相似文献   

7.
为了发展新型的四唑类化合物,制备了一水合双四唑乙烷·四水合镁([Mg(BTE)(H2O)4n·nH2O)和双四唑乙烷·五水合钙([Ca(BTE)(H2O)5n)两种新型四唑类化合物,采用溶剂挥发法培养了[Mg(BTE)(H2O)4n·nH2O和[Ca(BTE)(H2O)5n的晶体,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法、红外光谱法和元素分析法对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TG-DTG)等热分析方法研究了两种化合物的热分解性能,采用Kissinger法和Ozawa法求解了非等温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Mg(BTE)(H2O)4n·nH2O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9.0367(18) Å,b=9.1427(18) Å,c=7.4491(15) Å,β=103.51(3)°,Z=2,[Ca(BTE)(H2O)5n的晶体属于正交晶系,Pnnm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1.205(2) Å,b=13.605(3) Å,c=7.1415(14) Å,Z=4。[Mg(BTE)(H2O)4n·nH2O的第一放热峰峰顶温度为387.7 ℃,[Ca(BTE)(H2O)5n的第一放热峰峰顶温度为415.8 ℃。  相似文献   

8.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GA)法研究了丙基硝基胍 (PrNQ)的热分解行为和非等温分解反应动力学,利用原位红外技术研究了PrNQ分子的分解机理,利用DSC实验研究了PrNQ与黑索今 (RDX),奥克托今(HMX),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5,5′-联四唑-1,1′-二氧二羟铵 (TKX-50)的相容性。结果表明,PrNQ的熔点约为99 ℃,可应用于熔铸炸药体系。PrNQ的热稳定性良好,PrNQ的熔融和分解温度相差约137 ℃,可保证熔铸工艺的安全性。根据DSC实验,PrNQ与HMX及TKX-50的ΔTp分别为-0.3 K和1.36 K,表明其与HMX及TKX-50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以硝基胍(NQ)为原料、100%硝酸/20%发烟硫酸/硝酸铵为硝化体系,经硝化反应合成了1,2-二硝基胍(DNG)。用IR、1H NMR、13C NMR、MS表征了DNG的结构。研究了影响DNG产率和正交实验的因素。用TG和 DSC研究了DNG的热分解行为。结果表明,硝化反应的优化条件为n(HNO3)n(NQ)n(NH4NO3)=15 2 1,V(H2SO4)V(HNO3)=1.25 1,反应时间为8 h,反应温度为10 ℃。优化条件下DNG产率达61.76%。DNG的 DSC曲线峰温为182.83 ℃,显示DNG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4-氨基-1,2,4-三唑(4-ATz)与二水氯化铜合成了标题化合物(C2N4H4)2CuCl2·H2O,采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用DSC和TG-DTG研究了配合物的热行为及主放热分解阶段的动力学。结果表明,金属离子与配体的化学计量比为12。配合物的主要分解阶段由机理函数f(α)=32(1-α)[-ln(1-α)]1/3控制,反应速率方程为: dα/dt=1021.83×32(1-α)[-ln(1-α)]1/3×exp(-2.75×104/T)。  相似文献   

11.
针对SINS/GPS组合制导系统在战术弹道导弹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该组合系统中融入了合成孔径雷达(SAR)传感器,用以提高系统的自主性、容错性和制导精度。仿真结果表明,SINS/GNSS/SAR组合系统的制导精度比SINS/GPS有所提高。它是一个更加完善的组合制导系统。  相似文献   

12.
GPS/SINS/CNS 组合导航在航天器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传统的惯性导航误差模型推导不适合空间应用以及GPS信号传输修正能力有限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GPS/SINS/CNS的组合导航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在导航仿真系统中增加组合导航系统性能评估模块,推导了基于J2000坐标系的惯性导航误差模型,给出GPS、SINS与CNS的数学模型,利用扩展的卡尔曼滤波设计组合导航系统,对连续信号和信号中断两种模式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导航系统能很好地满足航天器在轨运行的导航性能要求,能够为航天器提供高精度的测量与导航信息。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的枪弹合膛模生产效率低,合格率低等问题,采用基于MasterCAM的CAD/CAM/DNC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过程和方法,提出了该技术的需求配置及工作流程。以某型号枪弹的合膛模为例,应用MasterCAM软件进行模具三维实体造型、工艺参数设置、模拟仿真加工并自动生成NC程序,之后使用DNC通信技术将程序在线输入至数控机床进行加工。  相似文献   

14.
基于PC104总线的加速度计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速度计是捷联惯导系统的核心部件,由于捷联惯导系统恶劣的工作环境,通常以I/F转换或A/D采样方案设计的加速度计数据采集系统在测试中均有局限性,因此基于PCI04总线提出I/F和A/D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高精度加速度计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同时具有I/F和A/D方案的优点.从参数标定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精度、实时性、可靠性,还是动态测试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其中测量精度远高于10-5g.  相似文献   

15.
基于HLA和VR技术的自行火炮指挥车训练仿真系统克服了传统训练模拟系统扩充性和训练环境沉浸感不强的缺点.运用数据库层次建模技术和Vega的特效仿真模块、DI-Guy模块及AudioWorks2仿真模块,实现系统的视景仿真、虚拟人仿真和音响仿真;将Vega中的Isector功能模块与VR人机交互设备有机结合,实现操纵仿真、运动仿真及指挥软件仿真.建立了适合系统实时仿真、结构简化的指挥车行驶速度和方向控制的动力学模型.基于Vega/VC++仿真机制和HLA/RTI技术体制,设计实现系统的仿真应用程序.  相似文献   

16.
碳素形态对Ag/C触头材料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能球磨及热压方法制备银 /金刚石、银 /石墨、银 /炭黑、银 /碳管四种Ag/C合金 ,研究了不同碳素形态对银基触头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金刚石、石墨和碳黑粒子均匀分布在银基体内部 ,扇贝状银 /碳管组织和其它三种组织明显不同。高能球磨和热压后 ,石墨态的碳元素仍能保持原来的形态和晶型。热压块体的密度能达到理论密度的 95 %以上。碳元素形态的差异引起块体材料硬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以某平台项目为研究背景,在分析了车辆整车数字化设计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基于Pro/ENGINEER开发了整车数字化建模环境软件,主要用于解决重型车辆在总体设计过程中的选型、总布置、性能仿真计算等阶段的信息流耦合处理等问题.同时还集成了一些自开发的辅助设计工具,以方便总体设计人员进行相关设计计算工作.  相似文献   

18.
针对浏览器/服务器模型结构中数据库服务器端易形成数据“瓶颈”之不足,提出了在浏览器与数据库服务器之间增加WWW服务器所构成的一种分布式结构浏览器/服务器/服务器模型。举例说明了该模型在远程故障诊断系统中的应用,给出了以WWW服务器完成远程采集、信号处理、故障诊断等数据处理的系统软件平台结构,介绍了如何使用Java语言实现用户端、服务器端和数据库系统间的连接,及其远程故障诊断的工作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以基于PDM平台的3C集成制造技术应用为重点,对3C集成系统的系统集成接口及加工仿真模型建立两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系统的结构框架。通过基于某型号产品研制过程的应用,对产品数字化设计、验证和优化过程,产品设计信息向工艺设计的输入及快速工艺设计,工艺设计与数控编程的集成等技术进行了验证。实现了设计制造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通过高温烧结TiC陶瓷骨架,金属Cu熔体真空无压自浸渗,制备出高致密度(>98%理论密度)的TiC-40%Cu(质量分数)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对材料微观结构分析表明,在复合材料中TiC形成了连续的骨架结构,金属Cu填充到TiC骨架的孔隙中。材料的高温烧蚀试验结果表明,TiC/Cu复合材料在烧蚀过程中产生了“发汗冷却”效果,抗烧蚀性能与W/Cu材料相近,抗热震性比W/Cu材料差。TiC/Cu复合材料作为耐高温、抗烧蚀材料有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