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设立缘于智能建筑的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缺失,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由此受到广泛关注。文章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体系、培养模式革新等方面,探索构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多元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背景,在对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培养经验和专业建设与发展情况,对多学科交叉背景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与改革。 相似文献
3.
4.
5.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各种智能化的行业也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其中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业也渐渐与智能化结合起来。因为智能化建筑行业的兴起传统建筑行业的比重与地位有所下降。在建筑行业中占很大方面的建筑电气也逐渐与计算机智能化结合起来。本文旨在分析智能化建筑和建筑电气工程的关系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进程当中,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建筑开始出现,并且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接受与认可。智能化建筑是当前建筑领域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形式之一,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其中,建筑电气是一个重点内容,对于建筑物功能的发挥具有直接的影响。本文首先阐述了智能化建筑的内涵,然后对我国当前智能化建筑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建筑电气系统及其设计原则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中国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的历史沿革和招生现状,凝练了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知识体系,从空间地缘分布、时间发展趋势和行业就业特色的角度,剖析了招生、培养与就业需求、行业发展的矛盾,提出了矛盾解决方案,展望了专业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计划修订为基础,从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出发,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探寻满足社会需求、专业发展需求和适应学生需求的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10.
文中对智慧城市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智慧城市与BEIM专业之间的关系,最后探讨了在智慧城市中发展BEIM专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涉及土建类学科、信息类学科、电气类学科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阻碍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培育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针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目标模糊、培养特色不明、培养环节脱节等4个重点问题,安徽建筑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根据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提出集成学科优势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法,构建基于"新工科"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形成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的"1535"人才培养体系。该人才培养体系汇集了方法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等多种创新,展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的应用成果,为建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土木工程专业是传统工科专业的典型代表,在新经济建设背景下面临教育教学理念落后、内容体系与平台建设规模小且分散、运行机制缺少“闭环”检验等问题,这些问题亦普遍存在于其他传统工科专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以“以生为本、成果导向、全要素协同”育人理念为统领,通过优化和完善6个内容体系和6个教育教学平台,建立持续改进的课内、校内与校外“三循环”机制,构建“新理念指导、全要素协同育人”的全员、全过程、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专业先行,学科后发再并行”的发展思路,“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的实施路径,师生全员全过程深度参与及学院自主办学的经验对新工科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的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对交通强国战略重视程度持续加深,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从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到川藏铁路的全线开工,桥梁工程建设正面对各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主跨1700m杨泗港长江大桥的建成到主跨2300m张靖皋长江大桥的开工,大跨度桥梁规模正不断刷新纪录。为培养具有面向重大复杂工程能力需求的研究生,提高研究生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质量和效率并重能力等,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复合指导模式。由团队负责人对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进行把关,青年教师对具体科研工作进行指导,以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以研究方法指导、综合能力培养、应用创新突破为主的“面—线—点”培养模式,逐步细化和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实践结果表明,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复合指导增强了研究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结合“面—线—点”动态培养模式为研究生“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研究生从任务式地完成科研工作到自主探索式地完成学位论文,个人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可更好适应重大复杂工程对创新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16.
源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重庆大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新标准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制订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以及个性化模块等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在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产业、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和智能机器人行业与企业展开了协同育人实践。根据评价结果持续改进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过程等,提出了以培养机械工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和重大风格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一流本科教育,以期为服务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