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Planning》2019,(20)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以发挥各门学科和各类课程优势,全过程、全方位"立德树人"。文章探讨大学英语在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思政"格局中如何结合自身课程特点,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政育人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以实现思政教育与综合素养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2)
当前,如何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作用,推动"课程思政"的发展,是各高校及教师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课程思政"指出各类课程都肩负德育的责任,都要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项目组以"课程思政"的开展为契机,以有机化学课程为例,以学校平台及教师自身政治素养为依托,探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专业课程的"德育"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医药人才。同时,也为其他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2)
专业课程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作为2018年度"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之一的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课程也尝试进行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团队从师德师风建设、课程设计贯穿思政元素、教学形式多样化、课程内容融入德育内涵等方面着手探索专业课程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效果显著,充分发挥了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8):173-174
"课程思政"建设是艺术院校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重要环节。本文根据艺术院校特征,从"课程思政"理念、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出发,构建教学育人、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立体化、课程育人立体化、育人载体立体化的"课程思政"立体模式,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思政队伍与专任教师同向发力,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课程的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8)
"课程思政"是高校在所开设的各类人文社科通识课程和不同专业课程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挖掘其隐性与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涵盖并渗透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的不同阶段中,本文以吉林工程职业学院思政改革"学科育人示范课程"《消费心理学》专业课程建设为例,深入探索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1)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能否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取决于能否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成。各类课程深入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在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实施过程、课程教学效果反馈等环节有机融入课程思政,从而达成课程三位一体教学目标。课程思政建设能够与各类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5)
本文以课程思政为视域,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探讨日本文化课程融合渗透思政内容的具体路径,对高校日语专业达到新国标要求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4)
在中国发展备受世界瞩目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华文化充满兴趣,需要更多具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这要求高校专业教师扎实做好专业思政工作。外语专业教师也要立足外语课堂,提高"课程思政"的意识和本领,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以所从事的日语教学为研究主体,探讨开展"课程思政"的策略和方法,以期对本专业及其他语种乃至其他高校的外语专业思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1)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提出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命题,本文以信管专业开设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找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融入专业课堂的结合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师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思政元素融入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思想意识不到位、专业教师育人能力较弱等问题,在分析融入思政元素对于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思政建设应从完善课程大纲、挖掘思政元素、加强课程团队教育与培训以及完善课程考核内容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并总结出挖掘具有思政文化元素的园林建筑设计实践基地、构建课程思政互动平台、设计实践适时融入思政要素、以“课程设计团队+竞赛”的形式展开互动交流等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PM2.5概念、组成、来源及危害,从太原市的地形、地貌、气象特征对PM2.5的影响方面进行了论述,对钢铁企业排放PM2.5的主要工序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太钢当前PM2.5的防控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建类专业评估认证与注册师制度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专业评估认证已成为教育界和关心教育人士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土建类专业评估认证是中国开展得最早的专业评估认证,有近20年的专业评估认证的经验。文章分析了中国土建类专业评估认证的基本情况、中国建设行业注册师制度情况、对专业评估认证及注册师制度的思考,以及完善建设行业注册师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特雷克斯是一家经营方式独特的跨国公司,1986年创建于美国特拉华州.凭借其独特的收购兼并经营方式,在工程机械领域迅速扩张,不断将世界各地有名的单一工程机械品种生产商整合在自己的品牌下.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立了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构成的我国法定城乡规划体系,标志着我国城乡规划在法律制度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城乡规划法,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分治情况,加强城乡统一规划管理,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同时它仅仅只是解决了城市和村镇的统一规划问题,对于存在于乡村地区的大量的自然,历史等资源的规划和保护,利用的问题,并没有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本文通过结合南京浦口的规划实践工作,提出基于城乡一体的规划编制设想,目的旨在探索地方层面的规划编制如何能进一步结合地区管理需要,实现规划与管理的无缝对接,充实和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5.
郑昕 《城市建筑》2014,(18):186-186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原因的限制以及约束,导致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存在一些没解决的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市政给排水设计的一些背景,然后阐述了设计中应考虑的几点问题,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6.
采用GIS技术、GPRS技术及物联网传感等技术实现对城区"雨情"实时发布、"涝情"及时预警、"排涝"资源科学调度.并结合WebGIS地理技术设计和大型应用数据库系统,在此基础之上,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和重组.本系统在东营市上线运行以来,对大、暴雨监测,多次利用排水模型进行预警,针对实时降雨强度进行报警,通过短信、LED显示大屏等多种渠道对广大市民进行提醒,对人民大众出行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BIM技术可以实现各专业的协同设计,可在机电安装项目中,模拟所有管线的综合排布位置和工序,并进行施工模拟,为工程实际安装阶段的工作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该文从机电安装的角度,结合实际案例,在机电综合排布、碰撞检查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阐述,验证BIM技术在机电安装施工管理中的作用,并对BIM技术对安装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与发展小城镇,其目的在于集中人口、控制人口、改善环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实现人口控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国要发展,环境要改善,国民素质要提高,农村人口(特别是山区人口)必须聚集。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必然趋势,结合国家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契机,利用小城镇的建设聚集农村和山区人口,做好区域内水土流失治理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回顾1982年以来30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历程,初步分为历史文化名域保护兴起、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面保护3个阶段.从历史文化名域名镇名村评选评价、保护体系、保护规划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概念和方法问题,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域名镇名村保护提出了工作和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古时候,支撑起一栋楼房的是木材,而木材与木材相连接固定的方法,就是榫卯.古时候的木匠,技艺精湛,手艺超群,在没有任何图纸的情况下,可以把楼房建造起来而不倒塌.一根根木材靠着木匠做出的榫卯搭接在一起,最后形成了亭台楼阁.榫卯作为木材和木材之间的连接点、固定点,不仅扮演着结构的角色,也扮演着美观的角色.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优劣,榫卯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功能不容忽视,它不但能体现建筑的个性和特色,还能增添建筑的美观.文章主要通过研究中国古建筑各个地方的榫卯,结合观察法、现场调研法、文献阅读法、经验总结法,分析探讨榫卯的繁简、大小与构件的承重有何种关系,得出结论并运用于毕业设计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