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老城区更新改造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研究老城区在居住环境、景观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城市双修"理念为切入点,提出完善功能格局、修复生态格局和塑造风貌格局3条优化策略。并以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南门河"城市双修"实践探索为例进行论证,结合南门河片区的现状条件,提出功能置换升级、设施提质增量、生态补水织绿、空间风貌延展4条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城市双修"是新常态下从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过程中的规划举措。而城市衔接区作为新老城区联系的重要区域单元,在城市中的发展区位不可忽视却鲜有关注。基于此,文章将"城市双修"的概念引入到城市衔接区的规划与设计中,结合巩义市老新兴路片区的案例进行探索,针对性提出定位、交通、生态、文脉四个方面的"双修"策略,以期为相关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广西桂林老城区进入内涵型发展时期,面临在保护山水空间和历史遗产的同时,提升城市能级的发展更新需要。以桂林"特色街区"的城市设计实践为例,探讨城市更新和景观风貌引导两大核心目标和相应的策略选择过程,从目标-策略角度阐述对特色街区发展内涵的认识,以及从实践角度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双修"是城市发展转型期面临的重要工作,其开展要因地制宜、坚持城市特色。山地城市作为一种典型的城市形态,广泛存在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其城市发展模式、更新模式均具有一定特殊性,文章研究山地城市的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方法,明确山地城市双修应重点突出山水修复、城市防灾、特色风貌等内容,总结提炼山地城市"双修"模式,并以古丈县为例,探索山地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以期为广大山地城市"双修"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5.
《安徽建筑》2019,(11):48-50
基于城市设计基础上的"城市双修",是对城市空间品质进行生化提升的新要求。基于嘉善县老城区历史遗留问题上,由"城市双修"理念转变入手,从"城市修补"、"城市修复"两个方面对老城区的历史文脉、景观生态、交通设施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6.
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居住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双修"作为今天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方向,对城市公共绿地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案例,着重探讨"城市双修"视角下公共绿地海绵城市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以期为今后的相关项目研究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双修导向下的城市绿道规划方法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积极应对近年来中国快速城市化所暴露的诸多"城市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了"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为核心的城市双修战略。城市绿道作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人居环境优化的支撑空间之一,其规划已经成为我国诸多城市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科学指引和决策依据。在城市双修的城市发展新战略下,进一步优化其理念与方法将有力地支撑我国城市的科学发展。首先阐述城市双修在当前我国绿化建设中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结合我国当前绿道规划过程中所反映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城市双修导向下我国绿道建设的规划理念,并通过本研究团队的实际案例解析探讨城市双修导向下我国绿道规划优化发展的具体对策,包含研究领域、规划内容、技术方法、服务对象、风貌管控等多方面的更新,为我国绿道规划更加科学地引领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老城区的城市更新是当前城市发展的瓶颈,基于"城市双修"理念进行实践探索,从景观、市政和建筑三方面对老城区生态和景观风貌进行综合提升,并提出"三位一体,系统工程"的工作模式,找到老城区更新提升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自"城市双修"概念提出以来,在全国掀起了热烈的讨论与研究。但目前相关研究重对于老城区风貌的修补内容研究较为缺乏。而城市风貌的修补工作也是"城市双修"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文章阐述了城市风貌修补的重要意义,同时以禹州城市修补规划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对城市文脉的提炼,对城市风貌进行重新梳理整合,进而形成完整连贯的城市风貌体系。  相似文献   

10.
"城市双修"是适应我国城市进入转型发展阶段的重要新举措。而"城市修补"对于老城区意义尤其重大。以大冶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从设施功能提升、存量土地管控、特色风貌塑造、公众参与践行等4个方面探讨"城市修补"理念下的控规编制策略,以期完善相关规划理论。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双修发展背景下,生态城市设计的指导产生了新的变化,要求其设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以修复城市空间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中心,确保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局面。对"城市双修"做出了解读,并提出了在城市双修视角下生态城市设计的着力点以及相关设计策略,以供相关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桂林山水甲天下,青山绿水是桂林的"名片". "山不能变,水不能变,守住了山水,就守住了桂林永远的家园!"桂林市委书记高雄说.目前,桂林市五十多平方公里的老城区人口已达七十多万,人口稠密,交通拥堵,沿江两岸呈长条型扩展.如何永保桂林的青山绿水?那就是转变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现在桂林市正在疏解老城区,开发临桂新区,再造一个新桂林.  相似文献   

13.
张彬 《城乡建设》2007,(12):14-15
桂林山水甲天下,青山绿水是桂林的"名片". "山不能变,水不能变,守住了山水,就守住了桂林永远的家园!"桂林市委书记高雄说.目前,桂林市五十多平方公里的老城区人口已达七十多万,人口稠密,交通拥堵,沿江两岸呈长条型扩展.如何永保桂林的青山绿水?那就是转变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现在桂林市正在疏解老城区,开发临桂新区,再造一个新桂林.  相似文献   

14.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城市双修战略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其规划与建设已成为我国绿色城市发展的重要评价依据。文章首先阐述了城市双修在滨水空间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太原市为研究案例,对城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河道空间进行调查与分析,探讨基于城市双修的滨水空间优化发展的规划策略,为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城市双修"理念解读城市山水格局,探讨宣汉城市生态修护的途径。从研究宣汉山水格局形成背景切入,分别从山体、水体两方面分析其生态发展瓶颈,结合山水在城市的功能定位,探究生态修复的宏观战略和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我国城市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各类突出的城市病问题亟待解决,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双修)的提出为城市发展与治理提供新思路。三亚市是全国首个城市双修试点城市,经过多年系统双修建设,三亚市在城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规划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本文围绕三亚市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三亚市的双修理论的应用实践进行初步总结分析,旨在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正>"城市双修"的由来过去的30余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但是,与之相伴的是粗放的发展模式和对生态造成一定的破坏。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制订并实施生  相似文献   

18.
"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建设领域的体现,为中国新时代城市发展指出了方向。"公园城市"理念是继承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吸取国外城市建设经验,针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提出的。山水城市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征,在近代吸收花园城市等国外城市理论而发展,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院士提出"山水城市"理念。梳理山水城市的历史流变,认为公园城市与山水城市存在内在关联性,是山水城市在新时代的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12月10日,住建部陈政高部长在三亚召开的"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现场会"强调:城市"双修"工作,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国外城市发展经验的充分借鉴。三亚市是2015年6月被住建部列为首个"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双修"工作是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其中生态修复是建设健康、美丽城市的基础,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工业遗址作为城市最珍贵的文化历史记忆,其更新改造成为当今城市重点解决对象.2015年"城市双修"的提出对工业遗产改造和修复提供了理论方向和实践方法.本文首先对"城市双修"的概念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其次根据"城市双修"理念对工业遗址景观改造进行研究,提出从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两个方面进行的改造策略,以期为我国以后的"城市双修"理论发展与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