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规划师》2021,37(5)
文章在回顾国内主要城市创新产业空间集聚和布局特征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杭州为实证案例,从园区和企业两个层面对互联网时代都市区创新空间的集聚规律与布局模式特征展开研究。总体而言,当前以杭州为代表的国内创新驱动型城市的创新经济集聚和空间布局已呈现新的特征,表现为创新要素集聚趋于网络化、簇群化;不同类型创新活动的区位选择开始分化,呈现出不同的区位偏好特征;创新类活动更强化对核心企业和机构的黏性,并围绕核心企业、机构形成了若干个创新圈;科技创新类活动由传统城市中心向外围溢出的效应明显,并由此带来都市区空间结构的显著调整。在此背景下,文章提出需要从适应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网络培育方面进行有效的空间规划供给。  相似文献   

2.
创新网络的建构是提升国家、地方创新竞争力的关键。从增长到创新、从做大体量到链接网络,创新网络的建构离不开政府主动的空间供给侧调整。文章反思了传统产业空间供给方式在创新网络建构方面的“邻近性”缺位,创造性地提出“链接型空间”的概念,用以描述政府针对创新网络而供给的特定空间,建构出“链接型空间供给—基于邻近性的创新网络建构—网络驱动产业空间重构”的系统逻辑,并以两类典型的城市实践为实证。初步探讨了规划思维和技术方法的应对方向。  相似文献   

3.
张京祥  唐爽  何鹤鸣 《城市规划》2021,45(1):9-19,29
创新正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空间生长、利用的基本逻辑.面对创新型经济形态的新需求及城市空间发展的新逻辑,通过空间供给体系和治理方式的改革来促进创新活动与功能的蓬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创新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本文解析了创新企业、创新网络、创新人才三类创新要素对城市空间的新需求特征,进而结合近年来的典型地方实践探索,提出城市空间供给与治理创新的主要策略,包括探索适应创新不确定性的分层控规体系,鼓励促进功能混合的用地管控方式,完善吸引创新项目的土地精准供给方式,支持促进持续创新的存量空间盘活方式,建构促进创新交往的共享空间营建方式,为城市创新发展转型及创新空间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使社会活动突破“位空间”限制,公共空间作为承载着各种社会生活的场所,开始转向现实空间之外的“域空间”。如何利用社会网络探究具有阈限性特征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策略,成为空间研究的导向。研究通过构建和对比天津三岔河口重点地段公共空间和业态网络模型发现:空间网络表现出明显的层级性、结构化与非完备性特征。鉴于空间解析结果生成更新逻辑,提出时间、空间和社会三个维度更新策略,创新更新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5.
以空间句法理论释义城市空间,从非同传统的视角分析城市空间的内在逻辑。以城市空间网络为关注对象,通过考察城市内部空间组构来发现城市经济、社会构成,认为城市是作为“运动经济体”而存在,以此揭示城市形式与功能的潜在关联、城市自组织过程、城市深层次的空间结构及其中心性和文化表达。空间句法对城市空间的描述有机结合了人类活动与空间形态,这种空间理论的释义更接近对城市空间本质的探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社区更新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优化公共活动场所,增加居民交往机会、促进社会资本交换、实现社区融合,是空间视角下促进社区善治的有效途径。案例社区具有典型的新老住区混合特征,通过问卷、访谈对居民的出行路径以及步行轨迹、设施访问情况进行刻画,借鉴空间句法和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构建场所的空间网络模型和行为网络模型。基于对场所空间和活动空间的量化评估分析,揭示场所分布与居民行为偏好的匹配程度,深入解析“场所—行为”的关联性,挖掘营造社区公共生活体系的关键问题,并以社区“弱连接”提升为导向提出场所优化的空间结构规划和场所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7.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可以有效分析公共空间网络的整体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使改造后的公共空间能更有效适应公共活动需求。本文以深圳平山村为例,构建了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动网络模型,对该两种网络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优化策略,提高公共空间对复杂社会关系的适应性,为城中村公共空间微改造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巴黎以其统一而不乏丰富的城市面貌和经典的城市空间著称于世。其城市空间的特色集中体现于严格遵守大尺度城市格局、延续城市轴线空间骨架、构筑城市节点之间的强大空间张力。在保护基本城市肌理、保护城市空间轮廓完整性的原则下,城市建设者对巴黎城市空间的艺术性、丰富性和社会性方面进行了着力的创新。从巴黎的两个新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在这两个案例中如何创新性传承巴黎城市空间特色,营造城市生活空间品质。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区域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创新网络研究成为当前热点。从技术知识应用的新视角,利用专利转让数据,以长三角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2014—2019年区域技术转移创新网络的空间特征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强市在网络中地位显著并引领网络的发育;上海与省会城市、沪宁线城市、沪杭线城市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网络空间结构的核心骨架;分析网络方向特征发现上海在长三角扮演着区域技术策源地职能,苏州承担区域技术应用市场职能;对比技术转移与企业关联两个网络,发现大部分城市经济职能与创新职能的预期相匹配,少部分城市由于经济结构、创新政策等原因,两种职能出现明显偏差。证实了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科技创新目标的科学合理性,并对长三角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朱凯 《城市规划》2015,39(3):49-53,64
选择城市创新空间研究的中微观视角,基于城市创新活动基本单元的布局特点,确立城市创新空间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并梳理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针对现阶段城市创新发展中出现的"新一代园区"现象,总结城市创新活动基本单元的空间组合与功能关联需求;引申并明确城市创新网络体系构建进程中由"组"到"织"的两步走演绎逻辑与脉络。  相似文献   

11.
张翰卿  李倩 《华中建筑》2020,38(9):63-68
从战术城市主义视角,对城市道路作为临时公共空间现象加以解释。以武汉东湖南路为例,具体讨论城市道路作为临时公共空间的潜力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的时空间规律,发掘城市道路低效使用的时间段;②根据道路周边市民活动的时空间规律,发现城市活动对公共空间的需求;③将城市道路作为临时公共空间的供给与需求进行匹配;④从活动和空间维度来营造城市道路作为临时公共空间的场所感。该文扩充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识,同时也体现出战术城市主义理论对城市空间设计走向精细化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魏萍  蔺宝钢  张斌  刘涛 《中国园林》2024,40(6):91-96
:针对城市周边乡村公共空间布局形态与村民需求不 匹配的现状,提出“两模型三层级”的乡村公共空间精准优化 方法。以西安周边乡村-车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 (SNA)构建车村公共空间双层网络模型,即:物质网络模型与 村民行为网络模型(两模型)。从“聚落-片区-单点”3个层级 (三层级)设计衡量公共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的相关指标,并通过 双层网络模型指标的对比分析,精准定位车村公共空间需要优 化提升的要素。最后,基于“社会-空间”互动逻辑,以空间布 局形态与村民需求匹配为导向,从聚落布局优化、片区派系完 善、单点品质提升三方面提出精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创新活动分布的视角,并借鉴国内外有关城市空间结构的划分方法,从首位度和集中度这两个维度提出城市创新空间结构的4种类型。以发明专利申请数据表征城市创新活动分布,构建基于DBSCAN空间聚类分析与发明专利电子地图集的城市创新活动集聚区识别方法与创新空间结构测度方法,并基于此分析全国94个城市的创新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的创新空间结构整体呈现出向低首位度和高集中度演变的趋势,但创新能力处于不同阶段的城市又表现出不同的创新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这主要与城市创新活动集聚与扩散过程的阶段性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科创走廊整合创新要素,打造协同发展的创新网络,成为强化创新功能、优化空间组织的主要方式。文章基于创新网络理论探索构建“区域—城市—地区”三大层面创新网络的科创走廊空间,在功能组织、创新模式和规划策略等内容上明确各层面规划重点,促进知识生产、转化和服务三大创新活动互融互动,推动形成一体化的创新城市地域。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动力,城市创新空间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传统对于创新与空间关系的探讨大多集中在宏观区域层面,聚焦城市内部创新空间的研究不足。近年来,随着创新活动越来越回归城区,城市尺度上创新空间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首先回溯创新与空间关系的理论演进,界定城市创新空间的概念内涵。其次通过文献梳理,从形式研究和原理研究两方面综述城市创新空间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空间营建、空间布局和空间供给3个维度总结当前城市创新空间规划实践的研究热点。最后,提出未来中国城市创新空间及其规划实践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自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城市创新空间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在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城市与地区,有限的土地资源约束城市空间走向紧凑、集约、高效发展,高强度发展或将成为许多城市的无奈选择.在高强度开发的背景下,城市创新空间面临空间重构,其形式与内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探讨了高强度城市创新空间的发展机制,并基于深圳重点片区的规划实践,归纳了高强度城市创新空间多层地面、空间互联、多元混合、弹性共享、立体产链五种空间组织方式,以期为高强度城市创新空间的营造与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协同创新成为湾区城市发展的重点,着力打造创新空间是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措施。面向湾区中微观创新空间,总结其空间类型、特征与发展趋势,提出设计策略,包括完善创新服务基质,提供满足创新主体不同成长阶段的多元服务,构建以知识创新单元、技术创新单元和服务创新单元为核心的创新社区,塑造响应企业和创新人群空间需求的第三空间。文章依托佛山三龙湾创新基础和区域资源,在城市设计中提出空间布局优化建议和建筑组团指引,促进创新活动的聚集和创新发生的可能,为湾区中微观创新空间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从承载空间活动的角度看,网络空间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公共空间产生了"可替代性"影响。该文从统一性、对立性、差异性和互补性四个方面分析了空间中可替代性活动的关系。并对城市公共空间中通行、休闲娱乐、健身、商业、认知、交流等六大类活动进行了调研与分析,总结了城市公共空间中活动的可替代强弱性,并提出了网络社会环境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李怀敏 《规划师》2007,23(4):21-26
从两个起于威尼斯的研究入手,通过动态视觉体验和城市形态学的研究途径,对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的可步行性从定性到定量进行探讨.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可步行性的重要因素有渗透性、视觉丰富性、活性界面、机动交通流量和易读性.  相似文献   

20.
"在场"与"不在场"是人与物质空间关系的两个基本状态。一般条件下,主体"在场"是城市设计研究的基本假定,即城市设计研究的是进入空间的人的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而在网络社会下,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主体"不在场"参与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本文即是以网络社会下主体"不在场"参与行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城市设计中人与空间关系的基本类型进行解析,然后分析网络社会下人与空间关系的变迁及主体"不在场"参与行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社会中主体"不在场"参与下城市空间营造的特性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