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运用OPM、TEM、X—Ray、静拉伸及三点弯曲疲劳等试验方法,研究了40MnMoV钢正火和正火+回大组织中残余奥氏体的数量、形态、分布、亚结构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该钢经900℃×0.5h奥氏体化后空冷,得到非典型上、下贝氏体和块状复合组织.各种组织中均存在残余奥氏体;这种奥氏体是条状分布,内部有位错亚结构。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升高,残余奥氏体百分含量减少,钢的硬度、屈服强度和屈强比提高,延伸率下降,疲劳裂纹扩展速率da/dN值增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测定并分析了ML10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图);研究了ML10钢的连续冷却转变产物及其组织形态,分析讨论了它与一般钢种组织形态之间的差异。为生产实践和新工艺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热膨胀法测定了未变形和不同变形条件下海洋平台用钢E40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对E40钢的显微组织与硬度进行观察。通过分析不同变形量及冷却速度对试验钢相变及组织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变形工艺参数对铁素体相变和贝氏体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贝氏体量增多,铁素体量减少,铁素体的晶粒变细;随着变形量增加,铁素体与贝氏体晶粒均能得到细化。  相似文献   

4.
采用热膨胀仪测定了C-Mn-Al系TRIP钢在不同冷速下连续冷却转变的膨胀曲线;并运用Thermo-Calc软件,进行了C-Mn-Al系TRIP钢相变的理论计算。结合金相组织观察,研究了其连续冷却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结果表明,当冷速0.5℃/s时,组织由许多多边形先共析铁素体、少量珠光体和无碳化物贝氏体组成;冷速5℃/s时,组织为铁素体和贝氏体;冷速10℃/s时,开始出现马氏体和贝氏体的混合组织。  相似文献   

5.
采用膨胀法,结合金相法和硬度法测定了自行研制的新型贝氏体钢的连续冷却曲线,观察了不同冷速下的室温组织,分析了显微硬度,讨论了不同合金元素的作用.结果表明,新型贝氏体钢的贝氏体转变起始温度明显降低,约400℃.冷速在0.011~1℃/s时,均可得到贝氏体组织,硬度达到445~560 HV5,冷速>1℃/s时,获得全部马氏体组织,硬度达610~630 HV5.由于合金元素的作用,新型贝氏体钢具有良好的淬透性,在空冷状态下即可获得贝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SWRCH22A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获得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分析了该钢连续冷却过程中奥氏体转变产物的组织和硬度变化,为生产实践和工艺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用Formast-F全自动相变仪测定了27SiMn钢的临界点Ac1、Ac3和在不同冷却速度下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结合金相-硬度法获得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研究了27SiMn钢连续冷却过程中过冷奥氏体转变过程及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提高,显微硬度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8.
以碳含量(质量分数)大于0.9%的过共析钢轨钢为研究对象,采用L78淬火膨胀仪研究了其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演变规律,并建立了过共析钢轨钢的连续冷却曲线,为制定过共析钢轨钢的合理轧后冷却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在5~10℃/s内时,能够有效减少渗碳体与马氏体等异常组织的产生以及细化珠光体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膨胀法和差热分析法结合金相-硬度法测定T23钢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曲线(CCT图).由差热分析仪测得了临界点Ac1、Ac3、Ar1和Ar3,由Gleeble-1500热模拟机测定T23钢以不同冷却速度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和M(*),获得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研究了T23钢连续冷却过程中奥氏体转变过程及转变产物的组织.通过对CCT图的分析,确定铁素体、贝氏体、贝氏体/马氏体复合相冷却速度.  相似文献   

10.
对14MnMoV钢中粒状贝氏体的形态和回火沉淀硬化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淬火温度升高,粒状贝氏体小岛变细,数量增多,方向性明显,且小岛在室温下为富碳的奥氏体;粒状贝氏体的回火稳定性高于板条马氏体,粒状贝氏体的沉淀硬化效应也高于板条马氏体,且620℃回火时,产生的硬化效应最高,可达10 HRC。  相似文献   

11.
Mn含量对高强度耐候钢连续冷却过程中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leeble-2000型热模拟试验机及DT-1000膨胀仪研究了两种不同Mn含量(1号含1.42%Mn和2号含0.90%Mn)高强度耐候钢的连续冷却转变过程,分析了不同冷速下两种钢的组织转变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Mn元素可显著增加高强度耐候钢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在0.1~60℃/s的冷速范围内1号钢先共析铁素体析出温度比2号钢低约30~50℃.当冷速vNo.1<0.5℃/s、vNo.2<1℃/s时,得到F P组织.在整个冷却转变过程中,随着冷速的提高,1号钢逐渐得到以岛状马氏体、粒状贝氏体和板条马氏体为主的组织,而2号钢始终是以铁素体为主的组织.同时,随着冷速的提高,两种钢的硬度、抗拉强度随之提高,其中1号钢明显高于2号钢.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实际生产条件对轧后连续空冷过程中带钢的组织性能进行了计算机模拟.采用光学显微镜进行微观组织观察,采用Sisc-Ias8图像分析仪对铁素体进行定量化分析,采用拉伸试验对试验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测试,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模拟得到的室温组织及力学性能与实测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3.
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上研究了20SiMn3NiA钢在不同连续冷却条件下相和组织变化,用热膨胀法测定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动态CCT曲线)。研究结果表明,20SiMn3NiA钢中的Mn、Ni、Si等合金元素能有效地阻止铁素体和珠光体的形成,故20SiMn3NiA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只有马氏体和贝氏体相变区。当临界冷却速度大于1℃/s时,20SiMn3NiA钢就可以获得板条状马氏体组织,且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马氏体组织变得越来越细。与静态CCT曲线相比,形变使动态CCT曲线的Ms点升高,奥氏体稳定性降低,形变细化了马氏体和贝氏体组织,使20SiMn3NiA钢在1℃/s的冷却速率下产生较高的强度。  相似文献   

14.
将塑料模具钢锻后砂冷350℃回火,对低冷速连续冷却转变及不同温度下等温处理等不同状态下的组织进行分析,发现在760℃下保温,只产生少量铁素体。在珠光体区保温时,产生大量珠光体;贝氏体快速发生转变,在随后的保温时间内,该模具钢的等温转变组织更接近于回火组织。  相似文献   

15.
Q&P钢连续冷却过程的相变与组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formastor热模拟试验机上研究了Q&P钢在不同连续冷却条件下的组织变化情况,用热膨胀法绘制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用光镜对组织进行了观察,研究了Q&P钢的连续冷却转变过程及其对产物组织的影响.实验表明,随冷却速度的增加,该钢铁索体、珠光体和贝氏体的相变开始温度和结束温度都趋于降低;只有当连续冷却速度在45℃/s左右时,才能抑制其他组织的析出,最终得到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该钢种CCT曲线的测定可以为新工艺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磁场对铁硅锰铸钢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硅锰铸钢在不同磁场强度和连续冷却条件下的组织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磁场处理后可显著改变铁硅锰铸钢的显微组织,由混合型组织改变为单一的珠光体或马氏体。在弱磁场条件下,奥氏体化温度的高低及冷却速度的快慢对试验钢组织的影响与此磁场作用时间长短有关。冷速较低时弱磁场对较高温度下的相变有某种促进作用,冷速较快时则促进低温相变。  相似文献   

17.
在THERMECMASTOR-Z热模拟试验机上研究了Q345E钢在不同连续冷却条件下的相和组织变化,用热膨胀法测定了试验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动态CCT曲线)。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在低冷速下,主要形成多边形铁素体;当冷却速率大于10℃/s时,组织中针状铁素体和贝氏体的数量明显增多;当冷却速度为20℃/s时,组织变为贝氏体加少量铁素体;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组织明显变细。  相似文献   

18.
孙忠继 《热处理》2007,22(4):47-48
与经普通淬火和高温回火的相比,经磁场淬火和高温回火的T10钢的抗拉强度提高了28%,断后伸长率提高了8.6%,硬度提高了8HRC。此外,磁场淬火还提高了T10钢的抗回火能力,这是由于磁场淬火后的钢中含有大量弥散碳化物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