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兵 《印刷杂志》2002,(9):33-34
今年9月是原国家经委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成立20周年的日子,藉此机会,回顾印刷行业过去的20年,说说未来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事。6月27日,新华社播发了张劲夫同志所写的“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一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均全文发表。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就印刷技术发展所发表的重要论述。文章对“两弹一星”、“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技术”等被评为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及王选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表示祝贺,对身负重托、领导印刷技术改造的范慕韩同志的深切怀念,对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在领导与组织协…  相似文献   

2.
行业信息     
<正> 2002年印刷行业十件大事 日前,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与中国包装报共同评出了2002年印刷行业十件大事,分别是: 1.“汉字信息处理与技术革命”被评为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取得这项成果的代表王选院士荣获由江泽民主席亲自颁发的全国最高科技奖;张劲夫的《我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在2002年6月28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中国印协召开“回顾我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历程”座谈会。  相似文献   

3.
刘娟 《丝网印刷》2005,(1):36-36
德鲁巴展会有着印刷风向标的作用,在这样的国际印刷大展上数字印刷正越来越势不可挡,难怪有人说数字印刷技术是印刷领域让人告别“胶片”时代的第二次革命。对于这样一场革命也许你的企业由于惯性还不能采用数字印刷设备,但是必须给予数码印刷设备以关心和关注。国内外印刷行业的资深人士不止一次地传达给业界这样一个信息,  相似文献   

4.
我国印刷界理论学术探讨气氛一向不甚活跃,近段时间关于“大印刷观”的讨论,引起印刷同行有不同观点的看法,这对我国印刷工业发展是十分有益的。理论学术探讨必定具有超前意识,放眼长远,突破现状,探索实践前进的可能性。“大印刷观”是我国发展印刷工业龙头问题,广泛展开讨论,必定会得到全国广大印刷企业和印刷工作者的支持和关心。  相似文献   

5.
一、“汉字信息处理与技术命名”被评为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取得这项成果的代表王选院士荣获由江泽民主席亲自颁发的全国最高科技奖;张劲夫撰文《我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在2002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国印协召开“回顾我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历程”座谈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乐凯胶片公司第二胶片厂是被国家列入“六五”、“七五”印刷技术装备重点改造的企业。按照全国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提出的我国印刷技术发展规划,我厂及时从美国宝丽光引进了具有80年代水平的PS版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目前在全国各PS版生产线中是自动化程度最高,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生产线。该生产线生产的PS版产品质量统一性和稳  相似文献   

7.
迎接印刷技术的又一次革命──记直接版技术交流与研讨会本刊记者文武由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印刷技术委员会、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报纸专业委员会、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直接制版技术交流与研讨会”,于1998...  相似文献   

8.
行业资讯     
“2006年亚洲柔印、凹印技术研讨年会”将在上海召开“2006年亚洲柔印、凹印技术研讨年会”将在上海召开。由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柔性版印刷分会,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联合AFTA和AG A四家单位将于2006年l1月8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2006年亚洲(第五届)柔性版印刷”和“亚洲(第二届)凹版印刷年会”。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印刷工业基地,各种印刷展会、研讨会活动频繁,对推动我国印刷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次会议的召开将会对我国乃至亚洲柔印、凹印技术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缪惟民)数字印刷业务及盈利模式研讨会在京举办2006年4月26…  相似文献   

9.
《今日印刷》2009,(10):30-30
9月22日,由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共同举办的“ISO/TC 130在中国——印刷标准化发展论坛”在北京亮马河大厦成功举行。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为论坛题名表示祝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纪正昆为论坛题词“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服务经济科学发展”,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长于永湛题词“加强国际印刷标准化交流,推动我国印刷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0.
丝网印刷技术起源于我国古老的夹缬印花,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丝网印刷不但能起到表面装饰作用,还能起到它的“功能”作用,已成为现代工业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生产环节。一、我国丝网印刷的现状中国最早发明了丝网印刷,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得到发展。70年代世人对丝网印刷了解很少,就是在印刷行业,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知道有孔版印刷,但对丝网印刷基本.上不了解。80年代初期,我国电子工业和陶瓷贴花业的发展以及与国外的交往增多,促进了丝网印刷的发展。但一直以作坊式的手工操作为主,处于比较落后…  相似文献   

11.
《今日印刷》2004,(9):i001-i016
中国经济十多年的稳步发展,为印刷技术尤其是胶印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回首过去,不难发现胶印技术在中国的两次大发展都与中国印机界的龙头北人息息相关。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受卡纸类包装和图书出版市场爆发式增长的拉动,国内印刷市场对有性价比优势的国产品牌单双色胶印机需求旺盛,北人08、05机也就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协助国内印刷业告别“铅与火”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的现代化程度都越来越高。作为多学科综合性技术的印刷工业,也必须跟着同步发展。原有的老铅印印刷工艺已远远不能满足全社会对出版印刷品的需求。在70年代以前,报纸、书刊印刷品还是以铅轮为主。其铅轮的比例,报纸约占95%,书刊约占80%。 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这十年,印刷技术经历了一次较大的革命。这主要是电子出版系统的出现,进而彩色出版系统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类大踏步走进信息社会的时期。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印刷技术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同样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印刷机械作为纸质媒体的生产工具,在经历了世纪之交电子媒体异军突起的  相似文献   

14.
图文信息工程、印刷机械和艺术设计等近印刷专业,如何有效地进行印刷技术理论和工程实践的学习培养,是印刷包装学院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此类专业与以印刷技术和工艺为主的专业相比,在印刷理论和实践方面学时安排较少,因此,在完成少学时的印刷概论、色彩学和印前技术等课程之后,通过一个强化的综合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15.
王岩镔司长在致辞中说,“中国力量”的崛起和壮大引入关注,数字印刷技术成为亮点和全球印刷业发展的主流,同时绿色印刷也已成为全球印刷业发展的主旋律。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印刷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已将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列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总署也组织了“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和“绿色环保印刷体系建设”两大重点工程,  相似文献   

16.
张峥 《中国印刷》2010,(6):12-17
作为我国印刷行业第一个面向全行业的专业协会、社团组织,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印刷工作者和团体的纽带,是党和政府发展印刷业的助力。三十年来,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在面向经济建设的改革大潮中,在促进科技进步与引导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助手”的作用,也显示出了自身巨大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现代印刷工业发展史上,发生过两件大事,一件是80年代在国家经委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领导下,全国开展的大规模印刷技术改造工程,摆脱了印刷工业被动落后的局面,缩短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另—件是90年代末实施的印刷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印刷工业的发展必需有硬、软件的配合与协调,印刷技术改造属于硬件的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属于软件的完善,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就能为我国印刷工业的发展创造广阔的前景,使我国印刷工业振兴有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印刷》2011,(1):96-97
2010年印刷行业最值得关注的事情是什么?恐怕很多人的答案都会是“第二届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的确,“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是进一步提升我国印刷队伍的技能水平和我国印刷技术总体水平的重要举措,对于保证我国出版物、包装印刷的印制质量,提高我国印刷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改变我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落后的状况,上世纪80年代初,由原国家经委牵头的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提出了“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订联动”印刷技术进步的十六字方针。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努力,至90年代中期,十六字方针已基本实现。但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由1995年底开始筹备到2000年底结束的我国第九个五年计划的印刷技术改造工作已圆满地结束。回顾过去五年的技术改造,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乃至新中国建立以来印刷技术改革投资最多的五年,是经“七五”、“八五”计划改造,使我国印刷技术发生了由“铅与火”时代步入了“光与电”时代深刻的革命之后,也取得了新的重大变革的五年,是我国印刷企业为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而菜的转型经营机制,调整产品结构,全面企业素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显著的五年“九五”我国印刷技术改造的显著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