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实测3条基干剖面,观察13条露头剖面,综合分析49个剖面资料点,进行室内研究,将巴丹吉林-腾格二盆地侏罗纪-早白垩世的沉积相划分为:洪积相I1,河流相I2,湖泊相I3(再分成湖成三角洲亚相、滨湖亚相、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探讨了这些相带的分本特征,并建立了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2.
临清坳陷西部侏罗纪—晚白垩世原型盆地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地质、地震、测井等资料.运用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的侏罗纪、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原型盆地的地层剥蚀厚度、原始沉积厚度、盆地边界、沉积相展布特征、盆地类型等进行了恢复和分析。结果表明:侏罗系剥蚀厚度一般在200~1000m,原始沉积厚度约1000~1500m,厚度稳定,以河湖交互沉积为主,是在印支期形成的向斜坳陷背景上发育的断陷盆地;下白垩统剥蚀厚度一般为1000~2000m,原始沉积厚度约2000~4500m,厚度变化较大,发育面积较大的湖泊.有较深湖相沉积.为一断陷型盆地;上白垩统剥蚀厚度一般为1000~2000m,原始沉积厚度约1000~4000m,仅分布在南部的丘县凹陷,主要是河流相沉积,局部发育浅湖相沉积,是在晚白垩世隆起背景上发育的小型断陷盆地。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化验资料研究油气成藏条件和规律。临清坳陷西部中生界主要存在下白垩统和侏罗系两大套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丘县凹陷和南宫凹陷,有机质丰度较低,热演化程度较高,可能正处于生油高峰阶段,油气藏类型主要有自生自储型和潜山型。  相似文献   

3.
焉耆中生代原型盆地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从中生代沉积古气候,古地势,古沉积边界,湖泊沉积基准面,沉积沉降中心,沉积体系等6个方面的变化,论述了焉耆中生代原型盆地沉积演化特征,湖泊沉积基准面于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晚期两次升高,形成了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期,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三大旋回,从三叠纪侏罗世早期,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沉积体系基本为冲积扇或河流(潮湿扇)-辫状河-曲流河-滨浅湖沉积体系,中侏罗世中期为河流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4.
酒泉盆地青南次凹下沟组储集层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南次凹下白垩统 下沟组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湖相沉积,通过对单井相、古物源、古水流等沉积特征的研究,并对岩相纵向及平面分布进行描述,总结出有利的储集岩相、岩性一-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灰色砾岩、半深湖泥云岩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苏北盆地晚白垩世泰州期原型盆地恢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区域地震剖面、砂砾岩分布特征等,确定苏北盆地晚白垩世原始盆地沉积边界;研究重矿物分布特征、砂岩体展布特征及联井剖面等,确定当时的沉积物源方向;通过区域地震相与单井相的结合,来恢复全区沉积相,进而恢复当时的原型盆地.研究认为,泰一段沉积时期,以建湖隆起为界,苏北盆地分为东台坳陷和盐阜坳陷2个大盆,在这2个坳陷内的凸起控制着地层的沉积厚度,沉积物源主要来自通扬隆起、鲁苏隆起和建湖隆起;而泰二段沉积时期,整个苏北盆地可能为一个大盆,东部以湖泊相沉积为主,西部为河流相与泛滥平原相,沉积物源来自通扬隆起和建湖隆起,但规模较小.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早白垩世盆地的重新厘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河西走廊西段及邻区的地震剖面进行了解释,结合钻井资料对其早白垩世时期的沉积与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对盆地的原型进行了新的厘定。在早白垩世时期,该区中部并未发育宽台山黑山隆起与天泉寺合黎山隆起,原酒西盆地与花海、酒东和金塔盆地应同属统一的酒泉盆地。其中,原花海、酒西盆地应同属统一的酒西坳陷,内含青西、赤金、石大花海3个凹陷,后者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花海次凹、石北次凹和大红圈次凹。原金塔、酒东盆地应同属统一的酒东坳陷,内含金塔、盐池、营尔和马营4个凹陷。2个大坳陷间以嘉峪关隆起作为分隔,而原始盆地的南部边界应位于现今边界以南30~50km处。  相似文献   

7.
论浙皖赣闽地区早古生代盆地沉积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沉积相特征及其展布入手,重点剖析赣南、闽北寒武系浊积岩,深水远源浊积岩与浙西上奥陶统浅水近源浊积岩的成因、环境,草编了早古生代各纪(统)的岩相略图,提出中奥陶世末期起的向北西方向拼贴挤压使南华(包括浙闽)隆起、并使研究区的沟造-沉积格局发生翘翘板式逆转:震旦纪—中陶奥世从北西到东南为台地和面向东南的被动陆缘,晚奥陶世—志留纪转化为盆地中心位于北西、并逐渐向北西迁移的板内盆地的构造-沉积格局。   相似文献   

8.
储层结构及其孔隙空间中流体的渗流特征是影响油气勘探与开发最关键的科学问题。以酒西盆地间泉子段的低—中孔中—高渗储层为研究对象,应用薄片观察、毛管压力测试、油—水和油—氮气两相流体的相对渗流实验研究了储层中流体的赋存和渗流特征。研究表明,储层按孔隙结构分为3类,其中Ⅰ类储层物性最好,毛管曲线有明显平台,偏粗歪度;结合流体饱和度测试结果认为油饱和度高的样品对应最大孔喉半径和中值半径均较大、歪度偏粗、排驱压力低;对比了高渗样品与低渗样品油水相渗曲线,发现高渗样品水相相对渗透率变化快,驱替效率高,低渗样品氮气—油相渗曲线相对油—水相渗曲线其残余油饱和度更低、两相共渗区更宽;储层的润湿性、孔隙结构和黏土矿物的含量为影响储层渗流特征的3个关键因素,较粗孔喉所占比例高及黏土矿物含量较低的样品储层原油的渗流条件较好,符合达西定律。研究成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总体为水湿性,氮气驱油效率相对水驱油效率更高,特别对低渗储层氮气驱油效率提升明显,从而为本区低渗样品中油的开采动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六盘山盆地与酒西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具有很好的相似性。中生代盆地为走滑拉分盆地,发育张扭伸展断层系(边界走滑断裂.盆内伸展正断层)。一级构造单元为断陷、断隆;新生代盆地是陆内前陆盆地,发育扭压逆冲断裂系,盆地一侧发育逆冲推覆体,一级构造单元为逆掩冲断褶皱区、坳陷、斜坡。因此,可以利用酒西盆地的资料和勘探成果认识六盘山盆地.借助酒西盆地的勘探经验指导六盘山盆地的下一步勘探。  相似文献   

10.
南海南部海域南薇西盆地新生代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薇西盆地主体奠基在南沙地块上,发育古新世-第四纪地层,最大沉积厚度为l1000m。通过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和盆地沉积演化史,认为南薇西盆地是在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上裂解形成的。成盆初期(初始裂陷期)与华南大陆相连,其沉积特征与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类似,为陆相沉积环境。晚始新世以后,随着南海海底扩张,南沙地决裂离华南大陆并向南漂移,发生大规模海侵,盆地进入主裂解扩张期;至早渐新世,盆地渐次由海陆交互相过渡为海相;晚渐新世-中中新世,盆地逐渐由断陷转为断拗,沉积范围不断扩大,整体处于海相沉积环境。晚中新世以后,盆地进入浅海—半深海沉积环境的裂后热沉降期。通过对比解释大量地震资料,在盆地内划分出3个超层序、6个层序,结合地震相的分析,对上新统以下的4个层序进行了沉积相推断解析。  相似文献   

11.
12.
马博  吉利明  张明震  金培红  苑伯超  龙礼文 《石油学报》2020,41(11):1376-1387+1395
酒西盆地是中国最早开发的陆相含油气盆地之一,下白垩统是盆地主要的烃源岩。通过对旱峡地区下白垩统赤金堡组烃源岩孢粉相进行系统研究,首次识别出木质-丝炭组合(孢粉相A)、无定形组合(孢粉相B)和无定形-木质组合(孢粉相C)3个孢粉相,分别发育在赤金堡组的下部、中部与顶部、上部。孢粉相A以丰富的木质组织和较多的丝炭为特征,孢粉相B以无定形为主要组分,含较多孢粉体和木质组织,孢粉相C以木质和无定形为主。有机质母质来源自下而上表现出从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为主到低等水生生物为主,再到显示混源特征,最终又变为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的演化特征。赤金堡组中部及顶部孢粉相B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具有较好的生油潜力;而下部和上部孢粉相A段和孢粉相C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生油能力差。孢粉相分析揭示赤金堡组沉积期湖盆经历了断陷形成、强烈扩张、充填收缩和再次凹陷4个演化阶段,沉积环境依次为近源冲积扇—滨浅湖相、半深湖相—深湖相、扇三角洲相和局部半深湖相—深湖相。其中,沉积中期强烈凹陷阶段和末期断陷复活阶段的深水缺氧环境中发育了较好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3.
马博  吉利明  张明震  金培红  苑伯超  龙礼文 《石油学报》2021,41(11):1376-1387,1395
酒西盆地是中国最早开发的陆相含油气盆地之一,下白垩统是盆地主要的烃源岩。通过对旱峡地区下白垩统赤金堡组烃源岩孢粉相进行系统研究,首次识别出木质-丝炭组合(孢粉相A)、无定形组合(孢粉相B)和无定形-木质组合(孢粉相C)3个孢粉相,分别发育在赤金堡组的下部、中部与顶部、上部。孢粉相A以丰富的木质组织和较多的丝炭为特征,孢粉相B以无定形为主要组分,含较多孢粉体和木质组织,孢粉相C以木质和无定形为主。有机质母质来源自下而上表现出从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为主到低等水生生物为主,再到显示混源特征,最终又变为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的演化特征。赤金堡组中部及顶部孢粉相B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具有较好的生油潜力;而下部和上部孢粉相A段和孢粉相C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生油能力差。孢粉相分析揭示赤金堡组沉积期湖盆经历了断陷形成、强烈扩张、充填收缩和再次凹陷4个演化阶段,沉积环境依次为近源冲积扇—滨浅湖相、半深湖相—深湖相、扇三角洲相和局部半深湖相—深湖相。其中,沉积中期强烈凹陷阶段和末期断陷复活阶段的深水缺氧环境中发育了较好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4.
酒西坳陷下白垩统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酒西坳陷石大凹陷为一东断西超的中新生代箕状断陷湖盆.早白垩世早期,在右旋扭动背景下受局部拉张作用的影响,凹陷内形成了一系列NE、NNE向张扭性断裂,这些张扭性断裂控制了石大凹陷下白垩统的沉积,在湖盆陡坡带主要发育了独具特色的近岸水下扇砂岩沉积体.石大凹陷陡坡带控凹边界断层在早白垩世早期的强烈活动是导致近岸水下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近岸水下扇砂体常常下切到深湖--半深湖暗色泥岩,油源条件得天独厚,决定了近岸水下扇砂体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开展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的研究对指导断陷湖盆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查明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登娄库组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开展了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演化研究。研究表明,登娄库组物源具有四周向中央汇聚的继承性特征,沉积相分布受盆地构造演化控制明显,主要发育了5种沉积相--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相。层序Ⅳ-d1为断-坳转换期的早期,沉积受断陷控制明显,致使沉积物快速卸载,各沉积体系向盆地内部进积的距离受到了限制,共发育了5个规模较大的分割式断陷和2个小型断陷。断陷周缘古凸起为冲积扇沉积体系的主要发育区,扇三角洲沉积分布于断陷的四周,扇三角洲前缘延伸到入湖处。沉积相主要以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相为主;层序Ⅳ-d2为断坳转换期的末期,研究区基本上形成了统一沉积物卸载区域,湖泊范围扩大,主要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相沉积。以泛滥平原与滨浅湖的接触带为界,该界限以西主要发育来自西部和北部物源高地的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该界限以东湖泊相大面积发育,伴随高地物源区碎屑沉积物陆续注入湖盆,构成了规模不等的退积式扇三角洲。其中,扇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带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是今后该区登娄库组油气勘探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16.
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砾质滩坝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阐明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南部缓坡带达尔其-锡林好来地区结合部的下白垩统腾格尔组底部砾质滩坝沉积特征,在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基础上,应用岩心和测井等资料,通过砾质滩坝砾岩的空间发育、结构、沉积构造及垂向沉积序列等特征分析,指出砾质滩坝砾岩呈薄层夹于泥石流砂砾岩及含砾砂泥岩沉积中;砾质滩坝砾岩中砾石磨圆较好但分选较差,杆状、扁平状砾石相对较多;砾石最大扁平面/长轴相对具一定的双向排列;砾质滩坝底部与泥石流沉积呈渐变接触并呈逆粒序,而顶部与浅湖泥或泥石流沉积多呈突变接触,整体上表现为逆-正粒序、正-逆粒序等的垂向交替变化。研究区砾质滩坝的沉积模式主要为滨浅湖波浪对早期泥石流沉积进行淘洗、簸选,其中易搬运的细粒碎屑被带入浅湖形成砂质滩坝,而难搬运的砾石则留在原地形成砾质滩坝,二者之间可能发育有沟槽。其形成条件主要有4个--较强的水动力、较平坦的地形、低位体系域发育期以及适量的物源。  相似文献   

17.
河南西峡盆地上白垩统高沟组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河南西峡盆地上白垩统高沟组为一套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冲积扇和辫状河流沉积,本次研究划分出9种沉积类型和3种沉积环境.发现动物遗迹化石共6属10种,均产于泛滥平原沉积及河漫湖泊沉积中,在综合分析其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内高沟组沉积序列的组成与演化,提出了该组形成的沉积环境模式,说明了恐龙蛋形成的古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地震相及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依据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的各种地震反射标志,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等地震反射特征,总结划分出楔状前积、楔状乱岗或杂乱、丘状乱岗或杂乱、帚状发散前积、下切充填、空白及席状平行、席状亚平行及席状乱岗变振幅等8种主要的地震相类型,并将地震相的平面展布特征与钻井及区域构造背景相结合,经过地震解释,把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结果表明:该区下白垩统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扇、三角洲、河道、湖泊等多种沉积体系及火山岩体。进而预测了有利相带,为今后的勘探工作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