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蓬  张剑  刘福平  刘爱卿 《煤炭技术》2014,(10):113-115
以屯兰煤矿南二采区18208工作面底抽巷为工程背景,通过围岩地质力学基础参数测定,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对比分析不同布置方式条件下底抽巷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及巷道变形特征,确定了底抽巷的合理空间位置。通过高预应力、强力一次支护锚杆支护技术对原有底抽巷进行优化,提高支护系统的刚度,优化支护构件,有效地控制住了围岩变形,取得理想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3217综采工作面为背景,根据工作面的地质、瓦斯及空巷和高抽巷情况,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支护手段,确保了工作面在特殊顶板及高瓦斯条件下安全快速通过,保证了矿井安全生产,为类似条件的综采工作面过空巷、高抽巷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确保工作面采用走向高抽巷抽采瓦斯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通过理论分析初步确定高抽巷的布置位置参数,采用Fluent软件对高抽巷不同布置位置条件下的瓦斯抽采效果进行研究,最终确定1228工作面高抽巷最佳位置为与煤层底板垂距32m,与1228材料巷平距35m,后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抽采效果,为该矿其他回采工作面瓦斯治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瓦斯矿井顶板高抽巷合理层位布置问题,以工作面地质条件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高抽巷布置在不同顶板层位时的支护效果,从而确定合理的高抽巷布置位置及支护技术。工业性试验监测记录的矿压观测数据表明,支护技术可合理控制顶板离层,避免锚固区内岩体破坏变形。  相似文献   

5.
《煤炭技术》2017,(3):41-43
根据屯留矿1202工作面的具体地质条件,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裂隙带的高度范围。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位置时高抽巷的围岩变形量,确定了高抽巷布置的合理位置。现场矿压观测结果表明,该高抽巷的布设位置合理,巷道变形量对抽采瓦斯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在矿业开采过程中,巷道围岩受应力变化影响,顶底板与两帮均会发生变形收敛。通过开挖卸压巷和优化卸压巷的几何参数,能有效减少巷道围岩收敛。利用3DEC离散元模拟软件,模拟在400m埋深条件下不同形状、位置的卸压巷对被保护巷道的顶底板、两帮的位移变化规律,研究卸压巷对被保护巷道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以X正方向为起点0°,逆时针旋转,在离被保护巷1.65倍巷宽的315°位置处,开挖正(长)方形卸压巷,能有效减少被保护巷的整体变形。  相似文献   

7.
以2319工作面底抽巷为研究背景,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方法,确定巷道支护效果.研究表明:巷道围岩变形量大小的位置不同及垂直应力分布的情况是影响底抽巷变形破坏的重要因素;采用锚、网、梁、索联合支护方式后,有效地控制了围岩的破坏,提高了巷道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定高抽巷抽采瓦斯的合理位置,通过构建19201工作面采空区瓦斯运移模型,借助FLUENT软件模拟分析高抽巷距回风巷不同平距、煤层顶板不同垂高条件下的瓦斯抽放效果,结果表明:在垂距为40 m的层位下,高抽巷距回风巷水平距离为30 m时,其所能抽采的瓦斯浓度最大,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为0.48%;在水平距为30 m的基准条件下,当高抽巷距离采空区底板垂直高度为40 m时,高抽巷抽采瓦斯浓度最大,抽采瓦斯纯量最高。从而确定了高抽巷的最佳位置为距离回风巷水平距离30 m,距离采空区顶板垂直距离40 m。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沿空留巷侧高抽巷预留下来构成Y型通风系统的可行性,以朱集矿1112(1)工作面工程地质条件为背景,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工业性试验等手段,对高抽巷合理布置及围岩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抽巷应布置于11-2#煤层上方15~35m处的砂质泥岩中,且高抽巷与轨道平巷之间不同水平距离a取最优值为20m|高抽巷采用“U型棚+锚索”联合支护,且锚索选用一次支护最大化方案|现场矿压观测和锚索工作阻力监测结果表明高抽巷围岩加固效果良好,锚索较为均衡地发挥了其支护效能,确保了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充分发挥底抽巷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河南某矿的瓦斯治理问题,通过现场观测煤巷掘进和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保护巷的变形情况,掌握一线资料,通过理论分析及实测数据掌握保护巷受采动影响时的变形规律,为保护巷和被保护巷相对位置的选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瓦斯矿井顶板高抽巷合理层位布置问题,以某矿N1202综放工作面地质与生产条件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高抽巷处于不同顶板层位时的围岩控制效果,确定合理的高抽巷布置位置为与煤层垂距30 m,距回风顺槽的水平距离30 m,提出相应的支护技术并进行工业性试验。矿压观测数据表明,支护技术可合理控制顶板离层,避免锚固区内岩体破坏变形。  相似文献   

12.
高贵宝 《煤》2023,(11):59-62
为保障塔山煤矿8222高抽巷围岩的长期稳定,通过理论计算、模拟研究、工业性试验等手段,系统研究采空区覆岩运移特征,探究高抽巷布置层位、支护参数对于表面变形量、应力集中程度的影响,确定高抽巷的合理位置和支护参数,并进行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将高抽巷布置在裂隙带内并采用锚网索支护,可有效控制巷道表面变形破坏和顶板岩层离层,为高抽巷在工作面回采期间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煤》2021,30(11)
为合理确定底抽巷的布设位置及瓦斯抽放效果,文章以新元公司31006工作面的实际地质条件为背景,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手段对不同空间位置下底抽巷的塑性区分布规律、巷道变形规律、瓦斯抽放效果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结论:31006底抽巷与回风巷的水平距离和垂距均为10 m时,受采动影响较弱,满足预抽要求的钻孔工程量较小;随着抽采时间的增加,瓦斯浓度、抽采纯量两项关键指标呈现出震荡递减的趋势,在预抽3个月后平均瓦斯含量已经降至4.61 m~3/t。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高抽巷的合理位置,以王庄煤矿9101综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和工程类比相结合的方法,对高位抽放巷合理位置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上覆岩层裂隙发展规律以及与回风巷相对位置不同时高抽巷的围岩应力分布情况,提出两个高抽巷布置层位建议,分别为距煤层顶板24.95m和35.25m,并得出高抽巷与回风巷内错距离为20m。  相似文献   

15.
以平煤八矿深部极近距离煤层群为工程背景,对深部极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条件下底抽巷的合理布置层位展开了研究;采用FLAC3D数值模型,模拟了底抽巷顶板与己16-17煤层不同净岩距离下煤层的塑性区、应力场和位移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净岩距离为3、5 m时底抽巷上方煤层受到采动影响可以分为卸压区、应力集中区和原岩应力区;净岩距离为8~15 m时,上方煤层受到采动影响可以分为卸压区和原岩应力区;底抽巷的最优布置层位为保留净岩距离8~10 m;底抽巷掘进后,位于其正上方的位置卸压效果最好,该区域煤体充分变形,瓦斯治理较为容易,有利于后期煤巷的支护与维护,是布置煤巷的最佳位置;现场监测有效验证了底抽巷在该净岩距离下治理深部极近距离煤层群工作面瓦斯突出危险性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沿空留巷下位顶板的破断位置决定着上位顶板的破断位置和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其破断位置一般在煤帮附近或巷旁支护体外侧,受控于巷旁支护和巷内支护强度.基于极限分析和力学平衡理论,分别对2个不同破断位置的下位顶板建立力学模型,得到巷旁支护阻力与下位顶板破断位置的关系,并且分析了顶板破断后的扰动效应.结果表明下位顶板在巷旁支护体外侧破断,有利于维护巷旁支护体和煤帮.进而,从提高顶板岩层抗弯能力、增大顶板岩层抗拉强度和改善应力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顶板进行合理锚杆支护后,可使下位顶板破断更趋向于采空区侧.  相似文献   

17.
程攀 《煤炭技术》2014,(3):9-11
采用FLUENT对于一缘煤矿150109工作面不同位置走向高抽巷抽放瓦斯效果进行数值模拟,确定出高抽巷最佳抽放位置即垂直方向距离工作面底板40 m,水平方向距离回风巷35 m,与工作面实际高抽巷位置相差不大。它能够有效地治理上隅角瓦斯超限,有利于工作面的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8.
以南屯矿薄煤层3602工作面运输顺槽为工程背景,提出了沿空留巷的支护方法、;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巷旁充填体宽度时的沿空留巷维护效果,确定了合理的巷旁充填体宽度。工程实践表明,该支护手段效果显著,高水材料巷旁充填沿空留巷效果达到了预期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合理布置15102工作面高抽巷瓦斯抽采系统,采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进行高抽巷合理布置位置及瓦斯抽采负压的模拟分析,确定高抽巷的合理位置与煤层顶板、回风巷垂距分别为35m和40m,瓦斯抽采负压为2.5kPa,同时对抽采系统中的其他参数进行具体设计,实现了工作面区域无瓦斯超限和安全高效抽采作业。  相似文献   

20.
《煤矿开采》2016,(6):77-80
为了研究高抽巷合理的布置位置,根据淮南矿区13-1煤的实际开采条件和上覆岩层特征,采用理论计算、相似模拟试验和现场施工观测等方法,研究分析了高抽巷合理的布置层位和对瓦斯抽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3-1煤工作面垮落带高度约是采高的4倍、裂缝带高度约是采高的16倍,高抽巷合理布置层位约为距煤层顶板42m,利用相似模拟材料试验结果来确定高抽巷布置层位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