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传统的跳频电台是将信息调制到载波上跳变工作。但由于短波频段的信道拥挤、多径效应及衰落等因素,通信可靠性明显降低,造成短波跳频电台数据传输速率低、抗干扰能力较差。短波差分跳频可实现宽频带、高速率的跳频通信,并提高了抗跟踪干扰和抗多径能力。  相似文献   

2.
差分跳频(DFH)是一种新的短波跳频技术,它主要归结为一种G函数算法,这种G函数集跳频图案、信息调制与解调于一体。它的通信机理与常规跳频完全不同,较好的解决了数据速率和跟踪、干扰等问题,代表了当前短波通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鉴于此,在研究G函数算法原理的基础之上,重点对短波差分跳频信号的发生器进行基于FPGA的整体优化设计,并在软件和硬件环境下进行仿真与实现,从而指导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3.
对短波跳频通信中跳速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人们对短波跳频通信系统跳频速率的一些传统认识,深入分析和探讨了跳频速率的选择问题,详细阐述了中低速短波跳频电台的实用价值,得出了短波跳频通信系统跳频速率并非越高越好的有益结论,为短波跳频通信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短波跳频通信技术——差分跳频,分析了差分跳频技术区别于常规跳频技术的主要特点。针对按序列检测的信号接收方法,对差分跳频通信系统在AWGN信道下的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做出相应的计算机仿真,证实了差分跳频通信技术和按序列检测方法的结合,使通信系统在AWGN信道下的性能得到了比较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瑞利衰落信道下差分跳频通信系统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武  周世东  姚彦 《无线通信技术》2003,12(2):34-38,43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短波跳频通信系统 -CHESS系统。描述了CHESS的系统结构与其关键技术 -差分跳频。介绍了差分跳频的几种新型解调算法。着重研究了差分跳频通信系统在瑞利衰落信道下的性能并给出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6.
CHESS电台采用了差分跳频技术,可以实现短波频段内高速率数据传输。在分析差分跳频信号的生成过程以及对信号进行检测的原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差分跳频通信系统仿真模型,对AWGN信道和Rayleigh信道下差分跳频信号与常规跳频信号的抗多音干扰能力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差分跳频信号具有较强的抗多音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7.
差分跳频技术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扩频通信技术。与定频通信技术及传统跳频技术不同,它集跳频图案、信息调制与解调等功能于一体,目前主要应用于短波通信中。本文旨在介绍引入这个新的技术,并根据短波通信的技术特点,分析典型的应用设计方案,同时对系统的抗干扰等性能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差分跳频通信系统抗部分频带噪声干扰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短波跳频通信技术差分跳频。频率转移函数设计和信号的检测方法是差分跳频中的关键技术。针对逐符号检测接收和序列检测线性合并接收两种信号检测接收方法,分别就差分跳频通信系统抗部分频带噪声干扰的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做出相应的计算机仿真。结果证实,差分跳频通信技术与序列检测线性合并接收方法的相结合,使通信系统的抗部分频带噪声干扰的性能得到了比较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AWGN下差分跳频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智  李少谦  董彬虹 《信号处理》2006,22(6):891-894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短波跳频通信技术——差分跳频,频率转移函数设计和信号的检测方法是差分跳频中的关键技术。针对逐符号检测和按序列检测两种信号检测方法,分别对差分跳频通信系统在AWGN条件下的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做出相应的计算机仿真,证实了差分跳频通信技术和按序列检测方法的结合,使通信系统的在AWGN下性能得到了比较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禤展艺 《电子测试》2016,(16):45-46
本文就基于差分跳频技术的短波高速跳频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及主要特点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系统运行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对短波高速跳频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运用效果提升带来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1.
传统3 kHz短波窄带通信难以实现高速通信.采用适当扩展信号带宽和多种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短波宽带波形体制—短波宽带自适应跳频通信体制,并介绍了系统原理和功能技术指标.实际的天波和海面波信道试验表明:短波宽带自适应跳频波形技术体制性能指标优于传统短波波形体制,实现了短波宽带高速数据传输,是我国现代短波通信新技术体制研究的一种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董彬虹  程乙钊  王达 《信号处理》2012,28(3):361-366
本文提出一种宽带MFSK/DFH系统模型,与常规差分跳频系统相比,在跳频点数一定条件下,通过增加多进制编码器复杂度,提高编码增益的方法提高系统抗干扰性能。对基于FFT的宽带MFSK/DFH系统接收机抗干扰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提出方法通过增加多进制编码器约束长度提高了系统抗干扰能力,实现方法简单有效,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自适应支撑矢量机多用户检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最佳多用户检测器是非线性检测器,特征码不完全正交时,线性检测器很难逼近最佳检测器.通常无线通信信道具有时变性,要求多用户检测算法具有自适应性.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支撑矢量机方法,并把它用于信道时变情况下的多用户检测.一方面由于支撑矢量机引入的结构风险不仅包括经验风险最小化,而且又包括了容量控制项,这使得支撑矢量机多用户检测推广能力较好且对训练要求的样本数也大大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支撑矢量机的非线性特性可以比线性检测器更好地逼近最佳检测器.仿真结果较好地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短波自适应跳频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短波电台的抗干扰能力是短波通信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研究了短波通信中的自适应选频技术、信道质量评估技术和自适应跳频技术,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跳频方案应用于短波电台,最后给出了短波自适应跳频电台的线路结果。试验结果表明,传输性能和可通率比传统电台有大幅度的提升,自适应跳频技术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短波自适应跳频电台可以满足现代战场环境对短波高速数据可靠传输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差分跳频通信系统抗多音干扰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智  李少谦  董彬虹 《信号处理》2007,23(2):184-187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短波跳频通信技术——差分跳频,频率转移函数设计和信号的检测方法是差分跳频中的关键技术。在加性高斯白噪声和多音干扰共存的环境下,针对逐符号检测和按序列检测两种信号检测方法,分别就差分跳频通信系统的误符号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做出相应的计算机仿真。结果证实了,差分跳频通信技术和按序列检测方法的结合,使通信系统的抗多音干扰的性能得到了比较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差分跳频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差分跳频技术的特点和差分跳频系统的组网技术,对差分跳频系统的误码率及在高斯白噪声条件下的多用户能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做出了相应的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系统用户数越少相应信噪比条件下的误码率越小,说明干扰越小。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tegrated scheme for the dynamic‐frequency‐hopping (DFH) technique provided in literature for the IEEE 802.22 standard supporting wireless regional area networks (WRANs). The performance of DFH is analyzed thoroughly for various channel models and for a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systems. The core of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coexistence of digital terrestrial TV broadcasting and the WRANs in the TV white space. The proposed technique aims at protecting the incumbent users from interfering with the cognitive broadband access in the TV spectrum.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spectrum sensing is performed in the intended working channel in DFH while spectrum monitoring with an energy‐ratio (ER) algorithm is applied during the WRAN data transmission in the working channel. Hence, in the DFH‐ER algorithm, the reappearance of a digital terrestrial TV signal in a band occupied by the WRANs would be detected immediately. This will provide interference free performance for the licensed signal as well as reliable data transmission for the unlicensed ones. Both analyse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proposed DFH‐ER technique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DFH scenario exemplify the enhancement of the WRAN data transmission while protecting the digital terrestrial TV users.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