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针对华北型煤田煤层开采存在的底板突水问题,监测预警以"下三带"理论、"递进导升"理论以及突水系数法为理论基础,构建矿井充水结构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结合电法勘探异常区对影响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易突水地质构造和富水性异常区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进行底板突水监测系统布设,通过监测煤层开采过程中表征突水水源与突水通道时空演化的指标信息,对底板突水进行监测预警。并在示范矿井开展了回采工作面底板突水预警工程示范,解决矿井突水危险动态辨识与实时预警问题。 相似文献
3.
根据梧桐庄矿182102工作面综合水文地质勘探资料、首采面底板突水的形式和分布特点,分析了首采面底板突水通道的性质及位置。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10.
11.
在分析东滩煤矿43上08综放工作面突水点的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突水点水质、水量和地面长观孔水位资料等的基础上,阐明了突水产生的原因是工作面构造和矿压共同作用的结果,指出突水水源来自4309采空区。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柠条塔矿S1210工作面突水的原因,阐述了周边矿井及柠条塔矿以往采掘中的水害情况,总结了S1210工作面的突水特征,叙述了突水后进行的勘探工作,研究了造成突水的突水通道、突水水源、突水补给条件及突水的差异性。分析认为,本次突水的通道为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直接突水水源为延安组砂岩水及直罗组砂岩水,其中直罗组砂岩水为主要直接充水水源,间接突水水源为第四系松散层水及烧变岩水;突水的补给条件好与地表风积沙地貌入渗系数大有关;研究认为,本次突水与周边矿井差异性较大与突水位置为直罗期古河流冲刷带有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煤层顶板绘制"三图"进行系统分析,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总结出了依靠"疏、排、截、固"相结合的综合防治顶板水技术,从而保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4.
朝川矿一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二1煤层安全开采受到底部石炭系太原组薄层灰岩和寒武系灰岩岩溶承压水突水威胁。在二1-21070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发生1次底板涌水量为740 m3/h的突水事故。从突水位置及其附近断层、地层结构上看,突水水源可能是石炭寒武系灰岩岩溶水,但通过水质识别、水量和水位动态资料分析,并结合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判断,突水水源实际是小煤窑采空区积水,通过采动裂隙及断层以越流方式间接补给了煤层底板岩溶水。通过采用充填法对小煤窑井口进行处理,并对工作面断层附近底板进行了注浆加固,使二1-21070工作面实现了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15.
依据九龙矿15423N工作面所进行的大量而细致的水文地质工作,研究剖析了该矿和15423N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认为该面底板下发育的隐伏微型强导水陷落柱、使奥灰含水层作用在该面煤层底板隔水层的距离缩短了68.5 m,该面煤层底板承受奥灰含水层和大青含水层水压高,剩余隔水层底板强度不足于抵挡奥灰含水层的高水压、陷落柱的隐伏性和其横向扩展范围以及横向水力联系的局限性和受当时探测技术水平的限制,是导致该面采空区滞后底板突水的主要原因,对处于封闭滞流条件下奥灰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认识的不足和偏差,是导致突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矿井工作面底板突水安全预警系统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工作面底板突水相关概念出发,在分析底板突水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阐述了底板突水安全预警系统建立的作用与意义.以安全预警理论为指导,结合矿井水害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构建了工作面底板突水安全预警系统,提出系统的逻辑结构和总体构架,并对系统主要组成层面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为建立底板突水安全预警系统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15423N工作面突水的经过,分析了突水原因、突水的特点及治理难点,并针对水害治理特点阐述了治理方案及堵水技术,为类似突水治理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8.
19.
20.
以寺河矿5310工作面为背景,通过理论计算,得出水压分布在3.69~4.08 MPa,突水系数在0.0369~0.0408 MPa/m,小于临界突水系数0.06 MPa/m;并进行了瞬变电磁探测和钻探验证,结果表明,工作面内无明显低阻异常区域,不存在导水断层、导水陷落柱等导水通道,为奥灰承压水带压开采安全区,无突水危险性,可以正常回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