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对半主动控制液力悬置建立了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并对发动机液力悬置系统进行隔振分析,确定了惯性通道半主动控制式液力悬置的控制律,从而在较宽的频带内,达到良好的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2.
运用多体动力学理论、动态子结构方法,同时考虑中间质量弹性和隔振器刚度与阻尼非线性,建立一个弹性双层隔振系统动力学新模型。对所建模型进行编程计算,求出其在冲击激励下响应,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比较分析,验证所建力学模型正确性与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间质量弹性和非线性隔振器对双层隔振系统冲击响应影响。  相似文献   

3.
辅助气室连通的空气弹簧隔振系统隔振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气体能量微分方程,建立了由两个辅助气室相互连通的空气弹簧组成的隔振系统传递率数学模型.该模型描述了阻尼比ξ、流量系数比λ、主/辅气室容积比N三者与传递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由此精确分析了辅助气室相互连通对隔振系统垂向平动y和绕重心转动θ这两个自由度隔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辅助气室相互连通对y自由度隔振性能没有影响;合理匹配λ和ξ,可使系统θ自由度超低频隔振性能提高30dB,合理匹配λ和N,系统θ自由度的谐振区隔振性能可提高20dB且高频隔振性能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4.
采用Bingham模型来描述磁流阻尼器的力学特性.研究了单自由度磁流变隔振系统的主共振,利用平均法得到了被动控制系统的理论解,且对理论解进行了数值验证.调整了影响隔振效果的各种参数,定量或定性地分析各种参数的影响,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主共振.设计了基于单自由度磁流变阻尼器的隔振系统的实验装置,试验研究了系统参数对隔振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双层浮筏隔振系统中,筏体结构对隔振效果的影响重大.针对不同的筏体结构, 在MSC/PATRAN中建立浮筏的有限元模型,并且分析其固有振动特性、隔振效果,为隔振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双层浮筏隔振系统中,筏体结构对隔振效果的影响重大,针对不同的筏体结构,在MSC/PATRAN中建立了浮筏的有限元模型,并且分析其固有振动特性、隔振效果,为隔振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降低舰船设备传递到基础的振动,提出广义质量弹簧减振器。介绍该减振器的结构组成,采用结构导纳综合法对其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为验证广义质量弹簧减振器的减振效果,以某船用滑油泵为对象,采用Adams及Ansys软件构建系统刚柔动力学混合模型,对安装减振器前后机脚加速度频、时域响应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广义质量弹簧减振器不仅能降低设备机脚特定频率的振动,亦能抑制该处中高频振动。  相似文献   

8.
针对非线性隔振原理设计出硬特性非线性混沌隔振实验装置,对以钢板、橡胶材料为隔振元件的非线性隔振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得到了该装置的力学性能参数。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该装置的动力学行为。计算结果表明该装置从周期分岔逐渐进入混沌状态,线谱也从单一频谱结构变为宽频谱结构,且在混沌区域内对线谱有明显的隔离效果。  相似文献   

9.
橡胶减振器非线性动态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电动振动台对橡胶减振器的非线性动态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利用正逆傅立叶变换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建立了橡胶减振器的动力学模型,运用Runge-Kutta法和模型曲线重构法论证了模型对单一工况参数识别的有效性.利用该模型对试验工况逐一进行识别,得到了不同工况下橡胶减振器的刚度和阻尼.分析发现识别的刚度和阻尼与振幅和频率之间呈曲面关系,表明橡胶减振器在较大振幅下的动态特性已不能用简单的曲线来描述.  相似文献   

10.
建立含速度反馈控制的两自由度非线性隔振系统模型,推导系统的幅频特性关系式;研究反馈控制增益对幅频特性曲线的影响,得到曲线共振峰随反馈增益变化的规律。当增益增大时,共振峰左移并逐渐消失,本质上反映了该反馈对大幅值振动的抑制过程。通过计算分析反馈控制时系统的Lypunov指数谱随控制参数变化的规律,得到可用于系统混沌控制的参数范围,表明系统在一定的参数条件下可以处于混沌状态和周期状态。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到系统出现的基频和超谐波响应,通过控制可以使得线谱成分得到有效降低,从而可为非线性隔振系统混沌控制和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非线性隔振系统混沌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设计建立了混沌特性实验装置,对以钢片弹簧为隔离元件的非线性隔振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非线性隔振系统处于混沌状态时具有很好的隔振效果并且能有效地隔离结构噪声中的线谱成分,实验得出了非线性隔振系统的混沌特性区域以及其在混沌状态下的整体和对线谱的隔离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非线性刚度和非线性阻尼钢丝网垫类减振器[1][2]的研究,介绍有关该课题的某些工作.通过接近于等幅谱的输入激励与系统的输出响应总能量(均方值)的变化来评价非线性减振器的隔振效率,并通过输出、输入功率谱分析系统响应频率结构及优势频率,从而给出具有隔振意义的频段;同时利用相干函数来识别和验证减振器的非线性属性.文章认为,依据这方面的有关理论,对非线性减振器原则上不拟采用传递函数描述,而宜采用均方值之比来评介总体隔振效果.对如何确定非线性减振器具有意义的频段尚待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3.
况成玉  张志谊  华宏星 《振动与冲击》2012,31(2):115-118,135
研究了周期结构对桁架浮筏隔振系统振动传递的衰减特性,首先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周期桁架浮筏的频响特性,并将其与传统浮筏进行比较。然后,为在隔振系统中评价周期结构浮筏的性能,运用频响函数综合法建立整个系统的振动传递模型,计算频响函数。仿真分析表明:周期桁架浮筏较传统浮筏更有效地抑制振动的传递,当与设备组成一个隔振系统之后,在与浮筏上下层隔振器的共同作用下,整个隔振系统能在一个宽频段内对振动传递产生更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具有分布质量的双层隔振系统隔振特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了分布质量对双层隔振系统隔振特性的影响,得到了质量对称分布时六自由度双层隔振系统固有频率及对谐波激励响应的解析表达式,提出了考虑摆动影响时确定隔振参数的实用设计方法并进行了实例计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出一种用于工程计算的金属橡胶数值模拟方法,为制备缓冲性能良好的金属橡胶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方法 建立金属橡胶减振器有限元模型,由Sprng-Dampr165单元定义金属橡胶材料;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了不同负载质量对其抗冲击特性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结果 有限元结果表明,响应加速度峰值在负载质量为4.2kg时,最大误差为27.72%;在负载质量为9.8kg时,最大误差为38.15%,试验结果与有限元结果趋势相同,验证了其可行性。结论 当冲击载荷较小时,提出的数值模拟方法在模拟金属橡胶减振器的抗冲击特性时有着较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双筒式液力减振器低速阻尼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减振器内部阀系低速节流特性的分析,建立了低速时阻尼特性的数学模型.应用小间隙节流理论对节流片节流槽口的节流特性进行分析,确定了影响低速阻尼特性的主要参数.通过把缝隙节流等效为小孔节流的设计方法得到的结果与试验得到的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本方法的正确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17.
为准确反映液压减振器在高频激励下的输出特性,基于流体惯性和局部流动损失等因素对阻尼液流动的影响规律,结合高频激励下减振器阻尼间隙内的流动特征,建立能够准确反映液压减振器高频动态特性的动力学模型,对液压减振器产生的阻尼力进行理论预测研究.试验与仿真分析结果均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高温管系作为蒸汽动力系统中重要的能量转换生命线,其振动可能会造成设备损坏和噪声传递,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管路系统减振、降噪研究,针对管路振动控制相关问题,搭建用于高温管路减振器减振性能测试的试验台,对3种不同支撑型减振器的减振性能进行试验分析,并且通过将实验结果与仿真模拟结果对比,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及仿真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可以利用该有限元方法对此类动力学特性问题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9.
汽车液压减振器机械阻尼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汽车悬架用液压减振器的机械阻尼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试验研究。研究中对某轿车用双筒液压减振器在正弦位移和随机位移两种加载方式下,在不同的工作温度情况下的阻尼力进行了测试,考察了加载方式、工作温度对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液压减振器的阻尼特性评价、非线性特征和动态特性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对于进行液压减振器的机械动力学和热动力学耦合特性仿真的理论分析,以及建立时变的,非线性的阻尼力仿真分析模型积累了丰富的数据,提供了重要的建模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定量分析中间构架柔性对内燃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隔振特性的影响规律,指导双层隔振系统的优化设计,建立中间构架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态计算,通过与试验模态对比,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在Adams中建立考虑中间构架柔性的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及将中间构架视为刚体的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自由振动和扫频分析,得到中间构架柔性对双层隔振系统隔振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间构架柔性会使系统固有频率及主模态方向解耦度减小,并使系统幅值响应出现移频、增频现象,其中低频段以移频为主,高频段以增频为主,中频段二者同时出现。相关结论可为隔振设计以及耦合振动的有效控制提供动力学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