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水解缩合法制备了聚铝硅氧烷阻燃剂。应用热失重分析、锥形量热分析和极限氧指数研究了聚铝硅氧烷对聚碳酸酯(PC)热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铝硅氧烷可降低PC的热降解速率,提高残炭量。添加质量分数为5 %的聚铝硅氧烷可使PC的极限氧指数从25.5 %提高到29.4 %,火灾性能指数提高了近2.5倍,并且显著降低了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热及CO、CO2等有害气体的释放量,有效提高了PC的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2.
采用X射线能谱分析(EDX)研究了PC/ABS/聚硼硅氧烷阻燃合金的燃烧行为,同时考察了阻燃PC/ABS合金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结果表明,聚硼硅氧烷(PB)中的Si元素会随着燃烧过程的进行逐渐在合金表面进行富集,形成富含Si的绝缘炭层覆盖在基体表面,阻止合金继续燃烧,从而有效提高了PC/ABS合金的阻燃性能。聚硼硅氧烷使PC/ABS合金体系的力学性能有所下降,但拉伸强度下降较少,PB对PC/ABS合金的冲击强度影响较大。在阻燃PC/ABS合金体系中加入相容剂马来酸酐接枝ABS,可使合金体系的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提高。适量的PB可以改善PC/ABS合金的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解缩合法制备了聚铝硅氧烷,用极限氧指数、热失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了聚铝硅氧烷对聚碳酸酯(PC)的阻燃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聚铝硅氧烷可明显提高PC的极限氧指数;在热降解过程中,聚铝硅氧烷可使PC的最大热降解速率降低,800 ℃残炭率显著提高,在PC中添加5 %(质量分数,下同)的聚铝硅氧烷可使PC的800 ℃残炭率提高44.1 %;在燃烧过程中,聚铝硅氧烷会迁移到PC表面,与PC的降解产物发生相互作用,促进残炭的形成,硅(Si)和铝(Al)积聚在材料表面形成富含Si、Al的绝缘炭层,抑制了材料的进一步降解,阻碍了热量和可燃性气体的传递,从而有效地改善了PC的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极限氧指数测定(LOI)、垂直燃烧试验和锥型量热分析研究了六苯氧基环三磷腈(HPTCP)对聚碳酸酯/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PC/ABS)合金的阻燃作用。结果表明:HPTCP对PC/ABS具有良好的阻燃效果。当添加量为15%时,阻燃PC/ABS的LOI为25.0%,阻燃等级达FV-0,并且与未阻燃PC/ABS相比,燃烧时的热释放速率、总热释放量、最高热释放速率、平均热释放速率,平均有效燃烧热和质量损失明显降低;热重分析表明,HPTCP对PC/ABS合金的热稳定性影响较小。热重和残余物分析结果表明,HPTCP主要是通过凝聚相产生阻燃作用,HPTCP的添加可有效抑制PC/ABS的分解,促进它成炭,形成膨胀性炭层,该炭层通过隔热、隔氧及阻止PC/ABS分解产物的挥发而产生阻燃作用。  相似文献   

5.
胡婧  仲豪 《塑料工业》2012,40(3):54-57,64
研究了多芳基磷酸酯PX220与纳米蒙脱土复配阻燃剂对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合金的阻燃性能、热失重行为、力学性能及热变形温度的影响;并采用锥形量热仪对合金材料的燃烧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X220添加量为10份,纳米蒙脱土添加量2份时,PC/ABS合金的极限氧指数达到29%,燃烧性能达到UL 94V-0级。锥形量热仪分析结果表明:复配阻燃PC/ABS合金的热释放速率峰值、平均热释放速率、总释放热、平均有效燃烧热和平均质量损失速率都大幅下降,说明PX220与纳米蒙脱土具有非常好的协同阻燃作用。  相似文献   

6.
《塑料科技》2017,(1):51-55
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C/ABS)共混合金,并以磷酸三苯酯/热塑性酚醛树脂(TPP/TPPFR)复配体系作为膨胀型阻燃剂(IFR)对其进行阻燃改性。通过拉伸、弯曲、冲击强度测试考察了PC/ABS阻燃合金的力学性能;通过热变形温度(HDT)和熔体流动速率(MFR)测试考察了合金的耐热性能和加工性能;通过极限氧指数(LOI)和垂直燃烧测试考察了合金的阻燃性能。结果表明:当PC与ABS的质量比为4:1,复配阻燃剂TPP/TPPFR的质量比为1:1、添加量为11份时,可得到综合性能优异的PC/ABS阻燃合金。  相似文献   

7.
磷酸酯与无机阻燃剂协同阻燃PC/ABS合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多聚芳基磷酸酯PX220分别与纳米蒙脱土和硼酸锌复配对聚碳酸酯/丙烯酸-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C/ABS)合金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及热变形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用2份纳米蒙脱土和3份硼酸锌分别与10份PX220复配制备阻燃PC/ABS,其氧指数分别达到28%和32%,燃烧性能达到UL94 V-0级。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表明,复配阻燃剂阻燃PC/ABS合金的炭层能有效隔绝热量的传递,阻止PC/ABS合金热降解,PC/ABS合金热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纳米SiO2与RDP协同阻燃PC/ABS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RDP)及其与纳米SiO2复配制备双酚A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PC/ABS)阻燃材料,测定了阻燃PC/ABS的极限氧指数、UL94V阻燃性能及热稳定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阻燃PC/ABS于600 ℃热分解残余物的形态,采用锥形量热仪测定了阻燃PC/ABS的释热速率峰值(p-HRR)、释热速率平均值(av-HRR)、总释热量(THR)、平均有效燃烧热(av-EHC)和平均质量损失速度(av-MLR)。结果表明,纳米SiO2与RDP添加量分别为5 %和9 %时,PC/ABS的阻燃性能达UL94V-0级,极限氧指数为29.0 %,且阻燃PC/ABS的p-HRR、av-HRR、THR、av-EHC以及av-MLR分别下降了16.12 %、58.82 %、40.83 %、17.91 %和36.90 %,同时也证明了纳米SiO2与RDP具有非常好的协同阻燃效应。  相似文献   

9.
采用熔融挤出法制备了阻燃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C/ABS)合金材料。利用热失重分析仪、氧指数测试仪、垂直燃烧仪、锥形量热仪、电子万能试验机和冲击试验机研究了相容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共聚物(PE-g-MAH)以及阻燃剂六苯氧基环三磷腈(HPCTP)的加入对PC/ABS合金材料的热稳定性、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的残炭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PC/ABS的质量比为7/3,以PE-g-MAH为相容剂,且HPCTP添加量为15 %时,阻燃PC/ABS合金材料的综合性能最好,其极限氧指数为26.4 %,热释放速率峰值及热释放总量达到最小值,且能够达到UL 94 V-0级,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为55 MPa和32.9 kJ/m2。  相似文献   

10.
以二苯基硅二醇、羟基硅油、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和硼酸为原料,制备了不同Si、B量之比的聚硼硅氧烷;并用于透明聚碳酸酯(PC)的阻燃改性。考察了聚硼硅氧烷对PC透光率、氧指数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为5%的聚硼硅氧烷即可有效提高PC的阻燃性,当聚硼硅烷中Si、B的量之比在3.5∶1左右时,PC的氧指数(LOI)能达到35.5%,比纯PC的氧指数提高9.5个百分点;而对PC的透明性、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影响不大,拉伸强度则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1.
无卤阻燃PC/ABS合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阻燃性能、力学性能测试及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分析,研究相容剂、增韧剂、磷酸酯阻燃剂对PC/ABS合金阻燃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容剂A使ABS在PC中的颗粒尺寸减少,对PC/ABS体系相容性最好,但对合金的冲击性能提高有限.丙烯酸酯类增韧剂B的加入显著提高了PC/ABS合金的韧性.磷酸酯类阻燃剂虽然对PC/ABS合金具有很好的阻燃效果,但极大降低了合金的冲击性能,不同的加工工艺对合金的力学性能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2.
磷酸酯类阻燃剂在PC/ABS合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婷婷  郑实 《广东化工》2009,36(7):8-10,64,65
文章研究了磷酸酯类阻燃剂RDP、BDP以及它们与TPP的协同作用对PC/ABS合金的阻燃性能、热失重行为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C/ABS合金的LOI随着阻燃和的增加而增加,当阻燃剂RDP和BDP添加量均为15%时,LOI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63%和35.3%,且均达FV-0级。通过热重分析表明,阻燃PC/ABS比纯PC/ABS合金的分解速率小得多。研究还表明,阻燃剂的协同作用使PC/ABS合金的阻燃性能优于添加单一阻燃剂的PC/ABS合金的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聚合物弹性体耐磨性及微观形态,本文以沙柳液化产物与MDI反应生成聚氨酯为预聚体,EVA/PU进行接枝共聚形成聚合物弹性体,并利用扫面电镜探针显微镜等对聚合物弹性体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当含EVA为10%时材料的硬度达到最大,磨耗率也是最低的,分子的结晶度增大,两相的相容性也达到最佳状态。对EVA/PU弹性共体拉伸断裂面的扫面分析,发现随着EVA的加入量的增大,断面呈现由脆性断裂向韧性断裂过渡,并且在断裂的微观区出现了明显塑性变形。在扫描探针显微图下可以看到EVA/PU之间发生的接枝共聚现象,分子变小,同时分子的高度增加。这就说明EVAL中的游离羟基与PU预聚体发生了接枝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