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采用酶脱支-压热法复合处理制得重结晶锥栗淀粉,以相对结晶度(RC)、低温熔融焓(△Hi)与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评价指标,研究了它们分别在4 ℃、25 ℃和4/25 ℃贮藏过程中的回生动力学。结果表明:在不同贮藏温度下,重结晶淀粉的RC、△Hi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增加,而Tg则逐渐降低,且都在第11或14天达到平稳;在相同贮藏时间里,不同贮藏温度下重结晶淀粉的RC、△Hi差别显著(以贮藏在4 ℃的最高、25℃的最低),Tg的差别也比较显著(以贮藏在25 ℃的最高、4 ℃的最低)。Avrami动力学分析表明,RC、△Hi与Tg均可用于评价重结晶淀粉在贮藏过程中的回生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探讨了冻融循环(以-20℃/22 h,25℃/2 h为一个循环)对锥栗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旨在为锥栗淀粉改性和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锥栗原淀粉为对照,比较了3次、7次和10次冻融淀粉的基本成分变化;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淀粉结晶区比重;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淀粉的粒径分布范围;观察上清液体积变化分析淀粉糊凝沉性;快速黏度分析仪(RVA)测定淀粉糊化特性;流变仪进行剪切稀化的测定及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分析;质构分析仪(TPA)分析淀粉凝胶质构特性。结果:与锥栗原淀粉比较,锥栗冻融淀粉的蛋白质、脂肪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破损淀粉含量升高。3次、7次冻融淀粉结晶区比重、粒径分布范围逐渐减少,但10次冻融淀粉又略有回升。在70 h内,原淀粉和冻融淀粉糊均完成凝沉,冻融淀粉糊的析水率降低。冻融淀粉的成糊温度降低,峰值黏度升高,回生值升高。3次、7次冻融淀粉的储能模量均低于原淀粉,而10次冻融淀粉随着剪切应力的增加,储能模量略高于原淀粉。冻融淀粉凝胶的硬度降低,弹性和黏着性升高。结论:冻融循环对锥率淀粉理化性质影响明显,本研究结果对锥栗淀粉基食品冻融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扁桃仁分离蛋白(almond protein isolate,API)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贮藏条件(温度、包装方式、时间)对API理化特性及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贮藏时间的延长,API游离巯基逐渐减少,二硫键与羰基值逐渐增加;贮藏9个月后,API分子量增大,主要集中在50~70kDa;随氧化程度的加深,API的功能特性降低(溶解性与起泡特性);在35℃、非真空包装条件下,贮藏9个月后,API的消化率最低(26.45%),其消化产物的独有肽段数少、分子量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油莎豆豆粕作为原料制备油莎豆淀粉,在110℃下对不同含水量(20%、25%、30%、35%)的油莎豆淀粉样品进行2 h的湿热改性处理。分析湿热处理对油莎豆淀粉理化性质、结构及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湿热处理,油莎豆淀粉表面形貌发生明显变化,随着处理含水量的提高,油莎豆淀粉溶解度与膨润力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粒径大小和直链淀粉含量逐渐升高,体外消化率在HMT-25时最低,为78.45%。同时,湿热处理没有改变油莎豆淀粉原有的A型晶体结构,相对结晶度和糊化焓值(ΔH)的大小与处理的含水量呈负相关。湿热处理能够有效改变油莎豆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提高其热稳定性,降低淀粉体外消化速率。  相似文献   

5.
超微粉碎锥栗淀粉的理化性质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超微粉碎对锥栗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锥栗淀粉颗粒的粒径、结晶度、膨胀度、糊化温度范围、糊化焓减小,溶解度与酶解率增加;当超微粉碎达到60 min后,淀粉颗粒粉碎达到极限,其结晶结构全部被破坏成为无定形结构,从35℃左右开始糊化,至62℃左右时已完全糊化,溶解度将近60%,α-淀粉酶的酶解率超过70%。当超微粉碎达到75 min时,更多的细微粒子发生团聚,粒径为0~5μm的细微颗粒明显减少,而粒径大于25μm的大颗粒增加。超微粉碎既破坏了淀粉颗粒的表观结构,也破坏了其结晶结构,使之变成了无定型态,大大改善了其糖化、酒精发酵特性;锥栗淀粉经60 min超微粉碎处理后,其免蒸煮的液化-糖化发酵工艺发酵96 h的酒精产量达到13.64%,而直接糖化发酵工艺发酵108 h后酒精产量也可达12.32%。  相似文献   

6.
采用湿热处理对绿豆淀粉进行改性,研究湿热处理过程中不同水分含量(15%、20%、25%和30%)对绿豆淀粉结构(结晶结构和短程有序化结构)和理化特性(热力学特性、糊化特性和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湿热处理未改变绿豆淀粉的结晶类型,但其相对结晶度和短程有序化程度降低;随着湿热处理过程中体系水分含量的增加,绿豆淀粉的糊化温度、峰值温度和终止温度均增加,而峰值黏度、终值黏度和回生值均降低,即绿豆淀粉的热稳定性增强;与湿热处理前的绿豆淀粉相比,湿热处理能明显增加绿豆淀粉中的抗性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多酚对莲藕淀粉和玉米淀粉性质的影响,将莲藕淀粉、玉米淀粉分别与藕节汁、儿茶素以及没食子儿茶素混合制备了淀粉多酚复合物。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复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同时使用体外消化模型评估了消化率。结果显示,莲藕淀粉和玉米淀粉对儿茶素的吸附量为4.22 mg/g和3.79 mg/g。多酚降低了淀粉的整体黏度,其中,儿茶素对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影响最为显著,降低了14.61 %,且显著提高玉米淀粉颗粒的稳定性。FT-IR、XRD结果表明,在两种淀粉的老化过程中,藕节汁多酚可以显著降低其结晶度,并抑制两种淀粉的回生。莲藕淀粉和玉米淀粉的水解率均低于其淀粉-多酚复合物的水解率,其中儿茶素使莲藕淀粉的抗性淀粉含量增加了5.6%,藕节汁多酚使玉米淀粉的抗性淀粉含量增加了7.7%。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超声波作用对青稞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本试验利用超声波(100W~500W)对青稞淀粉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首先,超声波对青稞淀粉颗粒结构有损伤作用,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大,淀粉颗粒表层结晶结构被破坏程度逐渐加深,最终淀粉颗粒被冲击成片状。同时淀粉的溶解度、膨胀力、淀粉糊透明度随超声功率的增强先增大后降低,在功率100W处有较大透明度,当超声功率≧400W时,青稞淀粉膨润力明显下降。其次青稞淀粉糊化特性受超声波影响,与原淀粉相比,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青稞淀粉峰值黏度、谷黏度、崩溃值、最终粘度、回生值显著性降低(P<0.01);最后发现超声波处理后青稞淀粉未能产生新的基团,但某些吸收峰强度因处理强度不同有显著差异。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强,青稞淀粉糊化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终了温度(Tc)与原淀粉相比都有所升高,其中青稞淀粉的糊化起始温度极显著增高(P<0.01),而淀粉峰值温度与Tc-To呈阶梯型变化。  相似文献   

9.
运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研究了湿热处理对锥栗原淀粉、直链淀粉、中间成分和支链淀粉回生的影响。经湿热处理的锥栗原淀粉、支链淀粉在冷藏相同时间后的回生吸热峰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终止温度(TF)按湿热处理温度80、180、140和110℃递减,经湿热处理的锥栗直链淀粉在冷藏相同时间后的TO、TP、TF和吸热焓(ΔH)则按湿热处理温度80、180、110和140℃递减;经湿热处理的锥栗淀粉中间成分在冷藏相同时间后的TO、TP、TF和ΔH以80℃湿热处理时为最大,110、140和180℃湿热处理时的基本没有变化。经湿热处理的锥栗原淀粉、直链淀粉、中间成分和支链淀粉凝胶体系,在4℃冷藏前1周回生速度很快而后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10.
湿热处理技术对淀粉理化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变性淀粉需求量的增加,湿热处理技术成为了变性淀粉研究的热点之一。湿热处理是用于生产变性淀粉的一种物理手段,不带来任何化学试剂残留,属于环境友好型新技术。湿热处理可以改变淀粉的形态、结晶性、热学性质、淀粉胶性质,增加缓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为了促进湿热处理技术的研究、应用以及使人们对该技术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综述了湿热处理对淀粉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的影响,以及湿热处理淀粉在工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瓜尔豆胶对锥栗淀粉糊化和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鲜锥栗为原料,考察了瓜尔豆胶对锥栗淀粉的糊化特性和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向锥栗淀粉中添加瓜尔豆胶后,锥栗淀粉糊化溶液的峰值黏度和终值黏度增大,且随瓜尔豆胶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大;添加瓜尔豆胶增大了锥栗淀粉的起始糊化温度和峰值糊化温度,提高了锥栗淀粉的吸热焓,使得糊化过程更长,吸热更多。添加瓜尔豆胶后的锥栗淀粉溶液显示为假塑性流体,剪切变稀现象更为明显,具有更大的黏弹性。添加瓜尔豆胶后,混合物形成的凝胶表面空隙中填充物增多,空隙数量减少,且空隙分布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12.
锥栗原淀粉及其分离组分的热力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吴平  胡蝶  曾红华  谢涛 《中国粮油学报》2011,26(2):38-42,51
应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研究了锥栗原淀粉、直链淀粉、中间成分和支链淀粉的热力学特性。4个样品在-50~350℃的程序升温过程包含冰晶融化(-10~5℃)、糊化(40~100℃)和熔融裂解(250~310℃)3个吸热过程。当水分质量分数为65%时,它们的晶体融化峰值温度(TP)、终止温度(TC)和吸热焓(ΔH)均升至最高。对于相同的样品,当升温速率降低时,糊化温度向低温侧移动,且伴有肩状峰;糊化时升温速率越快,其凝胶体系的峰值温度(TP)、终止温度(TC)和吸热焓(ΔH)也越高,回生度越大;同样,糊化时降温速率越慢,凝胶体系的吸热焓(ΔH)增加,回生度增大。当糊化终止温度为100℃时,4个样品凝胶体系的DSC参数值均达到最低。锥栗原淀粉、直链淀粉、中间成分和支链淀粉凝胶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分别为-6.0、-7.1、-8.6和-7.9℃。  相似文献   

13.
锥栗和茅栗淀粉糊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偏光显微镜、分光光度计、旋转粘度计等现代分析仪器,对锥栗和茅栗淀粉糊特性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锥栗和茅栗淀粉的糊化温度分别为63.5℃~74.5℃和64.0℃~73.5℃;锥栗和茅栗淀粉糊具有酶解率较高、透明度低、凝沉稳定性强、冻融稳定性很差的特性;在pH值6.0~8.0范围内锥栗和茅栗淀粉糊粘度较高,温度和转速对糊粘度有一定影响,浓度对糊粘度有较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茶叶籽淀粉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茶叶籽淀粉颗粒形貌、大小和糊化温度,测定其溶解度和膨胀度、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凝沉性及黏度等理化性质,并与玉米淀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茶叶籽淀粉颗粒表面光滑,呈椭圆形或球形;不易发生糊化;溶解度与膨胀度随温度变化程度不大;与玉米淀粉相比,透明度与冻融稳定性不及玉米淀粉糊,但抗老化性稍强,黏度也高于玉米淀粉。  相似文献   

15.
微波灭菌技术应用于锥栗的灭菌,以灭菌后的褐变度和灭菌效果为指标,对锥栗的微波灭菌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得到微波灭菌最佳组合为A2B2C2,即微波330W,灭菌时间60 s,温度80℃.  相似文献   

16.
牛博文  徐薇  张彧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17):19-23,31
本文以红薯淀粉为原料,采用三种化学方法制备抗性淀粉。研究酶解性、持水性、透明度、溶解度、膨润度和冻融性等理化指标,并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淀粉被α-淀粉酶解4 h释放0.79 g还原糖,酯化淀粉、醚化淀粉和交联淀粉释放0.18、0.21和0.33 g还原糖,证明抗性淀粉具有较强抗酶解性;三种抗性淀粉持水性高于淀粉,醚化淀粉持水性最高;酯化淀粉比原淀粉透光率、溶解度和膨润度提高103.05%、14.56%、13.94%,醚化淀粉提高334.11%、356.97%、124.73%,交联淀粉却降低54.54%、67.75%、31.51%;三种抗性淀粉冻融性优于原淀粉,醚化淀粉冻融性最佳;原淀粉颗粒表面光滑,呈规律圆形,酯化淀粉和交联淀粉内外结构被破坏,失去原有形貌,醚化淀粉仍保持原淀粉原有形貌;红外图谱证明酯化淀粉引入乙酰基基团,醚化淀粉引入羧甲基基团,磷酸交联淀粉引入磷酸基团。  相似文献   

17.
小利马豆淀粉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马铃薯和玉米淀粉为对照,采用湿磨法制备小利马豆淀粉,通过理化检测方法测定其淀粉特性,研究小利马豆淀粉的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小利马豆淀粉颗粒多为椭圆形,表面光滑,大小不一,粒径为5.46~37.58μm,平均为18.36μm;小利马豆淀粉糊的透明度为30.89%,凝沉作用强于马铃薯淀粉糊和玉米淀粉糊,其淀粉的膨胀度和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小利马豆淀粉凝胶的硬度、弹性、胶着性和咀嚼性高于马铃薯和玉米淀粉;与马铃薯和玉米淀粉相比,小利马豆淀粉的糊化温度低,为63.60℃,容易糊化,峰值黏度高,但破损值大,热糊稳定性差,回生值大,冷糊稳定性差,易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