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在多个环节上条件滞后,温州本地生产的皮革一度被称为“大路货”,低档产品充斥市场。随着温州皮革行业整体水平的飞速提高,尤其是受到鞋业发展的带动,温州制革产业在90年代末开始大量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行业由此发生质的飞跃,温州皮革业走上了以质量求生存的崭新道路。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温州皮革业已经摘掉了“低档品”的帽子,  相似文献   

2.
和许多贴着“温州制造”商标的产品一样,温州皮革在很长时间内是低档产品的同义词,尤其是在那个鞋革市场突然间开始红火的年代。尽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温州皮革业早已今非昔比,但是品牌建设力度差、缺乏拳头产品、产品结构单一,这些起步根基不扎实带给温州制革的后遗症一直存在。温州皮革到底算什么档次?现在的温州,的确可以做出一流品质的皮革,甚至有能力开发新产品,但是有能力做一流产品和做开发的工厂实在屈指可数,大多数工厂还在沿袭老工艺——一年四季做黑色、棕色牛皮男鞋革。在商业市场上,所谓“质量就是生命”,温州皮革业这几年一直在追求突破和升级,而产品质量是必须迈过的第一道关。只有提高产品质量,才能达到优胜劣汰、产业优化重组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余绍奎 《北京皮革》2009,(12):10-12
最近两年来,鹿城水场关停导致温州制革前道工序外迁,两极分化严重致使温州皮革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再碰上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于是有人开始唱衰温州皮革业,声称皮革业的“温州时代”已经过去,温州皮革业急需“复兴”。事实是否如此,笔者带着疑问走访了温州数家皮革企业和相关协会组织,得出了如下结论。  相似文献   

4.
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2007年对于整个温州鞋革行业来说是艰难的一年,皮革业本身的行情剧变,成本暴涨带来的巨大冲击,皮革市场消费热情不足,政策法规的不断调整等等,使本来就一直在低谷徘徊的温州制革工业雪上加霜。这种情况,对于正处在转型变化期的温州制革业来说,有着加速格局裂变,产业分布重整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温州市去年皮革业产值达到了250亿元,出口交货值达52亿元,其中鞋类产值200亿元;皮革企业超过6000家,从业人员达40万,年产皮鞋6亿双。鞋革业作为温州市经济的一项“长青产业”,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了温州市经济支柱产业。1999年,在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温州树立“中国鞋都”、“创立区域品牌”的号角吹遍大江南北,这个口号的提出与实施,是温州皮革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它将使温州的皮革业由量向质发生转变。 作为专业媒体,关注地区皮业的发展,关注全国皮业的未来,是我们的责任。9月7日,温州市市长钱兴中在他的办公室里欣然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6.
谈到中国三大皮革基地,不得不提到温州;而提起温州皮革业,又不能不提到梦德豪皮业集团。作为温州皮革业的龙头企业,梦德豪现在可谓“名声显赫”。对于梦德豪来说,业内人士可以用“耳熟能详”来形容,这倒不是因为梦德豪的媒体广告做得有多么的铺天盖地,而“顾客的赞...  相似文献   

7.
在多方因素作用下,2007年的温州皮革业整体行情惨淡,身为产业链重要一环的制革行业自然也受到严重波及。加上本来就压迫着制革业神经的原皮问题、硬件设施、成本涨高等惯性阻力无法得到实质性改善,今年温州业内的皮革厂数量恐怕又会有程度不小的缩减。照此趋势,温州制革行业的裂变速度会进一步加快,十几年前那种数量争胜至上的竞争局面一去不复返。面临当前的困难,温州皮革不管是被动而为还是主动出击,部到了必须破除过去旧有格局的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8.
作为温州的传统强项和区域特色产业,皮革业在温州已经形成了由制革、皮鞋、皮件等主体产业和皮革化工、皮革机械、皮革五金、鞋用材料等配套成龙的鞋革工业体系,温州的制革厂、鞋厂、鞋料市场、皮化鞋化市场等环节可说是唇齿相依,任何一个行业的震动都会波及到其它相关行业。由于鞋厂生意难做,作为上游企业的温州制革厂,生产和销售形势也出现低迷态势,瞿溪,上屿一带的很多制革厂门庭冷落,更有甚者干脆关门歇业。  相似文献   

9.
一、河北皮革业发展新趋势 近年来,河北皮革业和全国皮革行业一样,不断推进技术革新和升级换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行业优势,羊皮服装革、汽车坐垫革、箱包手套革以及毛皮硝染的雄厚产业基础蜚声海内外,河北皮革业的规模优势和领先地位越来越明显,在国内外皮革界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不可缺少。特别是2006年以来,河北皮革业经过自身词整,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开始逐渐向生态皮革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常,一张生皮在工艺上要经过浸水、浸灰、染色、涂饰等十几道工序,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皮革业的生产链条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间的链条配套需要大量人力的支撑,但是有迹象早已显示,温州制革行业的人才匮乏。其中匮乏的不仅仅是技术骨干和中高层管理人员,还包括制革工序中的部分操作人员。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初的鹿城水场关停风波为温州皮革业发展带来了无尽伤痛,尽管大部分皮革企业通过多方途径最终找到水场加工继续生产,但是,前后工序的两地分割还是时常让部分皮革企业力不从心,这不禁让行业人士为温州皮革业的未来捏把汗。今年下半年,温州皮革界又接二连三地传出远东皮革企业的股权纷争、鞋企霸力轰然倒塌等爆炸性新闻,让业内人士咋舌不已。面对种种负面消息,人们不禁要问:温州皮革业到底遭遇了怎样的困惑?又该如何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2.
郑君 《北京皮革》2003,(3):63-63
作为中国较大的猪皮革生产加工基地,温州平阳水头镇历来以生产优质的猪皮服装革、鞋里革、鞋面革而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皮革业。  相似文献   

13.
全国最大的牛皮市场──"温州浙江牛皮市场"座落在温州市瞿溪。在这里集中着数以千计大小不一的皮革企业。可以这样说。这些企业的命运关系到瞿溪镇乃至整个温州经济的发展。但是近几年来,皮革业却一度陷入萧条。欧盟反倾销,东南亚 金融危机,日元大幅度贬值......种种?..  相似文献   

14.
魏双桥 《北京皮革》2003,(12):26-27
辛集皮革业由制革和制衣两大产业构成,年产皮革3,000万张,皮革服装400万件,并且两大产业息息相关,制革业70%的产品供应本地制衣业,皮衣85%出口外销,今年1月~11月份出口创汇突破3亿美元。进入12月份,已是年未岁尾,回头看,今冬辛集皮革业总体是稳步发展,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5年的时间里,中印两国之间的年贸易额增长迅速,从每年35亿美元快速提升到180亿美元。而两国皮革业之间这几年的贸易增长速度,相信大家都有切身体会。不过,目前两国皮革业之间除了一些简单的商品贸易之外,要想在生产投资、产业合作等更高层次上有所突破的话,短期来看可能性不大。这些年双方皮革业之间的交往中,印方同行只是对中国的皮革市场感兴趣。  相似文献   

16.
陈万日 《北京皮革》2007,(10):14-17
近几年来,中国皮革业正面临重大的产业格局大调整,皮革业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往中西部部梯次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政策调整也在向这个方向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7.
王旻霞 《北京皮革》2008,(10):44-44
年初的水场停产风波过后,温州制革业陷入了停顿瘫痪的困难局面,遭遇了发展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为了使遭受重创的温州皮革业重新焕发生机,将这一传统优势产业留在温州,温州当地多家企业和各个相关协会近一年来做出了多种努力,积极奔走,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皮革产业在早年兴起时即形成了产业链基地式分布的格局,皮革制品加工基地和皮革生产基地往往集中在同一地区,形成相辅相成的模式,同时带动原皮交易、皮化经销商、机械买卖等相关行业共同繁荣,传统的几大皮革生产基地如广东珠三角、浙江温州、福建晋江、四川成都,都是遵循这样的模式发展壮大起来的。然而,随着传统的皮革业格局这几年被逐渐打破,产业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清晰,这种传统的捆绑式基地模式很可能将成为历史,老基地的割据垄断现象不再,制革业分布版图将被重新划分。  相似文献   

19.
杨军民 《北京皮革》2006,(4):i0142-i0142
经过多年的发展,海宁的皮革产业经济快速崛起。2005年,海宁的皮革业工业总产值超过90亿元。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1月,辛集市通过了中国皮革协会专家组考核复评,继续保持“中国皮革皮衣之都”称号。这一荣誉称号是“十五”初年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联合授予给辛集市的。“十五”期间,辛集市皮革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产品竞争力不断加强,出口创汇连年创新高。到“十五”末的2005年,全市皮革业实现销售收入82亿元,出口创汇5.4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倍和38倍。主要产品产量皮革3,220万张,制衣685万件,分别比2000年增长73%和128%。2006年全行业销售收入再创佳绩。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辛集皮革业在短短的五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