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4.
5.
6.
7.
都说我们这个潮油地区豹发烧领先全国,何以见得?请跟着我们的家访去感受他们的器材情况和生活状态。电视刷《天道》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当一个人决定购买一套音响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一种标志,首先是标志着生存能力,其次标志着生活品位”。有音响的生活无疑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10.
11.
杨建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06,(15):22-23
卫视发烧虽然只有短短几年工夫,也同音响发烧一样,已经分成“软”、“硬”二派阵营。硬发烧者,对各种器材的信息、价格了如指掌,说起机器的功能头头是道,特别是国外最先进的卫视产品,他们都胸中有数。你到他家去看看,正馈、偏馈天线装满屋顶,模拟、数码、解压、解密,各种设备琳 相似文献
12.
本人发烧十余年,虽已购买过近千张CD唱片(当然早期还买过和自录过数百盒音乐磁带;在千余张的DVD碟片中也有上百张音乐DVD碟片),但由于侧重点还是在硬件器材上,故对于与唱片相关的很多资讯极少关注(对所有音响杂志的后半部分即唱片介绍部分很少细看)。2006年初,见媒体报道有关权威机构评选出了2005年十大发烧唱片,便想将这十张唱片陆续购入。 相似文献
13.
14.
15.
我很喜欢您的名字。高岭上的苍松:既高傲,又倔强。屹立岭上,见证苍穹的变幻,大地之永恒。尝风霜,抵醋热,永远是那么沉郁与坚定。我们还未晤面过,但愿您的品格与您的名字相符,那就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岭松贤弟勉之。言归正传。多谢您的来信,在字里行间,您的信洋溢着对音乐的热爱,对音响知识的渴求,更不惜千里迢迢,写信给我。这点证明您有毅力。 相似文献
16.
这次家访的对象陈先生家住广州机场路附近。来的时候我和昌业音响的老梁看见周围的车流、人流熙熙攘攘,便担心陈先生住在这里会太吵。不利于听音响。谁知去到楼下,我们才发现原来陈先生住的是一幢早期的商品楼,楼下两层是商铺,上了两层楼之后.一个宽大的平台乍现眼前,平台上绿树成荫,有花有草,还有石台石凳.若不知情的话,我们还以为到了一处街心公园呢。 相似文献
18.
设计“音画发烧”这个话题的时候,我第一个想起的人就是这位“校长”。当我踏进发烧圈的那一年,就开始听到很多人在谈论他,大家都以“校长”称他,我还以为他就是一个学校的校长呢。后来当面证实,他不是。大家称他为校长,是因为他是一位“发烧校长”。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朋友请我为他量身推荐一套音响组合。考虑到他虽是初次涉入发烧圈,但其文化素养较高,有较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他的家庭经济状况虽然早已处于“小康”之上,但毕竟仍属工薪一族,不可能在发烧音响上投入很多。于是,我提出了两条选购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