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以铁粉、钛铁粉、铬铁粉、胶体石墨和镍粉等为原料,原位反应合成了TiC/ Cr18Ni8不锈钢钢结硬质合金,并用SEM、XRD、显微硬度计等对烧结试样进行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分析.结果表明,钢结硬质合金主要组成相为TiC和Fe-Cr-Ni固溶体,硬质相TiC颗粒细小,形状规则,大部分在1 μm以下;随烧结温度的升高,钢结硬质合金的孔隙度减小,密度和硬度升高,但TiC颗粒略有长大.在相同烧结条件下,C/Ti成分克原子比为0.9的钢结硬质合金的密度和硬度比C/Ti成分克原子比为1.0的钢结硬质合金高,所合成的TiC颗粒更细小,分布更均匀.  相似文献   

2.
多元硬质合金覆层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正  刘福田  李文虎 《表面技术》2008,37(3):16-18,70
为提高钢材表面的耐磨损和耐腐蚀能力,以Mo粉、Fe-B合金粉和Fe粉为基本原料,加入WC、Cr3C2、TiC等碳化物硬质相和C、Ni、Cr等合金元素,采用真空液相烧结工艺,在Q235钢基体上制备多元硬质合金覆层材料.对覆层材料进行了洛氏硬度测试及弯曲强度测试,结果表明:CW系覆层材料的硬度达到HRA84.8,是Q235钢基体硬度的2.3倍;CW系覆层材料的弯曲强度值达到1175.52MPa,是Q235钢基体弯曲强度的1.4倍;掺加碳化物硬质相显著提高了Mo2FeB2硬质合金覆层材料的硬度和弯曲强度.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硬质合金覆层以及覆层-钢基体界面的微观组织结构,发现硬质合金覆层内部组织结构致密,覆层与钢基体之间形成了具有一定厚度的过渡层.  相似文献   

3.
以钛铁粉、铬铁粉、铁粉、胶体石墨等为原料,原位反应生成TiC/Cr19A13钢结硬质合金.并对所制备的试样进行组织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反应生成的钢结硬质合金主要相组成为TiC Fe-Cr固熔体,所生成的硬质相TiC颗粒细小,随烧结温度升高TiC颗粒略有长大.当加入一定的钼与硼后,钢结硬质合金的致密度和硬度提高,TiC颗粒尺寸减小,分布更均匀.  相似文献   

4.
刘均波 《焊接学报》2008,29(2):65-68
以钛铁粉、铬铁粉、铁粉、胶体石墨等为原料,原位反应合成了TiC/Cr19Al3钢结硬质合金,并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和洛氏硬度计等对所制备的试样进行了组织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所反应合成的钢结硬质合金主要相组成为TiC Fe-Cr固溶体,合成的硬质相TiC颗粒细小,随烧结温度升高TiC颗粒略有长大.当加入一定量的钼与硼后,钢结硬质合金致密度和硬度提高,TiC颗粒尺寸减小,分布更均匀.  相似文献   

5.
以钛铁粉、铬铁粉、铁粉、胶体石墨等为原料,原位反应生成TiC/Cr19A13钢结硬质合金,并对所制备的试样进行组织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反应生成的钢结硬质合金主要相组成为TiC+Fe-Cr固熔体.所生成的硬质相TiC颗粒细小,随烧结温度升高TiC颗粒略有长大。当加入一定的钼与硼后,钢结硬质合金的致密度和硬度提高,TiC颗粒尺寸减小,分布更均匀。  相似文献   

6.
利用爆炸压制法压实钢结硬质合金粉末,采用低真空液相烧结扩散复合法将压实后的钢结硬质合金粉末与碳钢成功复合,制得TLMW50/碳钢复合材料.利用EDS、SEM和电子拉伸试验机对TLMW50-碳钢复合过程及界面结合强度进行研究和测试,结果表明在1350℃真空液相烧结过程中,钢结硬质合金粉末中各元素及硬质相分解出的C、W元素在烧结时相互扩散;钢结硬质合金TLMW50/碳钢试样复合界面的结合强度值与钢结硬质合金TLMW50本身的相应力学性能接近,界面复合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7.
利用爆炸压制法压实钢结硬质合金粉末,采用低真空液相烧结扩散复合法将压实后的钢结硬质合金粉末与碳钢成功复合,制得TLMW50/碳钢复合材料.利用EDS、SEM和电子拉伸试验机对TLMW50-碳钢复合过程及界面结合强度进行研究和测试,结果表明:在1350℃真空液相烧结过程中,钢结硬质合金粉末中各元素及硬质相分解出的C、W元素在烧结时相互扩散;钢结硬质合金TLMW50/碳钢试样复合界面的结合强度值与钢结硬质合金TLMW50本身的相应力学性能接近,界面复合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铸造工艺结合SHS技术制备TiC/Ni3Al表面复合涂层,研究了涂层的显微组织及其耐磨性.结果表明:表面复合涂层中直径为1 μm~2μm的TiC颗粒呈球形镶嵌在Ni3Al基体上,涂层致密.与钢基体为良好的冶金结合,界面随TiC含量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形貌,在TiC含量<45%时,涂层为一整体;在TiC含量≥45%时,涂层出现了分层.表面复合涂层的HV值最高达8970 MPa,沿界面呈梯度变化;涂层具有高的耐磨性,在室温下约是钢基体的3~5倍;在400℃下是钢基体的20倍左右.  相似文献   

9.
采用铸造工艺结合SHS技术制备TiC/Ni3Al表面复合涂层,研究了涂层的显微组织及其耐磨性.结果表明表面复合涂层中直径为1 μm~2μm的TiC颗粒呈球形镶嵌在Ni3Al基体上,涂层致密.与钢基体为良好的冶金结合,界面随TiC含量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形貌,在TiC含量<45%时,涂层为一整体;在TiC含量≥45%时,涂层出现了分层.表面复合涂层的HV值最高达8970 MPa,沿界面呈梯度变化;涂层具有高的耐磨性,在室温下约是钢基体的3~5倍;在400℃下是钢基体的20倍左右.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反应合成技术结台传统的铸造工艺在精铸模具钢表面得到TiC颗粒增强的复合层,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层组织较致密,颗粒相和基体的结合良好,复古层中颗粒相呈梯度分布一表层硬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国内球扁钢、L型钢生产效率及成材率偏低的问题,从球扁钢、L型钢生产线设备选型与布置、轧件断面冷却不均、冷床预弯等方面围绕球扁钢、L型钢的长尺生产进行了技术分析。采用推钢式加热炉取代步进式加热炉、BD1+BD2+3机架水平连轧的布置形式、终轧后设置喷雾嘴对内侧表面进行强制冷却以及增加冷床预弯功能,可有效解决球扁钢、L型钢的长尺生产问题。  相似文献   

12.
昆钢60钢的开发与生产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陈寿红 《连铸》2009,(2):28-30
介绍了60钢开发、生产中的冶炼、轧制工艺控制情况,确立了生产工艺路线,提高了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朱敬华 《轧钢》2006,23(5):66-68
简要介绍了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高速线材厂的生产设备概况;为在普碳钢生产线上生产轴承钢、阀门钢线材,通过合理控制加热、轧制、控制冷却工艺,不仅使设备运行稳定,而且满足了用户对产品的外形尺寸、性能等要求。  相似文献   

14.
节约型钢铁材料及其减量化加工制造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王国栋  刘相华  吴迪 《轧钢》2006,23(2):1-5
为开发新一代钢铁生产工艺流程,提出在其主要环节的材料加工过程中,应实现添加合金元素减量化、生产工序减量化、产品全生命周期减量化,以生产节约型钢材。同时介绍了东北大学等单位在开发减量化板材、棒材、线材及管线钢、双相钢、TRIP钢、硅钢、高强度汽车用钢、环保型钢材等过程中的新思路及采用的新工艺、新流程。  相似文献   

15.
采用拉伸试验、弯曲试验、硬度试验、扫描电镜断口形貌观察等方法研究了高速钢W6Mo5Cr4V2(M2)与合金弹簧钢50CrVA的真空压力焊。结果表明:在焊接温度为1150℃及以上,焊接压力为20MPa、保温时间为30min、真空度不低于0.1Pa的条件下即可实现高速钢与合金弹簧钢良好的冶金结合;拉伸和弯曲试验的断裂均发生在高硬度高耐磨的M2上。因此,可以认为焊接结合面的强度已经高于M2的抗托强度与抗弯强度。  相似文献   

16.
45钢与42CrMo合金钢焊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5钢和42CrMo合金钢的焊接性能进行了分析,制订了45钢与42CrMo合金钢安全联轴器的焊接工艺。采用手工电弧焊或CO2气体保护焊,严格执行焊接工艺,均能得到满足性能要求的焊缝。  相似文献   

17.
袁小可 《金属世界》2006,(2):14-14,16
2006年1月18日下午16:30,宝钢董事长谢企华和马钢总经理顾建国共同在上海宝钢签署了《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与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战略联盟框架协议》。“宝马”握手言欢,不仅标志着中国第一大与第十大钢铁企业战略联盟的开启,更预示着中国钢铁企业面临一场大洗牌。  相似文献   

18.
结构钢与工具钢的恒温超塑性固相焊接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利用钢的恒温超塑性实现结构钢与工具钢固相焊接的可行性及最佳工艺参数,分析了影响超塑焊接的主要因素及焊接缺陷。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泵用过流部件材料55#碳钢和1Cr18Ni9Ti不锈钢在不同冲蚀速度、不同浆料含砂量及不同冲蚀角度条件下的冲蚀磨损腐蚀试验,探索了材料的冲蚀失效规律及微观破坏机制.结果表明,材料的冲蚀磨损失重率随冲蚀速度、浆料含砂量的增加而增加,且1Cr18Ni9Ti的抗冲蚀性能优于55#钢;冲蚀角度对材料的冲蚀性能影响最为显著,在0°~45°时冲蚀失重率随着冲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45°时出现极大值,450~600时材料冲蚀失重率随着冲蚀角度的增加而减小;腐蚀对材料冲蚀性能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选择三种典型的碳钢、低合金钢,通过极化试验比较了它们之间的点蚀诱发敏感性和模拟孔蚀的“闭塞腐蚀电池”,试验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孔蚀扩展行为。结果表明,B钢的点蚀诱发能力小于A钢和C钢;在同样的阴极极化电位下,B钢的阳极溶解电流也明显小于后两者。电子探针分析了不同夹杂物在诱发点蚀过程的腐蚀特征,夹杂物是钢中主要的点蚀诱发源。显微分析“闭塞腐蚀电池”腐蚀形貌,发现腐蚀形貌具有平行沟槽状。初步分析原因是沿轧向延伸的磷偏析带及夹杂物所导致的。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腐蚀产物的形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B钢的锈层均匀致密,而A钢的锈层呈网状、疏松且有大量裂纹和孔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