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压扁加反弯矫直是提高小断面管材矫直精度的有效方法,针对矫直过程中压扁量不易确定的问题,利用大型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建立小断面管材二辊矫直过程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研究了不同压扁量时接触长度、矫直力、残余应力、直线度和椭圆度的变化情况。经综合分析后给出合理的压扁量取值范围为0.45~0.70 mm。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参考此压扁量取值范围来调节辊缝可以得到很好的矫直效果,减少了辊缝调节时间。  相似文献   

2.
针对辊式矫直过程建立具有边浪特征的带钢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对比现场工况实测矫直力与有限元模型计算所得的矫直力,得到二者误差在10%以内,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精度。分别采用原始曲率补偿法和塑性变形层增加法确定了4种弯辊量设定方案。采用上述方案对浪高为20 mm的带钢进行矫直,对比矫直后带钢平直度情况,得出按最高浪采用原始曲率补偿法计算得到的弯辊量矫直效果最优。同时随着弯辊量的加大,矫直力也随之增加,为现场边浪矫直过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厚板产品矫直质量,采用弹塑性差分的曲率积分方法,分析了弯辊对矫直效果的影响,研究了弯辊量与压下量的关系,为建立中厚板辊式矫直过程的弯辊设定模型奠定了基础。计算结果表明,为了使板材矫直后的残余曲率和残余应力最小化,施加弯辊时要考虑入口压下量的影响。单从降低残余曲率的角度考虑,小压下量和大压下量下都可以施加负弯辊,但正弯辊只适用于小压下量。从控制宽度方向残余应力的角度考虑,正弯辊施加于小入口压下量时弯辊作用明显,为了消除正弯辊对厚度方向残余应力的不利作用,采用正弯辊时入口压下量不宜过大。施加弯辊会增加矫直力,因此设定弯辊量时要考虑矫直机能力的限制。研究发现了弯辊对塑性变形率的影响规律:负弯辊出现了使塑性变形率随着入口压下量的增加而减少的阶段,正弯辊可消除塑性变形率为零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李小占  武则栋  王晓晨  徐冬  孙友昭  何安瑞 《钢铁》2022,57(11):106-112
 辊式矫直机的矫直功能是中厚板生产线上保证板带板形的重要手段,其矫直过程可以消除或均匀板带内部残余应力,对提高板带综合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分析矫直机对带有边浪的板带的矫直过程以及矫直效果,首先建立了板带弯曲挠度的计算模型,为确定矫直辊的压弯量奠定了基础。在矫直模型作为压弯量设定的基础上,参考现场实际设备尺寸,通过借助大型商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11辊的辊式矫直机有限元仿真模型,并针对研究目标设计了相应的仿真工况,将模型的矫直过程调整为采用上辊系整体压下倾斜的设置,对不同浪高的板带进行仿真分析。将有限元模型计算出的矫直力与生产实际设备的矫直力进行对比,有限元模型的矫直力计算偏差约为8.3%,满足计算精度要求。设置边浪浪高分别为5、10、20 mm的板带作为仿真工况,对其矫直过程进行仿真计算,提取仿真结果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不采用弯辊的条件下,矫直过程同样具有消除板带不平度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浪高较大时,矫直过程消除不平度的作用明显,但是矫直后板带并不能达到最终的平整度要求;在浪高较小时,矫直过程对不平度的消除能力较弱,但矫直后板带不平度可以达到最终的平整度要求。在分析的基础上,在工业现场的实际设备中进行相关试验,试验数据表明,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趋势相同。  相似文献   

5.
王云  刘才  马立东  王玉峰  黄庆学 《钢铁》2012,47(9):50-52,73
针对棒材实际矫直过程中辊缝不易确定的问题,采用大型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建立棒材二辊矫直过程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基于该模型研究了不同辊缝下矫直力、成品棒材残余应力、最大挠度和塑性变形深度的变化规律,综合分析提出合理的辊缝取值范围,并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减少了实际生产中辊缝调节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6.
张英江  吴松  赵旭东  杨为国 《山东冶金》2010,32(6):21-22,24
针对P110钢级套管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管端下垂度超标及矫直螺纹的问题,模拟设计了传统的无反弯双曲线辊形,并与Bronx矫直机辊形进行对比,主要原因是Bronx矫直机自带COMPASS系统推荐的矫直参数设置不合理。通过加大对辊角度、减小辊缝和挠度等优化改进试验,制定了一套新的矫直参数,管端下垂度满足了内控标准要求,消除了螺旋矫痕。  相似文献   

7.
为了摸清棒材斜辊矫直过程中各曲率的变化规律,应用小曲率平面弯曲弹复理论以及棒材弯曲弹复的曲率方程式,实现棒材一次反弯弹复的计算模型,基于棒材每旋转半周反弯一次的规律以及上一次弹复后的残余曲率认为是下一次弯曲的原始曲率,建立棒材全流程二辊矫直过程弯曲弹复模型,获得整个矫直过程中原始曲率、弯曲曲率、弹复曲率以及残余曲率的演变过程,得到棒材最终的残余曲率.应用该理论模型对现场生产过程进行了计算,与现场结果一致,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应用所建立的理论模型对不同直径、不同材料屈服强度、不同原始挠度的棒材矫直过程分别进行分析,获得了不同来料参数情况下矫直过程的变形规律.该模型可以为二辊矫直机辊型优化设计与工艺参数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先进的矫直设备以及矫直技术,高强度厚板的矫直效率和矫直精度都比较低。传统压力矫直基于三点反弯矫直理论,即钢板由两个支点支撑,中间采用一个大型液压缸来进行矫直,在整个工艺流程中主要依靠人工进行手动操作,不仅误差比较大,而且操作比较繁琐。很多工厂在确定反弯量时都是依靠平时积累的经验,所以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反弯量的解析表达式。因此,有必要对高强度厚板矫直工艺进行研究,为提升高强度厚板的矫直效率和矫直精度提供理论支持。针对高强度厚板的多点柔性压力矫直的工艺流程进行研究,首先基于矫直理论确定了矫直过程的主要工艺参数,与传统压力矫直所不同的是该矫直方案将原来的大型液压缸离散化,采用多压头多支点形式以减小板材的空矫区。然后通过矫直过程中弯矩、转角、挠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来推导出压下量解析式,采用该公式所计算的反弯量在Abaqus中进行仿真模拟,并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多组仿真模拟,对多点柔性压力矫直中板材的厚度、支点距离、材料属性等参数进行研究,确定了该公式结果的可靠性。最后采用所提出的工艺流程在自主设计的多点柔性压力矫直装置上进行试验,通过对比试验结果,验证了静压延时策略在矫直过程中可以减小板材残余挠度,同时确定了该工艺流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中厚板矫直机弯辊装置中各部件的力传递关系,并对弯辊缸收缩、弯辊装置上弯时各构件力的关系以及弯辊缸伸张、弯辊装置下弯时各部件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由此,可以精确确定弯辊力以及弯辊装置各部件力的关系,以便于结构设计,更有效地提高板材的矫直质量。  相似文献   

10.
摘要:以管材六斜辊矫直过程为研究对象,推导了管材经一次反弯后,弹复曲率及残余曲率的演变过程。根据管材旋转一圈弯曲2次,计算了管材全流程矫直微元段的反弯次数;借助三次样条函数,以管材与矫直辊接触点为特征点,拟合出了管材在辊系中的弯曲形态。基于所获得的函数,可以获得任意位置处的弯曲曲率;对某一微梁段的反弯弹复过程进行循环迭代,计算出管材微梁段的最终残余曲率,进而得到最终的管材矫后的直线度精度。通过与现场矫直数据对比,证明该模型能够可靠地预测六斜辊矫直精度,为科学合理的设定矫直参数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陈娥 《冶金设备》2014,(4):70-73
描述连铸机上不同部位的连铸辊的失效形式,介绍短辊装置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说明短辊装置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长辊装置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从连铸机作业率、生产成本、铸坯质量、投资、寿命、维护等方面分析了长辊装置的优势。详述方坯连铸机水平段连铸辊的改造措施及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型钢轧辊降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燕 《中国冶金》2003,(11):23-25
加强轧辊现场管理,合理组织生产,保持均衡轧制,采用带槽辊、热处理辊和堆焊辊等新工艺、新材质,及时开展对轧辊的修复、改制和再利用工作,均是有效实现型钢轧辊降耗的实用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刘伟 《云南冶金》2014,(2):85-89
辊底式热处理炉炉底辊运行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到钢板的外观和质量,通过分析炉底辊的损坏形式及原因,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能够有效的延长炉底辊使用寿命,保护钢板的下表面质量,最终达到增收节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线磨辊作为一项新技术能实现自由程序轧制,并且可以提高生产效能和产品质量,安装在热轧带钢厂精轧段的在线磨辊装置能够使轧辊保持良好的表面粗糙度及辊型。  相似文献   

15.
铸轧卷的板形质量主要取决于铸轧辊的辊型条件、速度、冷却强度 ,本文对铸轧卷纵向、横向板差及板形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 ,找出了铸轧辊辊型影响铸轧卷板形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魏大路 《钢铁研究》1995,(5):14-17,34
在分析连轧机板形和板凸度变化后,考虑连板前段机架轧制规格厚者其平直度死区大,而技术进步要求成品凸度小,品种规格轧制分流。从经济技术角度提出对于特宽带钢轧机应该选择较简单的工作辊患装置和技术。  相似文献   

17.
CSP加热炉炉辊辊环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钢CSP加热炉引自德国.为解决炉辊备件供应和降低维护成本,重点对炉辊辊环的材质、使用性能、制造工艺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实现了国产化.经在线两年来实践验证,产品的各项指标均达技术要求并大幅度降低了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18.
黄兆波 《云南冶金》2001,30(5):46-48
介绍了云南铝业连铸连轧机双体铸轧辊的装配工艺技术,并系统地对双体铸轧辊更换辊套过程中轧芯辊套的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的参数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不锈钢热轧卷取炉夹送辊滑架变形、开裂导致多次堆钢事故。本文在分析卷取炉夹送辊滑架面板频繁开裂原因的基础上制定出了相应的技术方案,通过现场实施,彻底解决因夹送辊滑架面板频繁开裂而带来的安全、生产、设备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不同轧辊交叉方式的辊缝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单辊不对称交叉方式可以简化PC轧机的结构,减少设备投资,但会使辊缝出现明显的不对称性。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提出了单辊倾斜非对称PC轧制的技术方案,并给出了轧辊和铅垂面内需要倾斜的角度。该方案简单易行,既有单辊非对称交叉设备简便的优点,又可达到对称交叉时的板形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