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菱材料公司计划将其在美国的三菱多晶硅公司的多晶硅产量增加25%,达到年产1500t的规模,预计2007年3月投产。增加的部分用于SUMCO公司300mm硅片的生产。
目前美国三菱多晶硅公司年产多晶硅1200t,其中1100t用于半导体,100t等外品用于太阳电池。近年来,由于太阳电池需求激增,该公司也增加了向太阳电池的供货。但是,目前随着300mm硅片需求的快速增长,对多晶硅的需求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2.
由于多晶硅供应紧张,世界各多晶硅厂家计划2008年以后大幅增加多晶硅产能。2004年半导体用多晶硅需求1.9万t,太阳电池用8000t,合计2.7万t。供需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3.
日本德山公司致力于太阳电池用多晶硅的商业化生产。在德山制造所建立的太阳电池用多晶硅VLD法实证厂(年产能力200t)已进入试运行阶段,预计2006年初出厂样品。通过与实机相同规模的实证厂的试生产,确立VLD法生产多晶硅的技术。然后根据试验结果进行技术选择、增加产能并进行布局规划等。如果这种技术可行,则计划建设数千吨级规模的商业工厂。另外,由于半导体用多晶硅供需紧张,该公司从长远角度考虑。对是否需要增加产能正在进行可行性调研。 相似文献
4.
5.
世界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美国黑姆洛克(HSC)公司计划投资30亿美元,新增3.4万t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用多晶硅产能。其中,投资12亿美元,在田纳西州的印第安纳建设新厂房,最初的年产能力为1万t,最终扩大至2.1万t,分阶段进行。计划2016年完工,2017年投产;投资10亿美元,将目前在密执安州工厂的产能再增加1.3万t,计划2011年底完工。 相似文献
6.
7.
兴建年产一千吨电子级多晶硅工厂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文章简要评述了世界以及中国的电子级多晶硅的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在2000年和2010年中国对多晶硅的需求分别是736t/a和1304t/a。但近几年中国的多晶硅生产仅达到80t/a,所以在中国建设一座年产1000t电子级多晶硅的工厂是很合理的。然而由最新统计数据可知,自1997年以来,世界多晶硅生产能力连年均超过市场需求,而且在最近的将来,这一趋势将会继续。为了占领国内多晶硅市场,未来的多晶硅工厂将面临挑战,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是应当考虑的最重要指标。为了占领国内市场,在保证多晶硅产品纯度的前提下,生产成本只能略微超过20美元/kg。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北京麦肯桥资讯有限公司 《新材料产业》2007,(7):22-23
西门子法多晶硅生产工艺
多晶硅材料是目前半导体产业和太阳能电池产业共同的上游原料,前者纯度级别在99.99999999%(10个9)以上,而太阳能级多晶硅纯度通常为99.9999%(6个9)。受半导体行业发展繁荣先于太阳能电池影响,目前商用太阳能级多晶硅原料都是采用针对半导体应用设计的西门子法或流化床法生产制备。 相似文献
12.
日本德山公司宣布,将在马来西亚建立一个年产规模为3000t的半导体及太阳能电池用多晶硅生产厂,计划2012年投产。德山公司为扩大多晶硅产能,决定在马来西亚的Sarawak州建立该公司第二个生产基地,目前已着手基建设计。该工厂占地约200万m^2,总投资约500亿日元。目前,德山公司多晶硅年产能为5200t。 相似文献
13.
日本德山公司2010年计划生产多晶硅9200t,与2009年相同;销售也为9200t,比2009年增加8%,增加的部分主要是太阳能电池用多晶硅。2010年度,由于多晶硅供需紧张局面有所缓和,预计价格将比2009年度下降6.7%。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国内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多晶硅的技术实现突破,我国多晶硅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5-2010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迅速增长,占世界多晶硅产量的份额逐渐增大(表1)。国内陆续有新的项目投建,主要的多晶硅生产厂家还在不断扩产,如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2011年2月宣布将投资177亿港元进行扩产, 相似文献
15.
16.
据日本新金属协会硅分会统计,日本2008年多晶硅产量为7713t,比2007年增加5%。单晶硅产量为8362t,同比增加1%。虽然远小于当初预计的13%的增长率,但由于300mm硅片比例增加,产量还是达到历史最高记录。2008年日本单晶硅销售量为8623t,比2007年减少8%。 相似文献
17.
一次性系统早已在欧美生物科技公司得到广泛使用,而一次性技术在降低成本方面的优势明显,为应对供应链需求和更大的成本敏感度,一次性系统正在进入亚洲市场。工业用一次性软管目前在国内属于一种比较新的技术,它可以帮助使用者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市场中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2012年CHINA-PHARM展会上,本刊对美国AdvantaPure公司的全球销售经理Mike Allard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