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双车道公路上驾驶员超车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双车道公路上驾驶员超车过程的基础上,应用超车试验研究了超车过程中驾驶员换车道时对同向的车流间隙的接受行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换车道过程中驾驶员对间隙的接受行为可用二项Logit模型来刻画.在上述基础上,给出了可接受临界车头间距和临界车头时距的计算方法,并对临界车头间距、临界车头时距和速度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驾驶员对车头间距的变化要比对车头时距的变化更敏感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双车道公路驾驶员超车行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利用高精度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动态数据采集仪,结合驾驶员超车过程的感受度,设计了双车道公路上测量可回车车头时距和可超车车头时距的试验方案,获得的实验数据可为研究双车道公路通行能力、驾驶员超车行为、设计超车视距以及构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实测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3.
山区双车道公路延误车头时距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跟车时间百分比(延误率)是衡量双车道公路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将一般双车道公路上小于等于6s的车头时距定义为延误,并作为划分道路服务水平的因素之一.在山区双车道公路进行了阻车实验,并对获得的车头时距、车速等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山区双车道公路延误车头时距与前后车速度差的关系不同于一般双车道公路,建议不采用跟车时间百分比作为山区双车道公路服务水平的划分指标,从而为我国山区双车道公路通行能力的研究提供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证实转向盘转速与驾驶负荷之间的相关性,在4条山区复杂双车道公路上开展了长里程的自然驾驶行为实车试验,采集了被试驾驶员的心率信号和转向盘输入数据,以心率增长率HRI为中介,分析了转向盘转速与驾驶负荷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驾驶员超车时的心率显著高于平静状态,超越大型车时的心率增长率明显高于小客车,并且心率在超车行为开始之前就已显著增加;弯道行驶时驾驶员心率会增加,弯道越急、心率增加值越大,在圆曲线范围内,转向盘转角值在达到峰值之后即刻开始回调,即并不是固定在某一个位置;不管是超车工况还是弯道行驶工况,驾驶员的心率增长率与转向盘转速之间都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但超车时驾驶员的心率增长率对转向盘转速更敏感。  相似文献   

5.
针对驾驶员驾驶安全舒适性特性,以我国双车道公路不同线形组合路段划分标准为研究对象,引入驾驶员驾驶工作负荷理论和驾驶工作负荷度计算模型,通过对驾驶员在双车道公路不同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坡度条件下的动态驾驶试验方案设计,采集了36名驾驶员在双车道公路不同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坡度上行车时的运行速度和心电指标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眼动视频的分析处理,得到小客车和大货车驾驶员在双车道公路不同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坡度线形、自由流条件下行驶时的驾驶工作负荷度变化规律,发现不同的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坡度对驾驶员驾驶工作负荷度的影响不同,并确定了满足驾驶安全舒适性的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坡度划分阈值,最终提出了基于驾驶工作负荷度的双车道公路不同线形组合路段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6.
运用概率论理论建立了双车道公路上超车可能性的数学模型.根据对向交通量的大小及影响视距的道路条件的好坏,由此模型即可得到单位时间内的超车数及被超车数等.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城市信号交叉口进口道通行能力与安全水平,基于导向车道线与导向箭头的关系,分析进口道驾驶员心理特征与车辆运行行为,提出导向车道线长度模型.该模型由导向箭头识别距离、驾驶员反应距离、操作距离、停车安全距离和车辆排队长度等定量化部分构成,并以福州市某交叉口东进口道为例进行计算与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导向车道线长度适宜范围为76~96m;10个评价方案中,最优长度值为86m,对应进口道单车平均延误为28s,平均速度为32km/h.在模型所得长度范围内,存在交通运行水平最优的导向车道线长度值.  相似文献   

8.
根据双车道公路的微观交通特征,考虑车辆驾驶员的不同驾驶特点,将驾驶员特性与车型结构引入CA模型,建立了新的双向双车道CA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了驾驶员性格、车型比例、双向流量比例等因素对双车道公路车流密度、速度、速度波动性和流量等交通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路段平均车速取决于小车比例,且在小车比例为0.7时速度波动最明显,同时增加激进型驾驶员的比例能小幅提高路段平均车速,但会引起更大的速度波动.  相似文献   

9.
视距自动计算在仿真系统中的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视距不足对驾驶员操纵车辆的行为产生作用,引起车速变化和超车行为的发生或终止.由于视距随道路交通环境条件不断发生变化,大多数仿真软件未考虑视距对模拟车辆车速及超车行为的影响.针对不同的道路线形,作者提出了用计算机自动计算视距的方法和计算步骤,为计算机模拟真实交通流特性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0.
在车辆集结、消散、超车、堵塞等过程中经常伴随着车道变换行为.与其他驾驶行为相比,车道变换过程中将产生冲突点,增加了与其它车辆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因此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极大.选择性车道变换行为是驾驶员在不同车道行驶满意程度的选择结果,其需求产生的过程可以用Logit理论进行描述.通过引入Logit模型,建立了基于效用选择的选择性车道变换模型,并应用实测数据及近景摄影测量原理对模型进行标定.最后,基于Open GL在VC.net环境下编写仿真程序对所建选择性车道变换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本文建立并标定的车道变换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针对以往研究中大多运用车辆当量换算方法来描述混合交通流的性能,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问题,采用基于车头时距的方法来计算车辆当量换算系数,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连接段交通熵的特性以及交通量与车辆行驶平均速度、交通熵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连接段交通流特性分析、通行能力计算和服务水平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等级公路收费站通行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级公路收费站的通行能力直接影响着路段通行能力,从而在总体上制约着公路的交通运行状况.因此提高高等级公路收费站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是改善高等级公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的有效方法.本文根据高等级公路收费站交通流特性的分析,建立了收费站的排队模型.在深入分析实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应用M/G/K模型,计算出了适合在不同服务水平下的收费站最大服务交通量,并提出了分析收费站通行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入口匝道调节和主线动态速度引导的基本方法,提出了二者协同运作的控制策略,分析了速度引导下的快速路交通流模型,并建立了以主线服务流率最大和匝道排队延误最小为目标的匝道调节与速度引导的协同函数,通过VISSIM软件进行了协同策略的模拟试验。对比结果表明,通过对主线进行预案速度引导、然后计算匝道调节率的方法可以增加主线实际通行能力10%以上,节约路线平均行程时间3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基于车牌识别数据的交通拥堵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目前缺少基于车牌识别数据的交通拥堵识别方法的相关研究,使得建设及维护成本均较高的车牌识别系统只能实现交通监控、流量检测等初级功能,导致系统性价比较低的问题,分别设计了基于车牌识别数据的单车行程速度采集方法及区间平均行程速度采集方法,对交通拥堵的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单车行程速度采集方法及区...  相似文献   

15.
混合交通中非机动车对路段交通流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混合交通流中,交通流由于非机动车的阻滞干扰,容易造成交通延误.目前尚缺乏明确对这种延误进行分析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本文针对双向两车道的道路,建立了非机动车由于阻滞干扰造成的路段交通流延误的模型.该模型对于定量分析混合交通中非机动车对路段交通流的影响,对于评价路段的服务水平,确定合适的路阻函数等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A new vision-based long-distance lane perception and front vehicle location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decision making of full autonomous vehicles on highway roads. Firstly, a real-time long-distance lane detection approach was presented based on a linear-cubic road model for two-lane highways. By using a novel robust lane marking feature which combines the constraints of intensity, edge and width, the lane markings in far regions were extracted accurately and efficiently. Next, the detected lane lines were selected and tracked by estimating the lateral offset and heading angle of ego vehicle with a Kalman filter. Finally, front vehicles were located on correct lanes using the tracked lane lines.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lane perception approach can achieve an average correct detection rate of 94.37% with an average fals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of 0.35%. The proposed approaches for long-distance lane perception and front vehicle location were validated in a 286 km full autonomous drive experiment under real traffic conditions. This successful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e approaches are effective and robust enough for full autonomous vehicles on highway roads.  相似文献   

17.
Logit模型下的道路拥堵收费策略改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拥堵收费策略的改善效果,从出行者的综合成本出发,构建适用于拥堵收费的路阻函数和Logit交通分配模型,探讨拥堵收费下交通出行在路网上的重新分配.并以南京市应天大街高架为例设置了拥堵收费虚拟方案,应用路阻函数和交通分配模型进行分析后得出拥堵收费在交通出行量分布、出行分担率、道路服务水平和行程速度上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拥堵收费能有效引导交通出行的重新分布,提高路网总体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可以认为拥堵收费对交通的改善具有一定效果,但改善效果和拥堵收费费率不是线性正比关系,本次虚拟收费方案下收费费率为5元/次时可取得最佳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