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海军  王欣  王逸飞  包敏  李翔 《江苏水利》2022,(4):62-65,72
拟针对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及《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进行分析,从水体功能类别、水质评价项目与指标、指标标准值分布3个方面介绍水质标准间存在的差异,说明现行水质标准修订工作和入海河口水环境质量评价相关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江苏沿海开发进程不断加快,部分滩涂选址不当,加剧了河口的淤积,导致河道排水能力下降。为此,迫切需要划定入海河口治导线,加强河口管理,保障河口防洪排涝安全。文章运用DEM微地形分析、多时相遥感影像解译以及近海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等技术,统筹河口开发利用要求,形成入海河口治导线成果,明确河口管理范围。  相似文献   

3.
入海河口水闸工程钢闸门,部分长期浸于海水中,部分处于干湿交替的潮汐环境中,部分处于淤积的的泥沙中,部分长期受到大气紫外线暴晒及海洋性空气环境的侵蚀,经受环境日益恶劣和四季气候变化大等各种恶劣工况的考验,采取钢闸门分区腐蚀防护方案能达到长效经济的工程措施目的。  相似文献   

4.
为引导河口有序延伸,文章结合河口重要程度、承担功能类型和河口开发需求等因素,将深圳市85条入海河口分为3种典型河口,通过比选典型河口延伸长度-扩散角定量关系,研究这类典型河口的治导线特征规律,为同类型河口治导线的划定提供参考,最终以维护泄洪纳潮通畅和河势稳定、引导河口有序延伸为基本原则划定治导线。  相似文献   

5.
我国沿海诸多河口建有挡潮闸,由于长期关闭闸门,受潮汐影响,闸下河道严重淤积。试图从淤泥力学特性,结合子牙新河挡潮闸纳潮冲淤及浙江、福建等几个闸的试验观测进行初步分析,找到人海河口挡潮闸防淤减淤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沿海诸多河口建有挡潮闸,由于长期关闭闸门,受潮汐影响,闸下河道严重淤积。试图从淤泥力学特性,结合子牙新河挡潮闸纳潮冲淤及浙江、福建等几个闸的试验观测进行初步分析,找到入海河口挡潮闸防淤减淤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主要入海河流水沙变化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成  王兆印  隋觉义 《水利学报》2007,38(12):1444-1452
本文利用"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数据,结合各流域长系列年降水量资料,利用趋势分析和水沙双累计曲线方法相结合分析径流模数和输沙模数的变化,探讨我国主要入海河流水沙的历史变迁。数据系列至2006年,大多数数据长达50年。根据河流下游站历年水沙变化趋势,将我国主要河流大致分为3类:水量基本不变沙量降低、水量和沙量均降低、几近断流断沙。按地域看,我国淮河及其以南河流年水量无明显的改变趋势,而年沙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淮河以北地区河流水沙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特别是黄河径流量的近10年平均值仅为多年平均值的1/3,输沙量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约12亿t/a锐减至近10年的约1.6亿t/a,而海河水系的河流下游几乎是断流断沙。总体上,我国大多数河流的沙量明显下降,本文所列的10条河流下游站近10年的输沙量年平均值低于多年平均值的一半。流域降水量的变化不是河流入海水沙量的明显降低的主要原因,水沙量的降低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9.
对2007年海河干流入河排污口进行了调查,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分布在海河干流上8个入河排污口均存在超标排放问题,排污类型为工业废水和混合污水,以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和化工污染为主要特征。天碱泵站、大沽化工排水口、天碱排水闸为海河干流上的主要排污口,分别占海河干流等标污染负荷总量的27%、26%和17.4%。海河干流8个入河排污口达标污染总负荷为16.8亿t/a,即每年需要16.8亿t洁净水来稀释各排污口排放污水才能达到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0.
调查研究了2014年5、8月海河口9个站点的浮游动物物种及其数量。海河口有浮游动物24种,以轮虫、桡枝足类为主,优势种为褶皱臂尾轮虫。各断面浮游动物平均密度5月为71.32 ind./L、8月为586.41 ind./L,夏季明显比春季有所提高。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5、8月分别为24.55、0.78 mg/L,5月高于8月,闸上高于闸下。浮游动物的各项特征与季节、所在水体盐度及营养盐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科学指导调水工作,全面掌握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地表水资源质量状况及其水质变化趋势,应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选取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6项污染指标,对2001-2012年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14个控断面水质变化进行分析评价,从污染物类型、河流级别和行政区域三个方面对水质变化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2001-2012年间,1按污染物种类分,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研究区域内6项水质评价指标均呈变好趋势;2按河流级别分,支流水质呈变好趋势,输水干线水质除石油类指标趋势变差外,其它均呈变好趋势;3按行政单位分,扬州段BOD5、淮安段石油类、宿迁段溶解氧和CODMn水质变差外,其它段均呈变好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介绍了最近完成的我国地表水水质评价的成果。从全国污染源状况、地表水化学特征、河流湖库现状水质、底质污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供水原水水质、水功能区水质以及水质变化趋势等8个方面系统评价和分析了我国地表水污染状况。本次水质评价体现了7个结合:点面污染源结合、天然与现状结合、水质水量结合、历史(趋势)与现状结合、常规项目与特定项目结合、水资源质量与功能使用结合、水资源分区与行政分区结合。明晰了全国点面污染源贡献率、水功能区达标比例、底质污染状况、有毒有机物污染特征、供水水质合格比例等关系我国地表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参数,本次评价对今后中国水资源管理保护及水质评价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宝鸡市枯水期水环境污染状况,以渭河及其三条主要支流清姜河、石坝河,金陵河为研究对象,实验室研究获取12个河流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主要评价参数为COD、TN和TP,采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对4条河流水质数据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得出在枯水期渭河、清姜河、石坝河、金陵河判定为严重污染,水质为V类水,污染主要由氮污染引起.且每类污染物从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有各自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运用水足迹的理论和方法对江苏省播种面积最大的6种农作物在2000-2010年间的水足迹进行计算,并分析各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的特点以及灰水足迹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结果表明:6种农作物生产消耗的蓝水和绿水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江苏省农业生产的用水效率在逐年提高。6种农作物的绿水足迹占比为61.88%~88.17%,绿水在当地农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江苏省6种主要农作物中,水稻和小麦生产的水足迹之和占比为84.15%;单位质量棉花生产水足迹最大,其产生的灰水足迹也最大;单位质量小麦生产的水足迹是稻谷的近两倍,单位质量小麦生产产生的灰水足迹也明显大于水稻。  相似文献   

15.
五里湖水质现状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8月—2008年7月对五里湖水体中的TN、TP、NO3--N、NO2--N、NH4+-N、PO43--P等氮磷营养盐和pH、透明度、温度、CODMn、Chl-a等理化指标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与2004—2005年的同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五里湖自2003年实施生态恢复工程以来,水体水质得到了一定改善,TN和TP负荷分别下降47.25%和10.06%,水体营养状况由中度富营养化变为轻度富营养化,但仍还没有完全从根本上解决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苏南丘陵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水量水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自然资源,是土地资源发挥最大优势的基本条件,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水资源的量和面源污染起着制约作用。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对苏南丘陵地区句容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下产流、产污进行模拟,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前后对区域产流产污(氮和磷等)的影响,为当地土地利用方式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主成分分析法在江苏水利现代化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建锋  叶健  程吉林 《人民长江》2010,41(2):97-100
为客观评价江苏水利现代化现状水平,经研究,提出了符合江苏实际的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借助SPSS分析软件,成功地从23个评价指标中提取6个主成分,并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全省13个省辖市的水利现代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排序。结果表明:现状江苏各市水利现代化水平差距明显,苏南、苏中、苏北呈依次递减态势,与目前各市水利现代化建设实际进程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8.
结合江苏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多年的工作实践,分析了近年来辖区内主要河流断面水质、污染物排放情况、污染物排放强度等的变化情况,评价了江苏省在这一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存在问题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得出近年来江苏滆湖水质变化趋势,基于2008~2016年近9 a的长期水质实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水质指标的年际与年内变化趋势,并发出100份问卷,根据专家经验得到主观权重,根据信息熵理论得到客观权重,最终基于综合权重构建了新型水质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滆湖不同分区的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水质指标近9 a均呈总体降低趋势,在2008年之后出现显著降低,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年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缓冲区水质指标普遍高于其余区域,最高高出了37.2%;不同水质指标年内变化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11月至次年2月水质普遍较差;基于新型水质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了滆湖不同分区的水质类别,发现核心区与开发控制利用区属于Ⅲ类水,而缓冲区水质属于Ⅳ类水,水质较差,需及时制定相应措施改善缓冲区水质。研究得出的结论符合实际数据观测情况与当地实际情况,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使用价值,可为当地水质治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影响江苏南水北调供水区水质的关键因素,开展江苏南水北调供水区的水质驱动力研究。立足江苏南水北调区域特点,针对水质污染治理成效,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发展规模、水资源承载能力、典型污染物排放规模、水污染治理投资、生态环境政策6个方面选择驱动因素,建立24个自变量表征指标系。运用Step-Wise回归分析方法,得出水质驱动因素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生活服务业用水量和COD区域排放量对水质影响最显著;在正向驱动因素中灌溉渠系水利用率及区域水污染治理投资对水质的影响最大。据此提出针对性水质改善对策建议,包括:分类量化污染排放当量及其长效管理责任,"倒逼"地方政府加大水污染治理投资;通过提高水价促进农业节水,减少农业污染物的携带性排放;优化水污染管制政策,严禁生活服务业污水直接排放;强化河道内源治理,控制淤积性污染扩散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