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量化指标在煤层气开发潜力定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等温吸附曲线蕴藏了丰富的煤储层信息,对于认识煤层气开发潜力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挖掘等温吸附曲线蕴含的丰富信息,定量评价煤层气开发潜力,首先对不同盆地/地区煤岩等温吸附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含气饱和度和临储比比值指标的意义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临储压差、临废压差和有效解吸量3个量化指标,并结合具体实例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论述。研究表明,含气饱和度和临储比是比值指标,可以用来对比评价不同区块、不同煤层、不同井之间开发潜力的优劣和定性评价煤层气开发潜力;相比而言,临储压差、临废压差和有效解吸量可应用于区块和单井不同层次煤层开发潜力定量评价中,能够更好地反映煤层气开发潜力。实例分析表明,寿阳区块15号煤储层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但因其煤岩吸附时间长(扩散速度低),需在见气后通过较长时间的缓慢排采,实现产气潜力的释放;恩洪EH-C6井需要较长时间的前期排水降压过程,但其开发潜力比较乐观。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深部煤层气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及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刚  李五忠 《天然气工业》2011,31(10):47-49
煤层气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煤层对甲烷的吸附能力主要受储层压力、温度的双重影响,过去的研究主要关注煤层气吸附量随埋深(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的变化趋势,而对深埋带来的温度升高导致煤层气吸附量减少则关注不够。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某深部煤层为例,进行煤层气高温、高压吸附实验,以研究其吸附量随埋深的变化趋势,从而指导煤层气资源评价与目标优选。结果表明:①等压条件下,煤层的甲烷吸附量随温度增高呈线性降低,高温、高压阶段温度增加引起的吸附量降低更为显著;②受温度和压力的综合作用,在较低温度、压力条件下压力对煤层吸附能力的影响大于温度的影响,在较高温度、压力条件下温度对煤吸附能力的影响大于压力的影响;③深部煤层气的吸附量随埋深增加呈快速增大、缓慢增大、逐步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吸附量深度为900~1 600 m。该认识有别于过去认为随深度增大煤层吸附量持续升高的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3.
目前发展中国家应加强煤层气资源评价与富集区优选,加强国际技术合作,研究适合本国地质特点的煤层气钻井、完井、增产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国内外制约煤层气开发的因素和能源需求的分析,指出了研究煤层气的解吸吸附机理的意义。通过分析国内外解吸吸附机理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将煤层气的解吸吸附机理归纳综合为单分子层吸附和多分子层吸附两大类;将煤层气的解吸吸附机理模型归纳为五类,即Lang-muir等温吸附及其扩展模型、BET多分子层吸附模型、吸附势理论模型、吸附溶液模型和实验数据拟合分析模型等。对影响煤层气解吸吸附的因素,如煤层的性质、孔隙性结构、煤层气的组分、压力条件和温度条件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指出,解吸吸附机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是在考虑目前已认识的复杂因素条件下,以研究煤层气吸附状态和煤层气的解吸动态过程为主,尤其是甲烷与水和煤层中碳分子的结合与分离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麻晓东 《石化技术》2023,(4):259-261
地震勘探技术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起着关键作用,不但可以有效地提升勘探开发的效率,而且可以极大地节省勘探的费用。所以,如何持续地加强地震勘探技术的关注,使地震勘探技术更好地用于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必须尽早地找到地震勘探技术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针对当前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数据解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加强对策,旨在进一步促进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煤层气气驱吸附及解吸规律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林珊珊  曲永林  王荣  李登峰 《特种油气藏》2012,19(6):122-125,148
为研究煤层气的赋存形式和气驱原理,通过实验测量了煤层气注气开采中主要涉及的3种气体CH4、CO2和N2的吸附及解吸量,并利用Langmuir模型和BET模型进行实验处理拟合等温曲线,比较3种气体吸附性的强弱和模型的适用性,得出气驱煤层气的机理。此外,还通过实验研究了注入不同气体后煤岩渗透率的变化情况,定性分析了不同气体驱替煤层气时流量的大小以及不同气体驱替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开采煤层气时可利用CO2和N2的竞争吸附将煤层气采出,N2具有增渗作用,CO2具有减渗作用。  相似文献   

7.
煤层气勘探开发测井技术及应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中,地球物理测井作为主导工程技术之一,是识别煤层、分析煤层特性、评价煤层气等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通过煤层气勘探开发测井技术应用调研,阐述了煤层气测井采集技术、解释评价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煤层气测井技术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指出了当前煤层气勘探开发测井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模拟的煤层气在活性炭吸附柱上穿透曲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辜敏  鲜学福 《天然气化工》2003,28(2):23-25,41
测量了模拟的煤层气(CH4/N2混和气体)在T103活性炭吸附柱上的穿透曲线;建立了等温、非等速、非线性等温线的吸附柱动态行为的数学模型,计算的穿透曲线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9.
主要根据地质认识转变、技术发展、钻井数量、勘探成果与产气量,将保德区块煤层气勘探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对外合作勘探评价阶段,水平井型排采8+9#煤层,产水量大、排液降压困难;井组试采评价阶段,丛式井组合层排采4+5#煤层和8+9#煤层,排水采气效果显现;勘探开发一体化先导试验阶段,优选富集区井网面积降压试采,获得高产突破...  相似文献   

10.
煤层气钻采及注气过程中,在外力扰动下煤岩所受到的轴向或环向载荷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在应力的变化过程中,煤岩内部的孔隙与裂隙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导致煤层的渗透率也发生动态变化,且不同气体的渗透率变化规律存在差异。以宁武盆地9号煤层为研究对象,运用自行研制的三轴渗流实验装置,分别利用非吸附性气体氦、吸附性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研究在增加围压过程中渗透率随有效应力的变化,以及增加轴压至煤岩破坏过程中渗透率—应变曲线与应力—应变曲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增加围压的过程中,初始阶段煤样对氦的渗透率最大,其次是甲烷,最后为二氧化碳;随着围压的增加,有效应力增加,渗透率降低;在煤岩轴向加载至破坏过程中,渗透率—应变曲线与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渗透率的变化滞后于应力的变化,且气体的吸附性越强,滞后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地质微生物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8,他引:19  
总结了地质微生物技术包括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MPOG)和本源微生物采油技术(MEOR)的理论基础和原理,简述了MPOG和MEOR技术的流程和主要特点等,评述了MPOG和MEOR技术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现状。MPOG和MEOR技术的应用实践表明,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批拥有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和石油工程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技术的专门人才或者实现了这些相关学科人才的有效结合,发展中国自己的成套地质生物技术,必将对大幅度提高我国油气勘探成功率和采收率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核磁共振成象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应用核磁共振成象技术对油层岩心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孔隙度及裂缝分布等的图象,并利用化学位移选择成象和二维傅立叶变换成象技术研究了水驱油和水驱气的动态实验过程。实验表明,该技术是一种研究岩石孔隙结构和性质,流体在孔隙介质中渗流机理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针对涠洲12-1油田北块断层非常复杂,又属陆相沉积,油层薄,砂体物性横向非均质性强等问题,中总结出了一套适于复杂岩性油藏勘探与开发的地震技术工作流程,并在涠洲12—1油田北块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属性分析技术和方差体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本区的断层解释问题以及沉积模式及油藏类型等问题;在资料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应用全三维解释技术、正演模拟技术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以对含油砂体的空间几何形态进行精细雕刻,预测储层砂体物性的横向变化,并以三维可视化技术为依托获得储层砂体的有效孔隙体积,从而为本区勘探方向的选择、开发储量的计算以及ODP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沈阳油田安—潜山实测挠曲度出发,讨论了潜山油田形成的机制,得出挠曲变形附加的最大主凸曲率方向与潜山形成时的远场挤压应力方向一致的结论。进一步分析,由挠曲度给出了一些井的裂缝生成函数,并与安—潜山1993年已投产生产井的单井产量做了对比,发现两者正相关,线性相关系数高达0.95;在置信度小于0.05的条件下,T检验也仍然成立。裂缝生成函数与产量相关性高度显著,可以作为潜山类油田开发、生产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5.
煤矿区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模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高瓦斯矿井居多,但缺乏合理的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和相应的配套技术。为此,结合我国煤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和煤矿煤层气储存及涌出特征,提出了矿井煤层气的综合性开发模式。即:①利用地面钻井及完井的增产措施,预抽原始煤层的煤层气;②开采期抽采,利用采掘工作的超前压力,开采卸压,进行井下煤层气抽采;③采空区及废弃矿井的煤层气抽采,通过地面钻井、埋管及巷道抽采煤层气;④矿井通风煤层气的回收利用。这形成了矿井煤层气综合性规模开采的一种最为经济的模式,同时也指出了这一模式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关键技术,以期推动煤层气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可采煤层中煤层埋深介于风化带以深、1500 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较大,而其为5713.00×108 m3。而其煤层气资源分布具有地区分布不均衡、资源丰度差异性大及资源总体埋藏较深等特点。采用煤层气有利目标区优选评价体系,优选出了资源展布“小而肥”的靖远宝积山区块这一有利目标区,并对甘肃省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进行了分析,认为可在宝积山目标区开展煤层气小井组排采试验。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A review of 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 in coal liquids analyses reveals a multitude of closely related methods. This paper the use of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measurement (KD) as a tool for systematically evaluating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s. The KQ for model compounds can be used to select adsorbents, optimize elution solvents, and standardize activity. Such KD measurements have been used to design a scheme for separating coal liquids Into five well defined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8.
A review of 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 in coal liquids analyses reveals a multitude of closely related methods. This paper the use of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measurement (KD) as a tool for systematically evaluating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s. The KQ for model compounds can be used to select adsorbents, optimize elution solvents, and standardize activity. Such KD measurements have been used to design a scheme for separating coal liquids Into five well defined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9.
油气勘探开发协同工作环境建设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勘探开发协同工作环境是近年地学研究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前缘领域,其建设目标是实现勘探开发多学科、多层次、多业务对象、多业务阶段的协同工作和成果共享,提高油气勘探开发决策效率和成功率。中国石油统一建设的"勘探与生产技术数据管理系统"(A1系统)在数据库建设与服务、主流软件协同、项目研究成果管理与共享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满足了勘探开发协同工作的需求,在大庆油田、大港油田等单位的实际应用中得到完善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根据Mango提出的稳态催化轻烃成因模式,2,4-2,3-二甲基戊烷比值是一项纯温度参数。Bement和Mango等基于生油岩古地温、热演化史和轻烃分析资料,建立了该轻烃温度参数与埋深温度的函数关系式,用于油气生成温度计算。油气生成温度在油气勘探和油藏地球化学研究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用于油气演化程度、运移距离、成藏时间、自生自储性和排烃门限等方面的研究。文中以塔里木盆地为例,计算了海、陆相油气的生成温度,以此推算出其生成深度和成熟度,并用其它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