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催化裂化用多管式旋风分离器的现代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旋风管的导向叶片、排气与排尘结构等3部分的重大改进与创新,开发了国产EPVC系列旋风管和最新的PDC型旋风管,同时还开发了具有独特防返混排尘结构的PIM型卧管式多管旋风分离器,目前这两项技术已在全国40多个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上推广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静电旋风除尘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静电旋风除尘器综合了静电,旋风两种除尘器的机理和优点,具有结构简单,运行费用低,作尘效率高等优点,本文分析了静电旋风降尘器的作尘机理,并介绍了静电旋风除尘器的试验结果,试验研究表明,该除尘器具有作尘效率高,阻力低的特点,在劳动保护及环境保护领域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李菲菲 《中国包装》1999,19(5):68-68,67
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适应未来一体化的潮流,著名印刷机制造商———德国海德堡公司推陈出新,在原有的CP窗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又开发研制出先进的以“一体化”为标志的CP2000型印刷机中央控制技术。CP2000型新一代印刷机就是海德堡名牌产品速霸印刷机与CP2000控制技术的集成。如今对开幅面的速霸SM102和CD102胶印机都采用了CP2000技术。CP2000型印刷机把速霸印刷机的多项创新技术与全新的CP2000控制技术、CPC24图像控制器以及印前系统的数字化有效地联为一体。自1998年在IPE…  相似文献   

4.
《中国粉体技术》2019,(5):72-77
设计了一种新型旋风分离器。相对于PV型旋风分离器,新型旋风分离器采用弧形导流板分隔进气的入口结构、分流型排气的出口结构、加长型的筒体和锥体的结构,有锥顶过渡段的灰斗结构,并匹配了合理的尺寸。为了验证新型分离器的性能,设计并搭建新型结构和基准PV型旋风分离器的冷模对比实验装置,在入口气速为14. 4~26. 1 m/s、入口含尘质量浓度为0. 01 kg/m~3时,同时测量2种分离器的效率和压降。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基准PV型分离器,新型旋风分离器能够减小压降约32. 36%,同时保证新型分离器的效率与基准效率相当。  相似文献   

5.
用智能七孔球探针测试仪对不同出口结构的双蜗壳式旋风分离器内不同位置的三维速度及压力进行测量,从而获得不同结构参数对流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排尘锥结构具有一定的稳流作用,有利于分离器的分离;分流型芯管的开缝有分流的作用,降低了芯管内的气流旋转强度,使上下行流都有所减少,旋风管中心附近以及边壁附近的切向速度都有所减小;分流型芯管的特有的缩口结构使不同截面上的切向速度的最大值都有所增加,距离缩口越近增加越强烈。  相似文献   

6.
原位复合法复合PA6/巴基管复合材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硝酸处理的利用CVD法生产的巴基管与PA6采用原位复合法进行复合时,将以其外壁上联结的羟基-OH和羧基-COOH参与己内酰胺合成PA6的缩水聚合反应,从而结合到PA6的网状大分子结构中,同时也阻止PA6分子长大,并产生较大应力。  相似文献   

7.
液晶共聚酯酰胺对PET/PA66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PET、PA66和LC30进行熔融共混,采用SEM、热台偏光显微镜、DSC、Instron3211型毛细管流变仪测定了共混物的形态结构、热行为和流变性能,系统地研究了热致液晶共聚酯酰胺(LC30)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酰胺66(PA66)共混物的增容作用。结果表明,LC30对PET/PA66共混物的增容作用,有效地改善了PET/PA66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和流变性能,增强了PET链与PA66链间的相互作用,使PET/PA66共混物的熔点降低,结晶度提高,流变行为由原来的负偏差行为转变为正偏差行为。  相似文献   

8.
CPE对PVC/P-65共混体系的协同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氯化聚乙烯作为第三组分加入到聚氯乙烯/粉末丁腈P-65的共混体系中,研究了CPE对PVC/P-65共混体系的协同作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CPE是PVC/P-65的共混体系良好的协同剂,在加入量为4-6份时效果最佳。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的结果证明,CPE与PVC,P-65发生着协同作用。最后我们在两相“微容”型界限层的基础上,提出三相“微容”型界限层模型,对CPE的协同作用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9.
阐明了集成化CAPP(ComputerAidedProcessingPlanning,计算机辅助工艺流程规划)系统HZ-CAPAPS1.1的开发思路,介绍了该系统的总体结构、基本工作过程、各主要模块的功能以及系统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0.
对PET/LCP共混体系的结构及其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共混物的注射试样呈现明显的“皮-芯”结构,芯层由嵌埋在PET基体中的LCP球粒组成,在皮层LCP形成微纤结构,并沿流动方向取向,这种高度取向的LCP微纤结构对基体起明显的增强作用,使其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作者开发的数控压力机CNC系统,该系统采用双CPU、前后台式结构,通过串行通讯方式实现前后台之间的信息交换.  相似文献   

12.
对PET/LCP共混体系的结构及其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共混物的注射试样呈现明显的“皮-芯”结构,芯层由嵌埋在PET基体中的LCP球粒组成,在皮层LCP形成微纤结构,并沿流动方向取向,这种高度取向的LCP微纤结构对基体起明显的增强作用,使其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PEK-C是我国自行开发的新型聚芳醚酮,其主要力学性能与PEEK十分相近[1]。用多功能内耗仪对PEK-C的变频分析,观察到-200℃~250℃范围内的几个松弛过程,用松弛理论对几个内耗峰及相应模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其结构的微观机制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PEK-C是我国自行开发的新型聚芳醚酮,其主要力学性能与PEEK十分相近,用功能内耗仪对PEK-C的变频分析,观察到-200℃ ̄250℃范围内的几个松驰过程,用松驰理论对几个内耗峰及相应模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其结构的微观机制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在聚乙二醇(PEO)存在下,CaCl2和Na2CO3反应生成了类似红鲍鱼壳的含有PEO的碳酸钙──高聚物复合材料。X-衍射和电镜照片显示,它有两种微观结构:外层为文石型和方解石型结构,内层为针状文石型结构。热重分析表明,该材料中含有3%左右PEO。结果说明,聚合物对碳酸钙晶核的形成和晶体的生长有很大影响,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硼酸锌对PVC力学及阻燃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TGA、极限氧指数测定、SEM和力学性能测定研究了PVC/硼酸锌体系的热降解行为、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PVC中加入5%经偶联剂和振磨处理的硼酸锌,PVC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极限氧指数均得到了明显提高。PVC中加入硼酸锌后,在PVC热降解过程中、硼酸锌释放出的结合水能吸收PVC放出的氯化氢,生成的氯化锌使PVC脱氯化氢的反应活化能降低,反应速度加快,但使PVC脱氯化氢后分子链倾向于形成反式多烯链结构,有利交联和炭化反应,使PVC热失重明显减少,成炭量增加。硼酸锌可以用作PVC的阻燃和抑烟剂。  相似文献   

17.
仿生矿化的研究I.文石型碳酸钙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志国  樊风秋 《功能材料》1996,27(5):459-461
在聚乙二醇(PEO)存在下,CaCl2和Na2CO3反应生成了类似红鲍鱼壳的含有PEO的碳酸钙-高聚物复合材料。X-衍射和电镜照片显示,它有两种微观结构:外层为文石型和方解石型结构,内层为针状文石型结构。热重分析表明,该材料中含有3%在右PEO。结果说明,聚合物对碳酸钙晶核的形成和晶体的生长有很大影响,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BP-SiC晶须的特性及显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稻壳合成的SiC晶须(简称SiCw)中试产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种BP-SiCw的形貌及结构各具特点,BP-1SiCw表面粗糙,呈多节状;BP-3SiCw表面光滑平整,为完整β-Sic单晶;BP-SiCw介于两者之间,并含有一定量的弯晶。BP-SiCw的质量达到了美国、日本同类产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研究了相同硬段及含量的3种不同类型软段的聚氨酯与聚氯乙烯(PVC)、氯化聚氯乙烯(CPVC)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多嵌段聚氨酯与PVC、CPVC的相容性次序为:PCL-PUPTMO-PU>PPO-PU,而PVC和CPVC在共混体系中具有相似的相容行为  相似文献   

20.
多嵌段聚氨酯与PVC与CPVD共混体系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研究了相同硬段及含量的3种不同类型软段的聚氨酯与聚氯乙烯(PVC)、氯化聚氯乙烯(CPVC)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多嵌段聚氨酯与PVC、CPVC的相容性次序为:PCL-PU〉〉PTMO-PU〉PPO-PU,而PVC和CPVC在共混体系中具有相似的相容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