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郑州市郊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1988年、1997年TM影像和2002年SPOT影像,分析了郑州市郊区14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段时间内郑州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巨大,主要表现在耕地的减少以及城市及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增加,阐明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揭示了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过程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2.
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以经济、人口、住房、环境、公共管理为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要素,构建因果回路图与流量存量图,并对2004—2018年的模拟结果进行历史值检验,对2019—2033年城市系统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未来长春市城市人地关系不协调的状况将继续存在,2018—2033年人均建成区面积增长47.9%,2033年人口总量(仅中心市区)将达448.392万人。人口流动对教育资源较为敏感,对工业规模增长与医疗资源投入敏感性较差。2033年长春市城市用地结构中住宅比例将会扩大至32.88%,工业用地比例将不断缩小至18.33%,城市交通用地占比将呈现先增大后缩小趋势,公园绿地面积占比稳定在4.33%。在“增加教育支出”和“增加工业增长值比率”情景下,人均建成区面积比自然状态模拟的数值低,分别减少了5.47%和3.97%,即对城市人地矛盾起缓解作用;在“增加工业人口比例”和“增加住房增长率”情景下,人均建成区面积比自然状态模拟的数值高,分别增加了3.96%和0.84%,不能改变人口城市化速度慢于土地城市化速度的现状。可通过合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降低居住成本、稳定城市人口、吸引人才,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土地利用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8年、1997年TM影像和2002年SPOT影像,分析了郑州市郊区14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段时间内郑州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巨大,主要表现在耕地的减少以及城市及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增加,阐明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揭示了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过程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4.
根据江苏省如皋市1998—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分析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的计算结果,该市土地利用总体上呈现耕地、园地、未利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减小和居民点用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大的趋势;通过建立的如皋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得到其2010年和2020年两个规划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结果。这可为如皋市“十一五”土地规划及其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矿产资源的开采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迫使土地利用类型、数量、质量、分布乃至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干扰。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研究可以深入揭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信息,动态监测土地利用/覆被状态,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科学规划提供借鉴依据。本文以武安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年、2009年和2014年三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强度分析的方法,系统阐释武安市三个层次的强度变化,并深入分析不同层次的稳定性,判断变化强度的特征以及潜在的地类转变。研究结果表明:间隔层次,2005~2009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为快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明显高于平均变化强度,2009~201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之相反;地类层次,变化比较活跃的是工矿仓储用地、林地和园地,耕地在整个时间间隔变化相对休眠,其他地类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变化强度状态不一;转变层次,工矿仓储用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园地,减少则主要是转变为非工矿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6.
吉林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其有序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吉林市2008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及建成区城镇地籍更新数据,以吉林市城市土地利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EA方法,用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吉林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同时运用信息熵对吉林市建成区的土地利用有序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吉林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较高,船营区、丰满区和昌邑区的利用效率达到最优,龙潭区因存在土地产出不足,土地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吉林市土地利用结构有序性整体较低,昌邑区因建设用地比重大,有序性在各区中最低。建议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实施,使土地利用结构向有序性转化,积极实施退二进三的政策,保证各用地类型数量的均衡协调。  相似文献   

7.
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土地利用详细变更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对新疆昌吉市近8年来土地利用的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昌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表现为:昌吉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比较大的是园地和交通用地以及牧草地,其中面积增加的有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而牧草地、未利用地的面积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研究制约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因素的基础上,以江西龙南县为例,采用实地抽样调查分析、单因素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模型等评价方法,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节约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从村庄人地关系指标、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投入强度、农村居民点利用效益指数4个方面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从指标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2个方面提出了评价的技术方法。实证研究得出龙南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节约度总体不高、村庄内土地利用潜力较大,尤其是东江乡、汶龙镇、安基山、九连山等乡镇(场)的集约节约度最低。因此,在龙南县应大力推进村庄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解释性数学框架,强度分析能系统解释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过程。强度分析包括三个层次:间隔层次、地类层次和转变层次,通过类比各层次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平均变化强度,量化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同时揭示潜在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三个层次的稳定性分别用快速的与缓慢的、活跃的与休眠的、来源与转变来描述。本文以武安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2009和2014年三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强度分析的方法,系统阐释武安市三个层次的强度变化,并深入分析不同层次的稳定性,判断变化强度的特征以及潜在的地类转变。研究结果表明:(1)间隔层次:2005年-2009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为快速,明显高于平均变化强度;(2)地类层次:变化比较活跃的是工矿建设用地和林地,耕地在整个时间间隔变化相对休眠,其他地类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变化强度状态不一;(3)转变层次:工矿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水体和园地,减少则主要是转变为非工矿建设用地。强度分析可以深入揭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信息,动态监测土地利用/覆被状态,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科学规划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0.
资本飞 《地矿测绘》2023,(2):34-37+59
开展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研究,有利于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此,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法,对玉溪市2009-2018年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10年间玉溪市耕地、园地、其他土地一直呈不断下降趋势,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呈增长趋势,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基本没变。2)玉溪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不断增强,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其中,红塔区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远高于周边地区,平均利用程度综合指数273.73,是利用程度最低的元江县(214.45)的1.28倍,说明土地利用程度的不均衡性影响着区域协调发展。3)玉溪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下降趋势,10年间共减少18 751.04万元,其中红塔区减少最多,元江县减少最少;林地是玉溪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贡献者,反映出研究区生态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基于1997-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联。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重庆市第一产业比重与农用地面积呈同质减少趋势;二、三产业增加值与建设用地面积呈正相关关系,但“一圈”与“两翼”地区两者的关联函数不同;二、三产业的边际城镇用地呈波动性递减趋势,说明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提高,但区域异质性明显。研究结论: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发展呈现显著的同步变化趋势,应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合理调控土地利用配置格局。  相似文献   

12.
建设用地指标分解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和难点,科学合理地分解建设用地指标,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选取了固定资产投入、城镇人口、规划实施期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等4项对建设用地需求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利用特尔菲法确定各因素权重,并通过加权求和计算出伊春17个地区建设用地分配系数。伊春市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可预见性,本文在预留20%建设用地指标的基础上,按照分配系数将剩余指标分配到伊春17个地区。  相似文献   

13.
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性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青海省西宁市中心城区为例,根据1999年、2003年、2009年3期的Landsat影像数据提取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信息,通过GIS技术分析10年间建设用地变化的动态信息,得到建设用地扩展侵占耕地、草地、其他用地的面积及空间分布,然后从人口变动、经济增长、政策制定3方面分析对西宁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扩展产生的驱动作用。研究表明,人口和经济因素是城市建设用地向外扩张的主要因素,政策因素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社会制度、自然、经济条件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地处秦巴山区的陕西省商洛市为研究对象,以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基础,以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阐述了情景分析的概念和步骤,设计了2006-2020年商洛市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4种不同情景,并利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对各情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情景分析在商洛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具有可行性,在宏观市域尺度上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确定中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必然历史现象。城市规模的扩张是城市化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本文分析了南京市建成区的扩展和郊区的开发情况,以及近年来耕地减少的状况,指出南京的城市化过程导致了耕地的减少。并阐述了其减少的原因,同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土地开发整理的背景与条件,调查测算土地整理、开发潜力,利用MAPG IS软件综合处理研究大量与土地利用相关的基础数据,针对低山丘陵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及特点,从多方面探讨了土地整理的迫切性。依据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原则,划定土地开发整理区,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方向及重点。最后提出了低山丘陵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土地开发整理的背景与条件,调查测算土地整理、开发潜力,利用MAPGIS软件综合处理研究大量与土地利用相关的基础数据,针对低山丘陵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及特点,从多方面探讨了土地整理的迫切性。依据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原则,划定土地开发整理区,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方向及重点。最后提出了低山丘陵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荆门市矿业经济潜力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五点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根据采煤塌陷区土地资源的特点,研究塌陷区土地利用信息图谱。在分析地学信息图谱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的特殊性,提出了塌陷区土地利用信息图谱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选择山东某塌陷区为研究对象,分析煤炭开采前和开采后的塌陷区土地利用信息图谱变化。以徐州贾汪某复垦区为对象,分析了复垦前后的土地利用信息图谱的变化。实例证明,该方法对于研究塌陷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是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对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逐步宽容约束法(GECM)为基础,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涉及土地面积、土地利用结构、宏观计划等方面约束条件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对广州市花都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配置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逐步宽容约束法协调了各区域、部门之间的目标冲突,实现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合理配置;同时,指出未来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总体变化不大。通过该方法对现有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以提高土地利用技术水平,有效配置土地资源与空间资源,促进花都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