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与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将智能电网应用于区域电网的规划当中也已成为必然的趋势,通过智能电网的合理应用,使区域电网中存在的供电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问题能够能到有效缓解。因此,本文就对智能电网、区域电网规划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致论述,并具体分析区域电网规划中智能电网的应用范围,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2010年1月底至2月中旬,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召开两会,谋划发展大计,引人关注。从“电”这一视角扫描发现,地方政府普遍把保障电力有效供给、发展绿色和低碳经济、构建能源领域新兴战略产业等作为重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电网发展战略轮廓初现。  相似文献   

3.
《自动化博览》2010,(8):2-2
国家电网公司2010年6月29日在京发布智能电网的两大规划,涉及关键设备(系统)研制和技术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4.
摘要:随着近些年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智能电网已经成为了后续一段时间电力发展的方向,其中智能电网的多适应性规划体系设计对于建立起稳定的电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面向智能电网多适应性规划体系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术体系、组织体系、评价体系等),通过建立起了全系统综合效益指数(SEITENS)模型,对于电网效率、性能、成本以及社会效益进行分析,这对于推动智能电网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软件》2017,(12):129-135
智能电能表在现场运行环境下变的越来越复杂,其计量准确性和可信性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有必要对电能表在长期运行中各项指标情况进行研究。建造坚强智能电网是我国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带动整个电力工业的优化,发电系统作为电力工业发、输、配、送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也要向智能化方向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发电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介绍了电能表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的电能表在智能电网大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和突破要点,利用大数据的方式来统计电力计量从而实现更为人性化的用户行为分析,更好的服务百姓。  相似文献   

6.
智能电网是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简述和分析了智能电网的概念、特性和发展智能电网的驱动力,总结智能电网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智能电网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推进智能电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云桌面虚拟化技术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技术环境下綦南供电局电力云桌面虚拟化技术智能电网环境下工作是一项大规模的、复杂的管理过程,伴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提升,结合云桌面虚拟化技术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技术环境下重庆綦南供电局电力云桌面虚拟化技术智能电网环境下实施水平提供充分的科技基础,本课题引进了云桌面虚拟化技术智能网络云桌面虚拟化技术控制系统,用来改变现有云桌面虚拟化技术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技术环境下綦南供电局电力云桌面虚拟化技术智能电网环境下不健全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二次能源的到来,是一场新的革命,在便利我们生活的前提下,也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电网因此也悄然来到我们的世界中.所谓电网,即联系发电和用电的设施和设备.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代社会,电网已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而需要一个定语"智能"加以修饰才好,当下,智能电网正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可否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学技术这一把钥匙必须抓牢,才能稳住脚步,国内外对智能电网这一概念尤为敏感,那么智能电网是什么?研究进展如何?发展趋势怎样?我们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9.
电网是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电网是一个基于自动化、数字化的发电、输电和配用电系统构成的集合。追溯智能电网发展的历史,初步给出了智能电网的定义,并对智能电网的构成及其基本功能、基础应用及高级应用作出一定的探讨和解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智能电网及其继电保护构成,分析了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核心技术及其核心技术的升级,强调了建设一支专业化水平高的智能电网工作队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智能电网的建设有利于解决能源危机和气候变暖等问题。在智能电网的研究中,智能配电网是研究的重点。要实现智能配电网,必须建立双向、高速、集成、可靠的通信系统。本文就智能配电网通信系统的发展进行了一个总结,介绍了配电网的通信现状与智能配电网对通信系统的要求,以及现有的通信系统的通信技术、标准和协议,通信系统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并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智能配电网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前决策指标体系中,大多忽略了指标的相关性问题,这将影响整个电网规划的可靠性、经济性。针对指标决策中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概率盒理论的指标相关性分析模型及融合算法。首先对指标采用Lucas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对相关性的指标建立概率盒,并根据相关系数进行概率盒融合;最后利用重叠因子进行定量分析。以某省电网规划方案的底层指标为例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解决相关性及其融合问题具有良好的实效性和精准度。  相似文献   

13.
分析电力线载波通信(PLC)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智能电网的通信需求,并以远程抄表为切入点,针对传统窄带PLC抄表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宽带PLC家庭网络作为抄表终端网络的构想。为适应智能电网的通信需求,设计了基于家庭宽带PLC网络和Internet的远程电力抄表方案,并在实验网络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智能电网的分代研究有助于把握和引导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文章首先从人类智能出发,溯源了智能电网的智能本质,分析了人类智能的发展阶段,指出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延伸和扩展,智能电网是人工智能在传统电网中的应用;其次,在智能电网的本质基础上,提出了智能电网分代的原则和标准,建立了智能电网分代模型,并将智能电网划分为自感知、自适应、自趋优三代智能电网;最后,探讨了智能电网分代的社会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的产生是必然的,同时智能电网的发展是现代电网发展的主要方向,引领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基本特征的新一代电力工业革命。物联网应用在智能电网中将显著提高电力系统信息化水平、安全性与稳定性,改善现有电力系统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满足节能环保的效果。介绍了物联网和智能电网的相关概念以及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电力系统差异化规划是提高电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可信的负荷评估与预测是差异化规划的基础。提出以负荷的停电损失、成本补偿投资回报率、负荷节点中心接近度、专家评定等级四个指标作为特殊负荷评估指标,并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标的权系数,建立差异化规划中特殊负荷评估指标体系,有效量化重要负荷的选择。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对推进电网实行差异化规划,提高防灾抗灾性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智能电网背景下,针对化石能源短缺、峰时供电压力大的现状,提出了由光伏和化石燃料互补供电的方式,并建立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用户侧微电网实时定价模型。该模型中,电力供应商通过制定实时电价来协调用户对两种类型能源所发电能的使用量,并设计了实时定价算法来求解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仅靠化石能源供电的大电网,互补供电方式能有效降低化石能源峰时供电量和价格,提升社会福利,这为以后智能电网的有效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国当前智能电网发展的趋势,为了有效掌控家庭用电信息,构建了一个基于射频身份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的智能家庭用电信息系统。该系统硬件使用有源RFID标签及超高频读卡器;软件基于B/S架构,根据模块化原则,将系统划分为数据库服务层、逻辑处理层、用户表示层等三层结构。用户可通过浏览器远程实现对电器设备的自动化监控和电能计量管理等功能,系统则可自动把异常报警信息以各种通信方式报告给用户。  相似文献   

19.
龙丹  李晓卉  丁月民 《计算机应用》2018,38(4):1102-1105
针对智能电网多播路由通信中,通常存在只考虑多播通信的时延约束而没有考虑电网需求侧带负载的情况,所构建的多播树会出现控制信息传输到大功率负载设备的通信时延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负载功率和通信时延的多播树构造方法,称为基于需求响应(DR)能力约束的多播路由算法。首先,根据电网拓扑信息生成满足约束条件的完全图;然后,采用Prim算法构造较低费用的多播树;最后,将多播树还原到原网络。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减小大功率负载设备的需求响应时延,与基于时延约束的多播路由算法相比,能够使电网频率波动大幅度减小。该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智能电网中需求响应的实时性,稳定电网频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微电网经济运行优化问题,考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输出功率具有随机性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场景分解及场景策略聚合机制的优化方法.该方法针对所提出的优化问题中,统计信息不足以建立一个随机规划模型的难点,首先进行了场景分析,将原优化问题分解为多个场景子优化问题;其次引入场景束约束,将场景策略分为可容许策略、可实现策略和偶然策略,依照可用信息的进化机制,迭代修正每个场景子优化问题,并且采用动态规划方法求解每个场景子优化问题.然后,统计分析子优化问题最优解的主要特征和趋势,最终得到微电网经济运行优化问题的最优解.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