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何坚鸿 《陕西水利》2017,(2):170-171
广州市黄埔区内部分河涌污染严重,水环境质量差。针对区域水体污染现状,通过调研分析认为,污染源主要是上游和本区内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机动船舶和农业废水也是主要污染源,提出控源、截污、清淤、补水修复等综合措施,逐步恢复河道生态。监管并重,构建河涌治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李珊珊  袁星 《水资源保护》2016,32(S1):60-62
介绍了广州市黑臭水体现状及其成因,结合广州市黑臭水体特点及环境条件,提出黑臭水体治理措施:内源控制,外源控制,生态修复,构建生态跌水坝,设置提升泵站等,旨在为广州黑臭水体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与城市发展,黑臭水体治理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大兴区实际,分析了大兴区黑臭水体总体情况以及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黑臭水体治理思路、原则和具体治理措施,研究成果对治理黑臭水体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黑臭水体产生的原因以及我国黑臭水体治理面临的问题,提出我国黑臭水体治理的思路与技术:开展顶层设计,结合河长制与海绵城市建设,进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并综合采用源头治理、调水及水系连通、构建河道生态和物联网等技术,恢复湖体水生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5.
王逢武  封勇 《水资源保护》2016,32(S1):52-56
黑臭水体是水体有机污染的一种极端现象,本文概述了黑臭水体的形成原因和机理,阐述了我国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对未来黑臭水体研究进行了讨论和展望,旨在为进一步明确黑臭水体的治理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北京市某区村镇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为例,梳理黑臭水体成因、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具体整治措施及治理效果,形成智慧水环境管家系统治理体系。通过治理前后断面监测水质类别的对比分析,确定水环境管家系统在村镇级黑臭河道水体治理及修复中具有显著效果,能够起到长效保持作用,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该项目案例成功的经验,可为国内开展村镇黑臭河道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介绍城市黑臭水体现状治理情况,分析黑臭水体产生机理及形成因素,从传统治理技术和生物生态技术方面阐述了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技术以及应用,重点研究了生物生态治理技术中的微生物强化技术、生物膜技术、植物净化技术和生态河岸技术的原理及优点,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提供理论分析和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水体黑臭问题愈发突出,在国务院“水十条”发布后,全国各地开始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为解决青岛市城市黑臭水体存在的污水系统不完善、水资源匮乏、生态基流短缺、河道水质差等突出问题,以李村河流域为重点,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采取系统化流域治理思路,提出了排水系统补短板、污水设施布局优化、再生水补水和海绵城市建设等措施,减轻污染入河,提高河道环境容量,构建以源头控制为核心的水生态治理体系,以创建北方缺水城市水生态建设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曝气技术在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存在曝气设计不科学,曝气量、曝气时间及影响半径等参数设计不合理,与其他技术的耦合机理尚不明确等问题。先对曝气削减水体常见污染物的效果进行文献研究,明确曝气在黑臭水体治理中的有效性。其次,对影响曝气效果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底部微气泡曝气在效果及能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曝气强度和曝气时间与污染物去除率三者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综合考虑能耗和效果,曝停比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等结论。最后对曝气与其他技术的耦合研究进行了概述和展望,以期为曝气技术治理黑臭水体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黑臭水体是百姓反映强烈的水环境问题,不仅损害了城市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文章从鹿邑县实施城区黑臭水体"五河"治理工程入手,探讨治理黑臭水体的措施以及保持治理效果的对策,以期为其他地市解决黑臭水体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制订广东省水质达标率控制指标,对确立全省水资源保护工作重点,加快建立水功能区管理责任和考核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水质达标率控制指标编制原则,明确了水质达标率控制体系,并制定了水质达标率控制指标分解的思路,为下一步广东省各行政区水域水质达标率控制指标的确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水环境治理不仅是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的一个难题,也是水务工作者最热门的课题之一。影响城市内沟河水环境的因素较多且较复杂,随着水生态文明内涵的不断延伸,城市内沟河水环境治理也不再仅仅局限于防洪排涝能力的提升和污水截污功能的实现,而需要进行系统的综合治理。福建省石狮市东沟水环境综合治  相似文献   

13.
<正>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以来,广东省在前期试点工作基础上,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本省省情和水情,在河长制建章立制、落实责任、部门协调、河长履职、监督考核等制度设计和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全力打造河长制广东样板,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  相似文献   

14.
水权交易制度建设是新形势下广东省水资源管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增强社会各界节水意识、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必行之路。通过开展广东省水权交易制度研究,鲜明地提出了包括可交易水权的定义与内涵,水权交易需要具备水权明晰、计量准确、价值可估三个基本条件,水权交易可分为政府储备水权竞争性配置、区域之间交易、用水户之间交易三种交易类型,以及需要建设水权交易法规、管理、技术论证和交易市场四大配套体系等符合广东省省情和水情现状的"一三三四"省级水权交易制度的顶层设计框架,为广东省水权交易制度建设和水市场培育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基于广东省省情、水情和水权制度现状,分析了广东省开展水权立法的必要性,探讨了广东省水权交易管理试行办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以及对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为推动广东水权试点工作及贯彻落实水权交易管理试行办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不同受纳水体的湖南省农业灰水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基于不同受纳水体的灰水足迹,引入水环境荷载指数,计算1985—2013年湖南省农业生产造成的灰水足迹,比较该省地表和地下水的污染状况。并使用IPAT模型,将灰水足迹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结合分析,为湖南省的水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近29年来湖南省农业生产造成的灰水足迹呈递增趋势,地表与地下水灰水足迹之比约为7∶3;地表水环境荷载指数较低,环境状况优于地下水,但两水体的环境状况都呈现恶化趋势;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初期技术进步占据主导,中后期农业经济发展加速,而农业技术则在经过瓶颈阶段后重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的颁布与实施,近年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的电子招标投标在建设领域加速推进。电子招标投标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实现招标、投标、评标、合同等业务全过程数字化、网络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行,建设规范的招标投标电子化平台,使招标采购活动完全实现电子化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定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时空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2000—2014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进行评价,并在此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水污染的影响,以便准确地呈现广东省实际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4年广东水资源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城镇生活污水、人均GDP、工业废水是其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现出以珠三角为核心的中间高、四周低的半环状分布;全省的水资源为生态盈余,但东莞、佛山、广州、深圳、中山、汕头、珠海7市已多年出现水资源生态赤字;近年来全省对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其中粤北、粤东北地区最低。要实现广东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严格控制各城市(尤其是发达城市)的水污染生态足迹,从多个方面防治水污染。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区域LMDI方法和信息熵原理,研究2005-2018年广东省4大区域21个城市生产用水结构时空演化机制,解构人口规模、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用水强度等5个驱动因素对广东省生产用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省生产用水总量总体上呈现降低趋势,珠三角地区降低幅度明显,三大产业的用水强度都逐年下降,区域间差别显著;三大产业用水占比基本保持稳定,珠三角地区用水结构较为均衡,粤东西北地区用水结构趋向于单一,以第一产业用水为主;经济发展为主导正向驱动力,用水强度为第一负向驱动力,产业结构为第二负向驱动力且其驱动效应逐年下降,人口规模为正向驱动力但效应较不明显,人口分布驱动效应最不明显,但人口分布在珠三角城市中主要表现为正向驱动力,在粤东西北地区则呈现为负向驱动力。该研究结果对协调区域产业发展和水资源的关系,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全国及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全面地归纳总结了2002年以来云南省开展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社会经济发展和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合理配置、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效果评价等各部分的调查规划分析工作情况。研究成果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三条红线”奠定了基础;支撑了云南省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如滇中引水工程、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等,以及青山嘴、麻栗坝等一批大、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为代表的“润滇工程”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