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建筑学的林伟而以设计耐克的专卖店和办公室而闻名于室内设计界,他的室内设计无固定风格可以归纳,充满了变化,这种变化来自于他不愿意重复自己的决心。虽然如此,解读林伟而的设计其实也不难,从建筑与室内、艺术与设计、文化与设计等几组关系中便可大致勾勒出他的设计轨迹。从早年的办公室内设计到现在的酒店、餐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林伟而正在用自己的设计来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但成名后的林伟而并没有成为设计商人,而是坚持做纯粹的设计。对未来,林伟而也没有远大的商业抱负,而是坚持做有意思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正>id+c:作为OMA最年轻的合伙人,你在OMA/AMO中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擅长领域是什么?Ippolito Pestellini Laparelli:首先我不确定我是否有特别专长的领域,我经常与建筑专业和非建筑专业的各行业人士一起工作,所以我认为我的专长领域应该是介于建筑与非建筑环境之间。这就是为什么我做很多临时性设计项目的原因。从建筑方面来说,我的工作重心是老  相似文献   

3.
id+c:为什么选择设计作为自己的职业?吴钢:这很偶然。当初,我对设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之所以选择读同济大学的风景学专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的父亲是桥梁工程师,正如我同时代的其他人那样。  相似文献   

4.
<正>梁豫漳Yu-chang Liang学历: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暨都市设计硕士成功大学建筑学士经历:禾磊建筑主持人2002至今实践大学建筑系兼任讲师2013至今成功大学建筑系兼任讲师2005-2013淡江大学建筑系兼任讲师2000-2006大砚国际建筑事务所1993-1995,1998-2002美国麻州TRO建筑师事务所1998  相似文献   

5.
安藤忠雄·建筑访谈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作者以大量详实的一手资料.同时穿插了对安藤本人及其员工的直接采访试图阐明”安藤忠雄不仅是一位建筑家的名宇更代表了一种对建筑创作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理解安藤忠雄的建筑不仅仅局限于空间、造型之类的般建筑范畴的概念而更应该是从社会以及更浑层次的文化、精神素养去解读。  相似文献   

6.
id+c:跟我们谈谈你的工作吧?Simone Micheli:我的工作是设计,是和人打交道,是运用想象力,不断地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是能够遇到不同的人,与许多人世间意想不到的美丽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7.
《室内设计与装修》2013,(12):99-101
祝晓峰的山水秀事务所“隐藏”在东华大学科技园的一栋普通的建筑中。规模并不大。但公司成立以来,祝晓峰一直努力建构当下中国的原创建筑语言,在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业已成为中国年轻一代建筑师的中坚力量。他的作品没有为形式而形式的夸张,纯粹而务实,较少沾染社会的浮躁之气。  相似文献   

8.
<正>id+c:当下的乡村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参与其中,你们也参与了非常多的乡村建设项目,如何看待当下的乡村建设?在你们看来,建筑师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庄慎:2010-2013年期间,我们确实参与了比较多的乡村建设项目,从中累积了非常多的建造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去研究城市建筑非正规、复杂的一面,非常有帮助。其实,我们对乡村建筑不是很有兴趣,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城市建筑。在城市做建筑,为诸多的规范所限制,  相似文献   

9.
10.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项目大多体量不大,但他们的设计既有对中国传统的回应,又延续了现代主义的脉络,他们的思考及其作品成为中国当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看来,更加重要的是,他们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政治及资本的束缚,从而走向了真正的建筑。  相似文献   

11.
建筑学并不是学术化的修建,它不仅仅是平面的,它是一种现象性的体验,把所有事物集中到一起,不仅仅包括视觉元素,还有声音、气味以及材料的触感. --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  相似文献   

12.
正id+c:你从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毕业之后,先后任职于SOM、Polshek Partnership Architects LLP。相比较而言,你认为在设计市场的环境方面,美国与台湾之间最大的不同在哪里?沈中怡:美国的设计环境对于设计的完整性较为注重,对于建筑设计与室内空间设计的一致性比较强调,不像台湾或大陆会一刀把建筑与室内设计切开,削弱了两者  相似文献   

13.
原始的未来建筑藤本壮介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藤本壮介 藤本壮介197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9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2000年创立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短短几年间,就凭借一系列作品得到了设计界的认可,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奖项,成为日本新生代设叶师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4.
金孝晚先生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建筑师,他善于吸收现代意识形态及韩国传统的空间、造型、美感,进而将其纳入自己的设计当中,他的作品总是给人现代与传统并存的独特印象。他总是强调自然和建筑的关系,甚至提出"建筑化的自然",超越了简单而形式的"自然化的建筑",他的作品与自然相融直至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是能够和自然共呼吸共命运的建筑。  相似文献   

15.
殷弘 《城市建筑》2008,(6):39-42
西部的建筑实践蕴涵着急剧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城市的迅速变迁、都市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差异、技术与观念的更新等等成为这个阶段西部所面临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设计师如何应对、如何将个人及群体的设计理想转化为现实、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找寻自我的家园,通过对中国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钱方和独立建筑师罗瑞阳的访谈,我们能够从他们的实践和感受中得到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6.
沈伊瓦 《新建筑》2006,(2):107-112
建筑大师张开济,亲身经历了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见证了新中国建筑事业的曲折历程。他丰富的建筑人生,几乎囊括了那一代建筑师在时代洪流中可能选择的道路;他的建筑理想和设计理念,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与内心的挣扎,现代社会精英的敏锐和开放,在张开济的身上奇妙地融合起来,使他成为我国第二代建筑师的典型,也浓缩了第二代建筑师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id+c:这么多年你一直致力于数字化设计的研究和实践,你认为数字技术的加入正在改变着建筑学,并提到数字化设计将是大势所趋。请具体谈一谈这个观点。袁烽:数字建筑学的产生是基于整个时代科技的发展,同时也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数字建筑更多的是从早期一些形式的可能性层面来进行研究的,但事实上,数字建筑学的含义已经远超形式的表达,更多成为基于网络、大数据时代的社会生产架构的一个部分。这里面既包括了对  相似文献   

18.
<正>何勍和我(id+c杂志主编张青萍)是30年前东南大学读研时候的上下铺闺蜜,处在全国建筑设计与建筑史学研究的最高学府,那时的我们年轻灿烂,天天在象牙塔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那真是一个美好而纯净的年华。今天看到何勍完成的作品是如此的杰出,我由衷地敬佩和自豪。去年就何勍、曲雷夫妇所完成的湖南常德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项目《建筑学报》第9期以关注城  相似文献   

19.
彭雷 《新建筑》2006,(3):94-97
建筑大师徐尚志给我们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求学过程以及执业后的几十年间他主持创作的重要作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徐先生的人生轨迹与中国1910年代以后的历史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正id+c:请您简短地自我介绍一下。Realrich Sjarief:我是一名建筑师、讲师和作家。我出生于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泗水,这里既有殖民时期的建筑,又有众多传统特色的爪哇建筑。我的家人历代都是婆罗洲的建筑商,我的父亲是一位严谨的土木工程师,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从小就学习了很多关于建筑的基础知识。1998年,印度尼西亚发生金融危机,导致父亲的生意失败,之后我们搬迁到了首都雅加达。我曾在伦敦的诺曼·福斯特建筑事务所任职,这一受益良多的工作经历拓宽了我的国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