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入湖河流尾闾河段界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从地理区域划分的角度界定入湖河流尾闾河段的范围常常与实际不符的情况,通过分析枯、丰两期入湖河流与湖泊之间的水动力学作用关系,结合水动力学模型及水流连续性方程,提出入湖河流尾闾河段动态界定方法。并以湘江为例,通过该方法界定出湘江入洞庭湖尾闾河段的范围,结果表明,湘江入洞庭湖尾闾河段的范围距离濠河口100 km的湘潭水文站位置处,与实际调查情况相吻合。科学界定尾闾河段距离,为相应河段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奠定理论基础,并可为其他自然通江通湖河流尾闾河段范围的界定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冲积平原河流河型稳定性指标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影响河道形态的外部提流域产水产沙的数量及过程对河段的作用。内部条件则是该河段地理地貌特征对上游来水来沙的适用,它们的相有成某一种定形态的河流。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国内外在河型成因及相互转化判别指标方面的研究现状、常见的研究手段以及河流时空自塑模型试验研究方法的设计思路和特点,然后分析了河流时空自塑模型模拟河流自然发育的效果。结果表明:河流时空自塑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冲积平原形成过程中河型的自然发展规律;在不同的水沙条件下,河流自然发育情况及周期性调整规律基本相同;河流时空自塑模型结合了河流自然模型以及微尺度模型的优势,通过模型试验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认识黄河下游冲积性平原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可为未来水沙条件大幅变化后黄河下游不同河段河型可能发生的调整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明雨 《人民长江》2022,53(1):61-66
为了揭示洱海主要入湖河流的污染特征,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以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化学需氧量(CODcr)为污染物指标,对27条主要入湖河流进行水质、水量监测以及沿程追踪调查.同时结合同期降水数据和湖区水质监测资料分析,阐述了洱海主要入湖河流水量水质特征,估算了入湖污染负荷,并...  相似文献   

5.
借鉴植物分类学、动物分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河型自然分类方法,并基于河流地貌学理论进行了逻辑推理。在地球内力一定的条件下,冲积河流河型是由河道水流对河道的侵蚀、堆积、不侵蚀不堆积3种作用过程所形成的;冲积河流河型是由冲积河流输沙平衡的状态过程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赣江尾闾在南昌段的裘家洲、扬子洲首次分为东、西河,其分流比变化特性直接影响到下游河道的稳定、防洪、航运、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影响分流比的因素众多,主要选取了过流条件和入湖水位两个因素,采用资料分析和模型试验的方法,分析了赣江东、西河分流比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特征。对1998年以来裘家洲分流口东、西汊的断面演变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西汊在不同水位条件下的过水面积增大是西河分流比增大的主要因素;西河入湖水力比降降低幅度较东河要小,东河甚至出现了倒比降,这些均是影响分流比的重要因素。为此,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东河入湖水位对分流比的影响相较于西河而言更为显著,水位的变化幅度与分流比的变化呈线性相关关系,而且随着流量的减少,对分流比的影响更为敏感;西河分流比的变化与流量呈线性关系,东河分流比与流量则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7.
小造纸入河排污是造成运城地区河流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 ,本文依据 1 994年入河排污调查成果 ,论述了小造纸入河排污现状特征 ,对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论述 ,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河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俊勇  陈立  王家生 《泥沙研究》2005,18(4):76-80,F0003
河型成因及转化是河流工程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结合历史和现状,介绍了自1906年以来近百年河型研究中河型分类、河型成因、转化机理及判定指标、理论及假说和新方法应用等研究成果及进展,并指出了河型研究的趋势和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国内外现有的河型判别式及其建立的过程,结合河型研究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认为,理想的河型判别式应该同时具有河型判别、河型预测和河型控制三项功能,河型判别、河型预测、河型控制应该采用同一种表达式。为了使河型判别式同时具有三项功能,唯一的办法是依据河型成因建立河型判别式。河型成因问题不解决,河型判别、河型预测和河型控制问题不可能达到根本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河流河型分类及其形态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中下游干流全长1800公里,流域面积80万平方公里,支流众多,其一级支流和集水面积在0.5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2条。依据河道平面形态特征,将其河型划分为顺直型、弯曲型、蜿蜒型和分汊型河道。表达河流型态指标的主要因素有;河宽B,步长L,转折角α。根据B/L与α的关系可得出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干支流的河型分类及形态指标,分汊型河流的B/L平均为0.239,弯曲型河流的B/L平均为0.165。而蜿蜒型河道的B/L值则在很大幅度内变化,这是因为蜿蜒型河道断面较为窄深,变形较慢,B/L值很小(如长江下游平均为0.21),对河宽较大、变形较快的蜿蜒型河道,B/L值平均为0.45。就长江干流而言,上荆江属弯曲型,下荆江属蜿蜒型,城陵矶以下的中下游河段属分汊型。  相似文献   

11.
在实地调研和对大量实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禹潼河段近年来的冲淤特性及治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今后该河段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望虞河西岸主要入河支流污染物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经率定验证的望虞河西岸平原河网地区河流水量、水质计算模型,根据1995年(丰水年)、1988年(平水年)、1971年(枯水年)的水文资料,以及2006年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纳污量资料,计算了各典型年不同季节入望虞河主要河流的入河水量和水质浓度,由此计算出望虞河西岸平原河网区各主要入河河流污染物入河量,并结合河网中水的流向,得出入河河流污染物通量的综合影响结果:张家港入望虞河污染物通量最大,所以张家港的污染治理是整个望虞河西岸污染治理的关键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三峡工程运用以来,长江荆江河段水沙条件发生较大改变,河床冲淤变化剧烈。沙市河段地处上荆江中段,属弯曲分汊河型,多年来深泓左右摆动和分汊段主支汊易位频繁,是荆江河势变化频繁、防洪形势严峻的河段之一。利用多年来,特别是三峡工程蓄水后的原型实测资料,首先分析了河段控制水文站的水沙特性及太平口分流分沙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以来沙市河段的河道冲淤演变特点及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河段的防洪、航运、取水等需求,探讨了沙市河段未来的综合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4.
感潮河段平面二维非恒定水流模型深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基于非结构网格的感潮河段平面二维非恒定流模型,探讨了时间步长和非结构网格无序性对计算误差的影响,并和结构网格上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1)当采用隐式算法求解非恒定流时,时间步长会对流速和水位计算结果产生影响,当时间步长小于一定值时,计算所得的水位过程和流速分布才和实测值比较吻合,当时间步长增加时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误差将逐渐增加;(2)时间步长较小时,网格布置的无序性不会对非恒定流模拟产生明显不利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步长的增加非结构网格的无序性会导致计算误差快速增加。  相似文献   

15.
王黑铁  冷莉  王南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3,9(3):185-185,193
黑龙江干流抚远江段是交错汉道河型,俄侧汊道有发展条件但由于植被好树木茂密。坍岸树木沉入堆积。自我防护发展很慢,我国一侧汊道已成为主流且其趋势不可逆转,所以这段江道防护工程的兴建是十分紧迫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研究黄河口综合治理的尾闾河道出汊过程及其自然出汉机理对于河口地区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6-2016年黄河口尾闾段遥感资料探讨了河道历史出汉过程及特点.分析河床边界、洪水及海洋动力条件,发现在自然出汊前尾闾段滩地横比降增加,不利于漫滩水流回归主槽.洪水动力条件比海洋动力条件的影响更为明显.分析尾闾段河床不稳定性发现...  相似文献   

17.
从长系列资料看,上游来水量无趋势性增大或减少,来沙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明显减少.入洞庭湖三口分流分沙呈减少趋势,尤其以藕池口衰减最为突出. 1998年大水造床作用明显,上荆江滩槽皆冲,以冲滩为主;下荆江表现为冲槽淤滩,总体呈淤积状态.还对重点河弯,如沙市、石首河段,自1998年大水以来的最新演变情况作了详细分析,主要特点表现为沙洲移动、主流线摆动,顶冲点普遍下移,崩岸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8.
旁侧入流对绕体流动与河床冲淤变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复合模型技术,以南水北调中线穿七里河倒虹吸工程为例,研究了旁侧入流对绕体流动特性与河床冲淤变形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工程实施后,如无旁侧入流,裹头上游水位将有所壅高,流速略有降低,工程断面流速有所增加;增加旁侧入流后,受旁侧入流顶托作用,裹头上游的水位壅高值将显著增加,工程附近局部区域内流速也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同时考虑旁侧入流与来流非恒定效应的冲刷试验成果表明:裹头附近的河床冲刷深度在涨水期持续增加,并在洪峰时刻附近达到最大值,但在退水期则略有回淤,相对回淤高度与洪水峰型系数有关,峰型系数越大,相对回淤高度也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