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据共同社消息,由东京农工大学教授高田秀重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近日宣布,2000年以来世界各地海底淤泥等沉积物中会造成海洋污染的塑料微粒子"微塑料"(MP)积蓄量急速增加。微塑料在淤泥中的浓度已超过海水,其对栖息于淤泥中的底棲生物的影响令人担忧。高田教授提出警示称:"沉积物已成为微塑料的集聚地点之一。采取减少塑料使用量等对策是当务之急。"高田教授分析了在东京、东南亚及非洲的海底等地采集的沉积物。2012年采集的东京湾底淤泥及  相似文献   

2.
《化工时刊》2015,29(3):49
<正>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生物可降解塑料中的添加剂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如今所使用的塑料袋和瓶子,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是生物可降解塑料,这其中含有的生物添加剂,通过利用微生物来侵蚀坚韧的塑料。但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一些添加剂实际效果可能不大,甚至没有一点作用。除了那些只是为了听起来"高大上"的噱头(例如"漂绿"),生物可降解塑料确实有实际意义。生物塑料,通常是由可再生的植物材料制成的,还有一种是在普通塑料中添加石化产品来加速化学物质的分解。目前的研究着重于后一类塑料。  相似文献   

3.
王娇  代新英  宋吉亮 《应用化工》2023,(12):3454-3458
综述了海洋环境微塑料中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和危害,以便引起人们对微塑料危害的高度重视。介绍了目前检测微塑料中有机污染物的方法,为进一步准确提取和检测海洋系统中有机物提供研究方向。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微塑料吸附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及微塑料中有机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含量、毒性、分布以及迁移等方面,为研究海洋环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陈兴兴  刘敏  陈滢 《化工进展》2020,39(8):3333-3343
微塑料由于比表面积大、疏水等特性长期停留在淡水系统中,淡水中微塑料污染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微塑料的环境风险,本文从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微塑料对污染物的吸附以及微塑料对淡水生物造成的生物毒性和微塑料污染的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微塑料来源可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它们广泛分布在水库、湖泊、河流等水域,其中人口密度和人类活动、季节和水文特征等影响微塑料在淡水中的分布。微塑料对重金属、多环芳烃等传统型污染物和抗生素等新兴污染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吸附,而且微塑料的吸附行为与微塑料的性质、污染物的疏水性以及环境因素,如水环境的pH、离子强度、温度和溶解性有机物等有关。此外,微塑料可以在淡水生物体内积累并对水生生物造成物理、生化等方面伤害,同时微塑料可以携带污染物引起复合效应。因此微塑料污染需要加以控制,控制方法主要包括源头控制、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的去除和微塑料污染的修复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赵宇彤  史俊  刘栓  邓慧萍 《净水技术》2023,(S1):32-39+85
近年来,塑料制品的使用量激增,并且由于处置不当不可避免地进入水体中。水环境中存在的微塑料已经逐渐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产生了重大威胁。重要的是,由于其广泛存在且尺寸较小、比表面积较大,表面会积累有害物质,在食物链的相互联系中充当有害污染物的载体。文章详细介绍了水厂中各项水处理工艺(混凝、沉淀、砂滤、颗粒活性炭吸附等)对微塑料的去除效率,发现现有的常规水处理工艺并不能完全去除水中的微塑料,需要强化常规工艺和开发新的技术进一步提高微塑料的去除效率。大量研究证明,通过助凝剂强化混凝、电絮凝技术、生物炭吸附材料和膜技术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微塑料的去除率。最后,全面总结了磁分离技术、金属-有机框架复合物吸附和高级氧化技术等新兴技术在去除微塑料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荧光进行生物体内微塑料的生物毒性效应评价是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选择适当的消解剂,既完全消解生物组织,又不影响荧光测定,对提高微塑料检测的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荧光聚苯乙烯微球为研究对象,选用4种不同的消解剂,分别为KOH(10(wt)%),H2O2(30(wt)%),HNO3(35(wt)%),30%H2O2+35%HNO3(1∶3体积比),通过对比不同消解剂对生物体和聚苯乙烯微球荧光强度的影响,选出适合的生物体内微塑料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其它3种消解剂,10%KOH(50℃,24h),可完全消解生物组织,对荧光微塑料的荧光强度影响最小。利用KOH消解方法对生物样品内微塑料的测定影响进行回收率评价,荧光微球回收率达到(95.2±0.5)%。  相似文献   

7.
<正>据"www.britishplastics.co.uk"报道,由Biome生物塑料公司领头研究的一项研究结果已经证实,可以用从木质素中提取的有机化学物质来生产生物塑料。这个项目的研究结果是由英国的一家创新机构—技术战略委员会发布,因为该项目是由技术战略委员会资助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11月16日圆满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7年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项目科考任务,返回青岛母港。本航次中,科考队员首次获得了我国近海到西太平洋的微塑料样品。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慧介绍,微型塑料通过海洋中的食物链,进入到海洋生物体内,  相似文献   

9.
主要介绍日常食品包装常用的几种塑料生产工艺和所用助剂,针对向食品中迁移的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单体、添加剂等几类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组成、毒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列出有害物质来源及其对人体的危害以警示消费者。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我国洞洞鞋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现状的调查,并结合流通领域样品检测数据,分析了洞洞鞋中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及其对人体潜在危害。通过国内外的有关洞洞鞋中邻苯二甲酸酯、多环芳烃和可迁移重金属限量标准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标准在限制洞洞鞋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方面滞后于欧美地区,缺乏强制性的洞洞鞋标准。建议相关部门完善洞洞鞋的相关标准,加强对企业原料质量和生产过程的监管,提高洞洞鞋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1.
正美国一家研究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随着技术的发展,生物塑料使用量将显著上升。这份题为"生物塑料的全球市场和技术"的报告分析了不同材料类型的特定终端市场,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可再生塑料。研究中揭示了生物基塑料和油基塑料复合物的成长趋势,生物塑料的市场范围延伸到了如汽车、手机等耐用产品上。可生物降解塑料的重点是最后的处理方式,与碳源标准不一致。该研究将"完全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  相似文献   

12.
环境微塑料污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塑料为粒径小于5mm的,对动植物、人类以及生态环境等产生危害的微型颗粒。本文从微塑料的来源、形态、分类、分布、危害等方面进行阐述,其主要来源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丢弃的塑料垃圾,分布于陆地土壤、海洋环境、大气环境、海陆生物甚至生活饮用水中,对动植物、人类和生态环境具有直接危害和潜在危害,提出了直接对微塑料进行处理、通过截留处理塑料来避免微塑料的产生以及从微塑料的污染源着手等相对应的处理方法。微塑料研究存在认知和相关数据获取不足、相关法律不够完善和实施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微塑料研究的建议和可行措施,以期通过对微塑料研究的分析,为微塑料污染的研究和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化学试剂》2021,43(11):1561-1568
微塑料是一种全球新型污染物,环境分布广,易迁移,能吸附环境介质中的其他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并通过生物摄食进入食物链。研究聚乙烯醇(PVA)微塑料对Cu~(2+)的吸附能力,采用FTIR、XRD、SEM等手段对吸附前后的PVA微塑料进行表征,探讨了吸附时间、Cu~(2+)初始浓度、pH、离子浓度、粒径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在12 h达到平衡;PVA微塑料对铜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pH为4时吸附量最大;随着溶液中共存离子Na~+浓度的增加,吸附量逐渐减小;粒径对吸附量的影响不显著;单分子层的表面吸附为主要吸附机制。PVA微塑料对Cu~(2+)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微塑料和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准确评估微塑料的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董纯  杨志  贺达  朱正强 《应用化工》2023,(3):838-843+850
为了探究水环境中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行为,综合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从水环境中微塑料的分布、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行为、联合作用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影响吸附行为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建议今后的研究应更加关注环境因子-微塑料表面特征-微塑料与重金属吸附行为之间的响应关系,微塑料-重金属复合污染物在水生食物网中的传递过程等,旨在为自然水环境特征下微塑料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鲁娅梅  张万筠  刘娜  关馨  徐颖 《辽宁化工》2022,(12):1775-1777+1783
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微塑料体积越小,相对比表面积就越大,吸附污染物的能力就越强。与“白色污染”塑料比较,微塑料更容易危害海洋生物从而引发海洋环境灾害。对于海洋生物体内的微塑料,在食物链富集的作用下,大量累积在人类体内,对人类造成难以预计的危害。从海洋微塑料来源分布、生态毒理效应方面综述微塑料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微塑料的来源、分布以及迁移转化过程,分析评价了微塑料的毒性效应,探讨了混凝、高级氧化及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去除微塑料的研究进展。通过论述,揭示水环境中微塑料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潜在风险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提出目前微塑料去除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为今后微塑料的研究做出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研,总结了近年来国内淡水体系中微塑料丰度以及国际上微塑料生物毒性的研究进展。针对微塑料的分析和鉴定方法仍然有较多局限性,完善技术方法对研究微塑料在环境介质中的聚集和迁移过程有重要意义。建立微塑料及其复合污染体系的生态毒理学评估方法和丰富基础数据库将是未来该领域的热点。学者专家应结合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和分析鉴定难点,完善塑料制品的回收和废物管理,加强环境中微塑料浓度的检测,探究微塑料污染物在不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和食物网中的转移,不断完善微塑料及其复合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效应与生态毒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18.
《化工文摘》2007,(1):4-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累积,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广东化工》2021,48(15)
为调查湛江湾海岸线微塑料污染现状,本研究以湛江湾沿岸五个典型潮滩为采样站点。通过浮选、消解提取潮滩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其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湛江湾潮滩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介于61~989个/m2之间,形状主要分为薄膜、片状、纤维、球状、泡沫五类。可观测部分微塑料的平均粒径为1.3 mm,其中有73%的微塑料粒径小于1.5 mm,以片状居多,其次为薄膜状;从颜色方面分析,透明微塑料占比最高。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微塑料成分中聚丙烯成分占比最大。综合分析推测,采样站位的人流量密集、养殖区规模、红树林截流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该地区微塑料的聚集。微塑料易吸附于颗粒物表面,又鉴于其尺寸小不易清理的特点,漂浮于水面而富集在湛江湾沿岸潮滩沉积物中。  相似文献   

20.
水体中微塑料的环境影响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塑料是指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粒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的总称,当其存在于水体环境中,容易吸附其他污染物,影响它们的迁移行为,进而对生态效应产生影响。本文依据水体环境中微塑料的相关研究报道,对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影响行为进行概述。主要从微塑料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在环境中的变化特性,微塑料与环境中其他污染物质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微塑料及其复合污染体系对水生生物造成的生态效应影响等3个方面对微塑料的环境行为进行总结、归纳与阐述。最后,针对微塑料对水环境中的环境影响效应,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