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简单介绍了新型软基处理技术———混凝土芯砂石桩.从挤土桩沉桩过程产生的挤土效应出发,运用圆孔扩张理论和固结理论,分析了混凝土芯砂石桩的挤土性状.算例表明,成桩后的混凝土芯砂石桩,其挤土效应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远快于常用的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  相似文献   

2.
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固结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具备了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高及砂井地基排水固结快这两方面优点。复合地基固结计算中需要考虑其独特的刚性桩-砂桩-土荷载传递及环形排水边界。采用桩土荷载分担考虑芯桩的应力集中,建立能考虑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环形排水通道的加固区固结计算模型,并采用改进谢康和法计算下卧层的固结。基于现场实测的桩土荷载,借助本文方法计算分析了试验段工程的超静孔压消散规律、固结度增长规律以及沉降发展规律,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较为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该文介绍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处理粉细砂闸坝地基的实践。罗营口水电站闸坝地基凝灰质砂砾岩之上为冲积强透水的粉细砂和砂砾,总厚度8.5 13.8 m,经消能、防渗、防冲综合处理后,能满足闸基要求,但表层厚2.0~10.6 m的粉细砂层地基承载力仅为设计要求承载力一半,采用振动沉管挤密砂石桩处理后,闸基承载力有效提高,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加固堤防软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地基处理方法——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法及其在水利防洪堤软基加固工程中的应用情况。通过现场原位观测和试验,研究了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固结变形、孔压消散、桩土应力分担及承载力特性,结果表明混凝土芯砂石桩强度高,排水固结能力强,能迅速提高桩间土强度和承载力,应用于水利堤防工程既能控制堤防深厚软基的工后沉降,又能提高堤防边坡的稳定性,推广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5.
沉桩挤土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预制桩是桩基础工程中较常采用的一种桩型,其沉桩过程会对桩周土体产生挤压,导致桩周土体的侧向变形和隆起。本对压桩挤土效应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重点讨论了室和现场试验、圆孔扩张理论、有限元计算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6.
饱和粘土中静压桩沉桩机理及挤土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分析饱和粘土中静压桩的贯入机理的基础上,对静压桩沉桩分析的圆孔扩张理论、应变路径法、有限元分析、滑移线理论和模型槽试验等五种方法逐一进行评述,并提出在传统的平面圆孔扩张理论基础上加以改进,采用准静态空间轴对称方程组对静压桩贯入过程进行模拟,从而得出土体位移、应力、初始超孔压的空间解析解,同时采用有限元分析、模型槽试验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孙毅  赵斌  孙晖 《人民珠江》2009,30(5):60-63
在深圳河治理工程中,对深厚软基采用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技术进行处理,并取得了成功。通过现场观测和原位测试,深入研究了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处理堤防深厚软基的加固机理和固结变形规律;通过不同时间的现场载荷试验,深入研究了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随排水固结历时变化规律;验证了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在加固堤防工程中处理深厚软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工程实例介绍对沉管夯扩桩用预掏土的施工方法在北方地区的应用,并结合静载试验数据对比,对理论计算中的参数取值进行了分析和概述,同时在施工中对影响单桩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比,并提出了在以后施工中的可行性建议和办法。  相似文献   

9.
混凝土芯砂石桩(砼芯砂桩)是由混凝土芯桩和芯桩外部的砂石壳组成的复合桩,其芯桩能提高竖向承载力,而外部砂石壳作为竖向排水通道能加快桩间土孔隙水的排出,有效控制地基的工后沉降。对砼芯砂桩桩承式路堤进行了现场试验及有限元分析,现场主要进行了地基沉降和孔压的监测,将观测数据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桩体参数分析,以研究桩长、桩间距、砂桩直径对砼芯砂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砼芯砂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和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迅速主要是由于砂桩提供的快速排水通道;桩长、桩间距和砂墙宽度均对砼芯砂桩的沉降有一定影响,其中桩间距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砼芯砂石桩复合地基处理深圳河河口堤防深厚软基的应用情况,表明混凝土芯砂石桩强度高,排水固结能力强,能迅速提高桩间土强度和承载力,既能控制堤防深厚软基的工后沉降,又能提高堤防边坡的稳定性,推广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灰土挤密桩对控制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涵洞地基沉降变形的效果,以青海省东部湿陷性黄土区新建民小一级公路的两道涵洞为工程实例,分别采用2.5倍桩径和3.0倍桩径为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进行地基处理,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计算,从地基处理前后土体湿陷系数、压缩模量、沉降变形等方面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经灰土挤密桩处理后,公路涵洞基底8 m深度范围内的土体湿陷系数从地基处理前的0.030~0.065减小至0.015内,公路涵洞基底6 m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压缩模量从处理前的均值10 MPa提高到15.0~21.5 MPa;相对于3.0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2.5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的桩间土体湿陷系数的减小值(0.003~0.005)略大,且桩间土压缩模量的增加值(1.5~4.5 MPa)也略大;1.5年后,采用2.5倍和3.0倍桩径桩间距的灰土挤密桩处理后涵洞沉降量分别为43.9 mm和52.4 mm,说明灰土挤密桩能够有效控制湿陷性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涵洞地基湿陷变形,桩间距越小、对消除或减弱土体湿陷性的效果越明显,对控制涵洞沉降变形越有利。采用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区高等级公路涵洞地基,可以充分控制涵洞工后沉降变形,确保涵洞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2.
对大宁水库防渗工程来说,穿越永定河倒虹吸下部防渗至关重要。为使该灌浆防渗帷幕顺利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在施工之前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和科研性试验,以了解该部位砂卵砾石覆盖层的地质特性、可灌性和灌浆效果,重点研究灌浆材料、浆液配合比、钻孔和灌浆施工工艺参数等。据此,通过灌浆试验和对灌浆材料、浆液配合比和施工工艺的优选,提出了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下所采用的相应灌浆方法和技术参数,为帷幕灌浆设计提供了依据,确保了防渗方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薛陇平 《中国水利》2010,(22):57-58,60
甘肃省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下段暗渠渠基大多位于湿陷性土层中。经现场原位多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检测以及湿陷性与渗透性检测,小口径挤密桩施工技术成熟,简单快捷,可供同类工程设计与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ANSYS数值模拟软件和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进行合理的假设并建立压密注浆桩在土体中的压密模型;在工程中常用的压力范围内,通过改变注浆压力的大小,模拟注浆压力对压密注浆桩半径的影响,研究压密半径随注浆压力的变化规律,并采用曲线拟合得到压密半径与注浆压力的关系式。结合现场压密注浆桩试验,得到与数值模拟基本一致的结论,所得的成果可为现场施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某水库规划砂砾料场由于人工采砂,导致砂砾料级配劣化、离散性大,原设计包线、开采条件和坝的填筑控制标准等均发生变化,为保证大坝的填筑质量,大坝设计填筑标准相对密度由75%提高到了80%。为了验证新填筑标准的合理性,并确定经济高效的碾压施工参数,本文通过天然含水和充分洒水条件下不同铺料厚度、不同碾压遍数下的现场碾压试验,系统研究了含水率、铺料厚度、碾压遍数和含砾量等因素对扰动砂砾料压实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填筑标准,探讨了碾压施工参数和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6.
海上风机大多采用桩基,单桩承载力是评价桩基设计和施工质量的重要参数。高应变法是目前常用的单桩承载力检测方法,为获取桩基承载力最终值,通常需在沉桩后达到休止时间方可进行复打测试。受施工条件和成本的限制,海上风机桩基进行复打测试难度较大,一般条件下无法完成。本文通过计算沉桩时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结合沉桩时桩基承载力的高应变检测值,分析超静孔隙水压力完全消散后的桩基承载力,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该法的合理性,且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可为类似工程的桩基设计及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保证河道边坡稳定及行洪能力,减少城市用地,研究挡墙与抗滑桩相结合的边坡复式断面作为河道断面设计的重点。采用有限元计算软件,建立挡墙与抗滑桩相结合的复式断面数值模型,分析不同桩长、桩径的抗滑桩设计与安全系数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此类边坡的潜在滑弧位置会随着抗滑桩的桩长增加而上移,计算所得安全系数随着抗滑桩桩长的增长,出现先增大后减少的现象,故抗滑桩桩径的设计应结合实际需要综合确定。本研究为类似边坡抗滑桩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寒区河道凌汛灾害河势“弯道效应”的量化评估十分重要。基于分形理论提出河道横断面-纵剖面-平面多维度河势分形维数计算方法及其物理机制,并探讨黄河内蒙古段不同维度河势演变分形特征及其与凌汛灾害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内蒙古段不同维度河势均具有多尺度自相似分形特征,且具有多年记忆周期的长程相关性;冰坝(严重性冰塞)发生频次与河道主槽弯曲分形维数呈正相关指数型函数关系,与河相系数、深泓点高程和河段平均底坡分形维数负相关,与水深-面积分形维数正相关,总体表明冰坝灾害更易发生于主槽偏移摆动大、蜿蜒曲折、河湾发育程度高的宽浅型弯曲河道,研究成果可为凌汛期冰塞冰坝灾害易发河段诊断及预测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