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胡冰 《烹调知识》2004,(6):54-54
祖国医学认为,“暑为夏之主气”。在赤日炎炎的盛夏,经常选食一些药粥,对防暑降温、祛病、强身、保健益寿大有裨益。常用的有:  相似文献   

2.
药粥史话     
用适当的中药和适量的米谷同煮为粥,叫作药粥。药与米谷配伍,同时煮粥,相顺相使,起到了药物与谷物的双重效用。药粥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部分,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说:“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早在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的  相似文献   

3.
粥是我国独特的传统食品,它易于消化吸收,对老年人、儿童以及患病体弱者更为适宜。中医根据“医食同源”的学术观点在粥中加入某些具有一定药效的食品,就成为药粥。《本草纲目》中记载了62种药粥方笺,《老老恒言》中介绍了100多种药粥。粥有“世间第一补人之物”的美誉。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认为,“暑为夏之主气”。在赤日炎炎的盛夏,经常选食一些药粥,对防暑降温、祛病延年、强身壮体、保健益寿大有裨益。常用的有:红枣绿豆粥取红枣100克,绿豆300克,加水1.5升,明火煮沸后再改文火炖熬,至绿豆酥烂为止,加白糖100克调匀晾凉食用。有清热解毒、祛暑止渴、利尿消肿之功效。莲子粥将莲子20克用温水浸泡去皮、去蕊磨成粉状,与淘净的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此粥有祛热解烦、安  相似文献   

5.
春季三月从立春开始,经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共计6个节气,天气由寒冷渐渐转暖和,大地回春,万物开始萌生发育,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然而,春天也是“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因此应注意保健养生。我国春季食药粥保健养生的历史十分悠久,很受人们欢迎。这是因为药粥具有汤剂、流质、半流质的特点,不仅香甜可口,便于吸收,而且可养胃气,助肝阳,治疗慢性病。它与丸散膏丹比较起来,既可长期服用,无副作用,又可根据需要,随意加减药物。但是,食药粥一定要根据身体情况、生活习惯和保健养生目的之不同,而有所选择;同时还要根据春季寒暖之…  相似文献   

6.
《饮食科学》2010,(11):28-29
在我国几千年的药食同源文化中,有很多既可以当做食品,也可以作为药品的药食两用之物,这些食物中,能够滋阴的有山药、白果、生地、沙参、玉竹、黑芝麻、核桃、麦冬、鳖甲、银耳、雪梨、莲藕、蜂蜜等。秋冬时节,我们可以用上述材料做自己喜欢的粥汤。  相似文献   

7.
药粥史话     
药粥,以适量的米谷和药物同煮,再加入一定的配料和调味的稀粥,是一种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食疗方,也称之为“药粥疗法”。  相似文献   

8.
张洪解 《美食》2006,(4):43-43
祖国医学认为,“暑为夏之主气”。在赤日炎炎的盛夏,经常选食一些药粥,对防暑降温、祛病延年、强身壮体、保健益寿大有裨益:常用的有: 一、红枣绿豆粥:取红枣100克、绿豆300克,加水1.5升,明火煮沸后再改火炖熬,使绿豆酥烂为止,加白糖100克调匀晾凉食用。有清热解毒、祛暑止渴、利尿消肿之功效?  相似文献   

9.
胡冰 《烹调知识》2005,(10):43-43
祖国医学认为,燥为袱之主气,稍不注意,人们便会受燥耶侵袭.出现口干舌燥、干咳无痰等燥热病症,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老年人因脏器“老化”.功能衰退,抵抗力弱,适应性差,更易伤其燥。因此.秋季如能经常选食一些药粥,对和胃健脾、祛病保健、润肺生津、养阴清爆.大有稗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粥和药粥,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好几千年,是一种十分实惠的食品。传说在远古时代的黄帝,发明了“烹谷为粥”。粥不仅是人们饭腹适口的饮食品种,还是中国民间的互赠亲友的礼品。北京风俗有“杂豆米粥,互相馈送”的习惯。甚至庙宇中也有以“佛粥”招待香客之举。古时帝皇还赠大臣以粥,作为笼络人心的手段。汉宣帝诏令儒生诵读《楚辞》,“每一诵即与粥”,  相似文献   

11.
药物和米谷同煮为粥,能起到协同作用,不但可以防病治病,又可用来摄生自养,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药粥疗法在民间久传不衰.《随息居饮食谱》说:“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饮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医药六书药性总义》称赞:“粳米粥为资生化育神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所以,古人药粥的主要成分是粳米或糯米.  相似文献   

12.
粥,世界各地都有.中国人吃粥,已有悠久的历史.据《汲冢周书》所言:“黄帝始烹谷为粥”,而且“以粥为食,自天子达于庶人.”我国古代有各种各样的粥.有的为药用,有的为度饥荒,有的为应时节.时节粥又有两种:一为“口数粥”,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夜用赤豆煮成,一家大小均得分食,所以叫口数粥;二为“腊八粥”,是农历十二月八日以菜果入米煮成,因为在腊八日,故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药食同源”类食品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为推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方法:基于整理现有文献、政策法规及公开数据等,探讨“药食同源”的起源及内涵,梳理中药材产业和“药食同源”类食品产业发展现状,指出“药食同源”类食品产业存在的问题。结果:目前,我国“药食同源”类食品产业政策方向明确,国内外关注度持续提高,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增长主力,“药食同源”类中药材进出口强势;但存在研发投入不足、“药食同源”类食品品牌价值低、受国外“药食同源”类食品企业威胁、产业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结论:建议以创新为动力,引领“药食同源”产业发展;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效应;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国外市场;加强融合发展,促进增值增效。  相似文献   

14.
“食药同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千年智慧和医学传统,“食药同源”文化将食物和药物视为共同的源泉,推崇“食疗”理念,而“食药同源”产业的兴起则是对这一文化传统的现代演绎和传承。本文回顾中国悠久的“食药同源”文化历史,并探讨其在传统医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通过综合文献调研和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当前“食药同源”食品产业的现状。最后,总结并展望“食药同源”食品产业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食药同源”食品研发及产业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夏季养生粥     
<正>夏季的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黄帝内经》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著名医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暑喝粥需以补气清暑,健脾养胃为主。以下就介绍几种典型的度暑粥。  相似文献   

16.
济南依山傍水.济南人又以食面为主.所以济南人吃饭自然少不了要有喝的.粥便是其中一种。济南的粥如龙山小米粥、明湖荷叶粥都是上品.而粥中之首当数”甜沫”。“甜沫”是济南最具特色的大众粥类食品,老济南人又称之为”五香甜沫”。  相似文献   

17.
郑爽 《四川烹饪》2003,(7):16-16
我国古代有不少名士视粥为养生之妙品,他们把粥称誉为:“资生育神丹”、“滋养胃气妙品”、“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食粥对人的身体健康大有益处。古往今来,粥都是国人普遍喜爱的一种食疗佳品,尤其是潮州人和闽南人最喜啜粥,每年365天,几乎天天离不开粥。根据古籍记载,远在二千多年前,古人已懂得用米煲成粥供给肠胃欠佳的老人食用。《礼记·月令》载曰:“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完杖,行麋粥,饮食。”可见中国人食粥的历史悠久。粥的品种丰富多彩。徐珂《清…  相似文献   

18.
目前, 肿瘤细胞产生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严重制约了化疗疗效, 由多药耐药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的过表达是多药耐药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中药资源丰富, “药食同源”历史悠久, 药食两用类中药, 安全性高, 毒副作用小, 可通过多成份, 多靶点、多途径来预防和治疗肿瘤。本文根据P-gp介导MDR机制, 介绍了部分可以抑制P-gp实现逆转MDR的“药食同源”类中药, 为肿瘤的预防和辅助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食药同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食药同源”以药膳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为人民健康构筑起坚固防线,更为我国中医药产业逐步迈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但市场上食药同源产品良莠不齐、以次充好和假冒伪劣等现象屡见不鲜。食药同源产品掺假手段复杂多样,食药同源产品的溯源技术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产地溯源技术以保障食药同源产品的“道地性”和“特色性”为主要目的,同时,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食药同源产品的真实性和食药同源产业的健康发展。该文以截至2021年6月的中文数据库知网、英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s和Pud Med收录的期刊、硕博论文为基础数据,分析了溯源技术在食药同源产品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今后食药同源产品产地溯源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丁莹 《粮油食品科技》2022,30(6):96-102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的宫廷养生饮膳专著《饮膳正要》全书共记载了33种添加甜味成分的药食,这些药食涵盖了从主食菜肴、食疗药膳、汤煎饮料到道教服食各类食方,由于含糖含药的情况参差,统称其为“含糖药食”。“含糖药食”使用了包括白沙糖、沙糖、蜂蜜、饴糖、甘草等多元化的甜味剂,且十分注重区分用糖的场合与剂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了糖和蜜的和剂、益气、润燥、止渴、解毒等功效。体现了《饮膳正要》将甜味成分的添加和使用亦视为养生食治干预活动的一部分,《饮膳正要》药食用糖活动中包含了元代的养生食疗思想,宫廷饮膳太医们注重开发包括甜味成分在内所有食材的食治功能,因此,《饮膳正要》所载“含糖药食”兼具宜人口感、保健功能和情志价值等多元化的养生功能,客观上反映了宋元时代糖、蜜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情况,投射出元人饮食用糖的特点,也体现了元朝民族融合背景下养生保健医学用糖的观念演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