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仕然 《风景园林》2020,27(10):23-26
适逢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通过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研,提出“仙湖”及“红云圃”2个案例对深圳早期园林建设具有开拓意义。两者既是中国千年的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林理法精髓再现,也是以实践证明、总结传统园林理论的作品,其通过文人造景的手法探索深圳园林之民族性与地方性,创新的理念与兴造技艺也体现了特区的创新精神。所包含的“民族特色”研究对于深圳园林建设而言至今仍是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赵玉春 《古建园林技术》2020,(146):55-57转67
从对相关历史资料的解读和分析来看,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体系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时间,要远远早于以往研究者普遍认为的唐宋时期,并且这种“成熟”与所谓“写意山水园林”的出现并无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对相关历史资料的解读和分析来看,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体系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时间,要远远早于以往研究者普遍认为的唐宋时期,并且这种“成熟”与所谓“写意山水园林”的出现并无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吕红医 《华中建筑》2010,28(10):173-174
中国造园的历史十分久远,早期园林的雏形兼有生产和娱乐的功能,随着园林的发展,园林逐渐形成了生活与娱乐相结合的形式。而文人园林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中国造园艺术的新领域。概括而言,可以将文人园林中体现的士文化阶层的对于自然的审美观分为三种类型:比德山水,写意山水,文人园林兼顾世俗生活与自然情趣及精神诉求的多重属性,是其造园艺术的人文背景,也是领会和解读其多元而丰富的景观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中的视觉经验是园林创作的基础之一,文人在园林绘画创作中从多重角度对园林的观照,是文人山水审美的综合呈现,也是产生园林空间和意境的起点。文章基于明代吴门画派领袖文徵明的园林绘画作品中呈现的文人视角,应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针对《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中的作品进行了园林空间分析、视觉经验总结及景点路径复原,并生成了明代拙政园全景式画卷,试图追溯东方古典山水艺术的视觉思维与园林境域观望的一致性[1]。  相似文献   

6.
王劲韬 《华中建筑》2008,26(2):170-173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长期以来受传统山水画的影响,造园本身亦被视为“地上文章”,所谓叠山与绘画“虚实虽殊,理致一也”,唯载体不同而已。晚期园林在叠山、理水等许多重要环节直接取法高度成熟的山水画谱,而并非文人所标榜的“取法自然”。该文正是从明清园林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探讨了在造园职业化、普及化的过程中,造园模仿绘画的合理性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钟国庆 《园林》2000,(7):12-13
唐代是中国山水诗创作的辉煌时代,也是中国山水园林的全盛时期,王维正是当时山水田园诗派和文人园林创作的杰出代表。他把诗画情趣赋予山水景物,因画成景,以诗入园,生动地描写自然田园风光,使读者悠然神往。苏轼曾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是诗、画艺术大师,同时也是园林艺术设计大师,他所建的“辋川别业”是集我国唐代园林之盛的综合性园林。他因景作画,因景作诗,而亦因画造景。凭借诗人对自然美的细微洞察和艺术敏感力,充分利用成景的艺术和技巧,合理组织及描述地形、地貌、动植物和建筑物,创造出深远的意境。从各个方面表现出王维诗中的风景园林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刘庭风 《中国园林》2003,19(12):57-59
在西方人看来,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虽然说是有点内秀式的诗意,但却不免有点感怀式的忧伤。这种既优美又忧伤的情与景的营造,是中国园林创作人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成果等方面,有意或无意的“文人心理消极”的反映。然而,这种文人消极心理影响之下的东方园林,也的确产生了一种阴性以至病态美的形式。进而,这种美的形式又有一大批由内心深处痛之和爱之的欣赏者。  相似文献   

9.
从植物配置到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园林建设中将植物景观规划设计都称作植物配置,并常以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的植物景观为范本.为突出自然山水写意园林及文人风格的特点,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对具有比德、比兴,能够赋予植物以人格化的种类予以应用和欣赏.在平面设计中又深受画论及诗词歌赋的影响,所谓“不知中国画理,无言中国园林”.画理中的神似写意常指植物景观设计,要求有聚有散,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力求画意,常以一亭一木,一石一草构图,一方叠石代巍峨高山,一泓池水意江河湖泊,数棵树木为茂密森林,甚至室内案头的山水、树木及水旱盆景都是咫尺山林、微缩自然,画意、写意十足.因此植物配置时要运用神似、写意的画理,充分发挥植物个体的形姿、线条、色彩、季相等自然美,构成一幅幅动态而美丽的画面.再结合花文化的内涵,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景观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人的群体一致性与个体矛盾性并存,该特征的直接表现形式是文人交游活动,园林因作为交游活动的场所而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然而此类研究集中于文、史、哲、艺等学科,风景园林对其关注度较低。北宋文人群体规模大、雅集结社之风盛行,且交游唱和诗作遗存较多。因此,以北宋文人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司马光的独乐园及其举办的真率会、欧阳修春游嵩山,以及邵雍的一次长途秋游为例,对园记、交游唱和诗等遗存进行文本分析,归纳总结了园游、郊游、山水游3种不同时空尺度的文人交游活动,挖掘文人交游与山水园林调和共生、精神反哺的关系,对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观古知今以实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在中国园林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意境的出现,使园林由写实园转为写意园,对山水的再创造由形似转为神似,以及意境在园林中的几种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黄玮 《中国园林》1994,10(4):6-7,5
中国是世界造园发祥地之一。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崇尚自然、自成一体、独树一帜、影响深远。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重要和光辉的篇章。苏州古典园林历史久远、数量众多、造艺精湛,为当今世界所罕见。故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成为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园林是自然山水风景园林,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大类型。苏州园林为文人写意山水园,是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具有小巧精雅的艺术特色。苏州园林是第宅园林,园林是住宅的扩大和延伸,其设计主导思想是创造“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林”。苏州传统住宅都是较封闭、规则、对称、院落  相似文献   

13.
从明末出现的文人画论出发,引出此时期园林受山水审美的变化而产生的设计转型问题。通过对历史遗存下来的早期园林的记载,以及对园林形态改变的比对,指出明末是中国园林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园林出现了大量不同以往而又影响深远的形态变化,并揭示出这种变化背后所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改变。阐明这种变化的根源是知识分子内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映射到了园林艺术当中,并与社会环境现实相结合,共同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写意园中绘画与园林两种艺术形式的密切联系之叙述,揭示出古典文人写意园所具有的“以画入园“这一美学规律,进而说明古典文人山水园与绘画是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共生关系,中国古代的山水园强调与绘画的互渗与交融,将绘画原则转借到园林的建造上,使园林艺术与山水画艺术有机地统一起来,二者互为依存,携手并进,形成一种有机互动之结构,从而创造出独特的中国园林意境。  相似文献   

15.
正在山水审美的演变中,道教美学具有独特而突出的作用,譬如庄子"达万物之理,原天地之美",借山水而晓天地,体会逍遥自由。这种审美价值倾向构建了中国文人潜意识里特有的山水审美,并在园林营造中得到进一步显化。园林,顾名思义,倡导"把自然搬进家园",因此,园林成为中国农耕文化独有的建筑风格,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定载体。在明清大量私家园林的营建过程中,这种审美倾向形成完备的范式,在形式上得到固化。本文着重探讨道教美学对这一固化过程起到的影响,通过列举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成熟的造园  相似文献   

16.
日本庭园源自中国秦汉文化,至今中国古典园林的痕迹仍依稀可辩,是东方园林体系的一个分支。中国园林从模仿自然山水向文人山水过程中,日本园林逐渐摆脱开诗情画意和浪漫情趣,走向了枯、寂、佗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中国文人写意园的色彩为研究对象,从文人写意画色彩特征分析入手,梳理出文人写意园以水墨黑白极色为用色基调,以“粉墙画本”的形式“无色求色”,尽显无色之美、本色之趣的色彩特征.再从现象引向本质,探析文人写意园色彩的成因与儒、道、释三大传统文化精神的种种联系,“无色求色” “以园写意”的高逸心性是文人写意园色彩形成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8.
在江南文人园意境营造过程中,言与象成为园林本体的两大要素, “象”给人以高度的感性体验,人在此空间中本会自我的存在.而“言”则赋予空间更加明确的意象信息.二者是构成文人园林的双层结构,相互叠加且深深契合.“言”和“象”围绕意的创造,二者互为引导、互为补充,表现出相离与相合2种形式.以创作主题、营造手法相似的环秀山庄和小盘谷为具体实例进行比较,更为清晰地体现江南文人同的创作和审美过程中言象意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张卫 《中外建筑》1996,(2):25-27
文人园林是中国古代由文人士大夫开拓经营,设计创造,欣赏作用的一种园林类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园林反映出其“主人”-文士附层的特点,体现了文士阶层与中国古代以“儒,道,佛”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的密切关系,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创造了世界园林史上独特的园林风格,为我们今天的建筑理论和建筑创作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0.
《绛守居园池》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园池几经兴衰,由唐时的“自然山水园林”过渡到宋时的“建筑山水园林”,直至明清时的“写意山水园林”,各呈纷彩1400多年,它凝聚着历代先民建造园林的智慧和心血,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的园林史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