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井泉 《信息技术》2006,30(11):51-53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是综合利用网络第二层交换技术的有效性和第三层IP路由的灵活性等优点而产生的多层交换技术。通过在传统的IP包里加入标记,使路由转发依赖于标记,大大地提高IP包的转发速度,同时可使传统IP网络具有服务质量(QoS)能力。现主要分析MPLS体系结构,指出MPLS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一种方案来综合移动IP和MPLS协议.MPLS技术是一项利用绑定在IP包中的标记,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包转发的技术,它结合了第二层(数据链路层)交换的快速性和第三层(网络层)路由选择的可扩展性.是IP与ATM技术相结合的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文章将MPLS技术引入移动IP中.充分利用了MPLS技术的优点.使得移动IP不再需要利用隧道来传递分组.相反,整个的转发过程都是在MPLS层上处理.MPLS交换远远快于传统的IP分组转发业务.大大减少了传输和分组处理时延并且扩展了移动IP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3.
本介绍了Internet核心网中的各种多层交换技术。在此基础上,指出MPLS是对IP网中的路由和转发体系结构的革新,是目前IP网络组网模式的发展趋势。最后介绍了MPLS在流量工程、CoS、虚拟专用网等方面的应用与优势。  相似文献   

4.
MPLS和移动IP结合技术是目前网络技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将MPLS与移动IP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提高网络数据的交换传输速度,支持主机自由访问因特网,增强对QoS的支持,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能.首先对移动IP技术和MPLS的基本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给出了基于MPLS标记交换路径的移动IP网络模型,提出多MPLS网络方案以及基于MPLS网络的IP路由优化方案,并对各方案的工作原理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首先介绍了MPLS和移动IP技术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给出了MPLS架构下移动IP技术的三种网络模型(包括:基于MPLS标记交换路径的移动IP网络模型、基于MPLS的移动IP路由优化网络模型、基于MPLS的分级移动IP网络模型),分别分析了各种模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缺点。还总结了MPLS机制下移动IP的技术优势,最后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代玲 《通信世界》2004,(45):40-40
为解决QoS等IP网络存在的问题,每个ISP都渴望寻求一种能够结合快速交换技术和IP路由技术优势的网络解决方案.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应运而生。标签交换技术就是致力于把L2层交换技术的最优属性(通常由ATM或帧中继具体实现)与L3层路由技术的最优属性(由IP具体实现)紧密结合起来,其中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是目前标准最统一、最具发展前景的标签交换技术。MPLS由因特网工程任务小组(IETF)制定,始于1997年初.其目标是实现在大规模IP网内通过ATM和帧中继等多种媒介实现保证QoS的快速交换。  相似文献   

7.
宽带交换技术的演变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山枝 《电信科学》2001,17(7):23-30
本文简要分析了复用与交换技术的演变以及未来的光交换,分析了交换设备的构成及相关的网络控制与管理技术。阐述了作为IP与ATM融合的新一代网络交换技术-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及其在光网络中的应用。进而分析了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网络结构,指出了业务、控制与交换将分离的趋势。最后指出,新型交换技术-MPLS和软交换将在网络演进过程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籍兴江  张玉红  崔世耀 《通信世界》2008,(24):I0024-I0025
MPLS 简述 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是Internet核心多层交换计算的最新发展。MPLS将转发部分的标记交换和控制部分的IP路由组合在一起,加快了转发速度。而且,MRLS可以运行在任何链接层技术之上,从而简化了向基于SONET/WDM和IP/WDM结构的下一代光Internet的转化。在这里,主要描述。下标签转发表的产生过程及IP包如何通过MPLS转发。  相似文献   

9.
MPLS技术是一项具有多协议支持的技术,它综合利用了网络核心的交换技术和网络边缘的IP路由技术各自的优点,它将标记分配给多协议的数据桢以便在基于我展品信元的网络中传输。它能够提供现有传统IP路由技术所不能支持的要求保障QoS的业务,通过MPLS技术,我们可以提供各种新兴的增值业务,有效的实施流量工程和计费管理措施,扩展和完善更高等级的基础服务。  相似文献   

10.
随着Internet网络用户分裂式增长和多媒体应用的迅速普及,In-ternel路由器日益成为影响网络和业务性能最严重的瓶颈。为适应新兴应用的不同程度QoS需求和改善路由器性能,涌现出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技术和方法。IP交换(IPSwitching)的目的正是为了提高IP转发速度和提供QoS支持能力,它是目前正处于标准化阶段的MPLS协议至关重要的理论和应用基础。本文首先简要叙述了IP交换的基本概念,其次详细论述了IP交换的技术特点,最后简要描述了IP交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现代通信网中的多层交换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介绍传统交换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技术发展的趋势详细讨论了目前通信网络中常见的一些多层交换技术,包括标记交换、IP交换、ARIS和MPLS技术等等。  相似文献   

12.
多协议标记交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第3层交换的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结合了第3层灵活选路与第2层快速转发的特点,应用前景看好。本讲座将分3讲介绍MPLS,主要内容有:IP选路与IP交换、MPLS概述、标记分配与管理、标记分配协议、基于ATM的标记交换路由器(LSR)、MPLS的SIN模式以及MPLS的有关技术。  相似文献   

13.
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是多协议标签交换的简称,因其具有面向连接和开放结构而得到广泛应用,MPLS将两层交换和IP路由控制能够更好地集成,与此同时,也使得IP技术以及异步传输模式能够更好地结合,从而在不改变现有的用户网络的条件下,也能够提供更加安全、高速、业务高度多层统一的网络平台;并且,在下一代网络平台的分组转发、交换、选路等层面中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而满足企业中组网的多方位需求,成为和传统的ATM、SDH、MSTP等相提并论的企业广域网组网技术。  相似文献   

14.
夏巍  王佩 《通信工程》2004,(4):36-39
为了解决目前以Internet为主的IP主干网络所面临的问题,IETF提出了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本文从基本原理及工作过程等方面对MPLS作了详细的介绍,并着重分析了MPLS的基础技术——转发等价类(FEC)和MPLS的标记封装原理。  相似文献   

15.
在下一代无线网络中,用户可以任意地在不同的无线接入网之间切换。移动IP(MIP:Mobile IP)是当前无线IP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协议。但是移动IP协议难以为网络的服务质量(QoS:Qualicy ofService)提供保障。将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和MIPv6结合的技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之一。本文介绍了MPLS和移动IP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了基本移动MPLS和分层移动MPLS的实现方案,并基于HMIPv6 over MPLS网络结构介绍了一种为无线网络提供Qos支持的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6.
本简要介绍了复用与交换技术的演变,以及未来的光交换分析了交换设备的构成及相关的网络控制技术,阐述了作为IP与ATM融合的新一代网络交换技术;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及其在光网络中的应用。进而分析了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网络结构,指出了业务、控制与交换将分离的趋势,最后指出,新型交换技术:MPLS和软交换将在网络演进过程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路由技术是网络互连的基础,IP交换是二层交换技术加三层转发技术。本文描述了交换与路由的基本概念、IP路由协议、组播路由以及IP交换类型和快速IP交换。  相似文献   

18.
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属于第三代网络架构,是新一代的IP高速骨干网络交换标准。由于MPLS在VPN接入服务、流量工程及CoS/QoS等方面具有非常良好的性能,因此众多的广电系统运营商在进入电信服务领域时都采用了IP/MPLS技术构建自己的骨干网。  相似文献   

19.
在介绍移动IP技术和MPLS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移动IP与MPLS的融事方案。利用MPLS的标记交换代替传统的IP转发,能降低传输开,提高移动IP的可扩展性,同时为MPLS提供移动性支持。  相似文献   

20.
MPLS技术与MPLS VPN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PLS为解决基于IP交换的网络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可能,很可能成为下一代Internet骨干网的交换技术,以MPLS为基础的MPLS VPN技术与原来的VPN技术相比也有明显优势,根据MPLS技术的优势分析探讨了MPLS VPN技术的应用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