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薄互层油藏水平井二次开发方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平井在低压油藏中的开发优势,以进入蒸汽吞吐开发后期的薄互层稠油油藏杜255块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部署方案、水平井地质设计及完井工艺等手段降低实施风险.实施的8口水平井均取得较好效果,为曙一区同类油藏整体二次开发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油砂山油田属于长井段薄互层复杂断块油藏,具有油层数量多、纵向跨度大、砂泥岩薄互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针对油砂山油田目前开发中存在的含水上升快、储量动用程度低、注采系统不完善、注水效果差等问题,以油田探明地质储量为物质基础,依据细分层系可行性研究,确定了油藏分断块、分层系的细分开发方案,实施后取得了明显的开发调整效果。  相似文献   

3.
杨海宁  刘月田  冷小勇  刘加旭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5):100-102,106,161,162
与水平井采油一样,水平井注水作为一种高效的油气开采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类复杂油藏开发中。以特低丰度薄层油藏实际区块为实例,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矿场试验等方法,研究薄互层油藏水平井注采开发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注水可形成很好的线性均匀驱替,延缓注入水突破时间,提高水驱波及效率,达到增加注入量、降低注入压力、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以肇州油田M井区为例,提出水平井见水后应以注水井为重点调整对象,合理调整注入量或封堵高渗吸水层位,可实现水平井单井含水率下降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海外河常规注水油田为薄互层稠油油藏,注水开发18年,针对高含水开发后期,因原油粘度高等因素导致注入水突进、指进现象严重,直井注水开发很难提高采收率的问题。开展油藏描述工作精细刻画地质体分布,综合应用沉积微相研究、动态分析等多种方法,开展分支流河道沉积的薄互层水平井的优化部署,综合利用先期钻导眼、司伦贝谢地质导向等技术保证薄互层水平井钻遇率,采用蒸汽吞吐开发提高中深层水平井生产能力,为普通稠油注水油藏高含水后期提高采收率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针对薄互层稠油油藏吞吐开发后期低产井增多的问题,结合剩余油研究结果,开展油井低产原因分析及潜力分析,提出了产能升级措施和节约成本措施,实现了低产井挖潜增效目的,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该类油藏低产井挖潜增效摸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6.
CB油田是受构造控制,局部受岩性影响的油气富集程度较高的复杂断块砂岩油藏。油田自上而下探明5套含油层系,有6个地质特征。针对CB油田开发初期所暴露出的问题,及时改变了开发策略,改变早期制定的逐层上返的开发方式.加大了新技术应用,走细分层开发之路。在深化地质研究与细分层开发技术政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利用水平井与常规井组合开采以及有序细分层开发确保了油田采收率不断提高。从CB油田提高采收率实践中认识到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开发思路的转变,观念的转变为采收率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纯化油田薄互层低渗油藏处于中高含水开发阶段,由于层多、层薄、非均质性强,"注不进、采不出"的矛盾突出。径向水射流作为一项低成本技术在纯化油田薄互层低渗透油藏开发调整过程中得到较多应用。基于油水井所在区域的物性、动态、径向水射流等数据,研究了径向水射流在薄互层低渗油藏的适应性及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建立了薄互层低渗油藏径向水射流适应性标准。实践表明:径向水射流和井网井距、层系相适配,改善了水驱开发效果,单井注入能力大幅度改善,但增油效果差异较大;径向水射流油水井存在明显的增产、增注有效期及均衡驱替有效期。  相似文献   

8.
CB油田细分层开发提高采收率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B油田是受构造控制,局部受岩性影响的油气富集程度较高的复杂断块砂岩油藏。油田自上而下探明5套含油层系,有6个地质特征。针对CB油田开发初期所暴露出的问题,及时改变了开发策略,改变早期制定的逐层上返的开发方式.加大了新技术应用,走细分层开发之路。在深化地质研究与细分层开发技术政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利用水平井与常规井组合开采以及有序细分层开发确保了油田采收率不断提高。从CB油田提高采收率实践中认识到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开发思路的转变,观念的转变为采收率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鄯善油田进入中含水期开发后,开发方案实施阶段确定的开发技术政策界限已不能适应或不完全适应油田开发的需要。现应用采油工艺原理、矿场统计法对油田主力区块的注采压力系统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并结合油田开发现状,对油田产量递减及含水上升控制界限进行了研究,为鄯善油田今后的开发调整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港油田低渗薄互层油藏整体压裂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港油田油藏评价和产能建设重点区块——官984断块,开展了低渗、薄互层整体压裂改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根据该断块油层薄、泥质夹层等特点,在压裂工艺上重点研究应用了支撑剂粒径组合、控制裂缝纵向延伸、压裂油层保护、压裂液快速破胶和裂缝强制闭合五大压裂配套技术。经现场实施,在压裂投产的8口油井中,平均单井产量达到了13.3t/d,整体压裂改造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针对C6断块构造复杂、纵向上储量动用不均、注水开发效果差等特征,在进一步认清油藏形态、准确分析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上,打破传统层系划分方法,将物性差、动用程度低的非主力油层单独组合为一套层系进行开发,取得良好效果,可为同类型油藏开发中后期调整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2.
A油田是渤海典型薄互层油藏之一,具有纵向上层数多、单层厚度薄且物性差异大的特点,采用大段合采方式开发过程中,部分油井表现出产量递减快、见水早等问题.为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开展了双管水驱实验及三维非均质水驱实验研究,明确了薄互层油藏层间干扰特征、不同渗透率级差下层间干扰程度,即渗透率级差越大,干扰程度越严重,当渗透率级差...  相似文献   

13.
深部隐蔽油气藏逐步成为现阶段油气勘探的重难点,其具有埋深大、地震信号弱、构造复杂等特征。埋藏深度的增大使得地震反射信息量减少,识别储集层尤其是薄储集层的难度加大。文中采用地震相控非线性随机反演方法,融入测井和层序界面等地质类信息,对桑塔木油田三叠系近5 000 m埋深的薄储集层进行了钻前预测,成功刻画了深层薄储集层的纵横向连通性及平面展布特征。通过未参与反演井预测效果分析,少井反演与多井反演效果对比,预测吻合率统计分析和新钻井与预测结果对比等方面来评价本次地震资料储集层预测的可信度。预测结果与实钻情况吻合程度较好,说明该方法在深层薄储集层预测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系统研究了油藏地质参数与排采工艺参数对薄层底水油藏排水采油技术的影响,定量分析了各因素的作用机理及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排水采油技术对于垂直水平渗透率比较小、底水能量较弱的薄层底水油藏适用性较强;隔夹层从距离油水界面-7.5~7.5 m变化时,排水采油累计产油量呈现缓慢增加—迅速减少—逐渐增加的变化规律,而累计增油量则呈现缓慢增加—迅速减少—迅速增加—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当隔夹层中部位于排水井射孔位置时,隔夹层半径的增加有利于排水采油井控水产油,但位于排水井射孔位置以上时,累计产油量先减少后增加,排水采油增油量不断降低;采油井射孔位置越接近油水界面,排水采油增油量越大,产油量越小;最佳射孔打开程度为50%左右;排水层位距离油水界面不宜太远;排水速度与产液速度并非越大越好。研究结果可为现场合理实施排水采油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瓦庄油田瓦6断块目前呈现产量递减,含水上升态势,开发过程中也暴露出非均质性严重、油水关系复杂、注水效果差、井网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该油藏的地质特点进行精细油藏描述,在精细小层对比划分的基础上,对储层微构造、沉积微相、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等进行了精细研究,利用沉积微相等研究成果约束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建立起精细储层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油藏进行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下步开发调整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为满足江苏油田薄互层油藏多层压裂需要,研究并试用一种安全可靠的新型机械分压4层工艺管柱。该管柱采用1级Y221压缩式封隔器+3级K344扩张式封隔器组合,具有座封、解封操作方便、砂卡风险低、整个管柱需要的解封力小等特点。通过在H井现场成功应用,表明该工艺管柱能够满足4段以内压裂要求。  相似文献   

17.
陈堡油田C3断块K_2t_1~3厚油层内部有许多薄的泥质粉砂岩和砾岩隔层,根据对隔夹层的划分对比及分布特征研究认为隔夹层将渗透层细分成多个流动单元使渗透层在纵向上连通性变差,造成了地下油水分布的不均匀性,无形之中增大了开采难度,油田开发过程中应按夹层分布状况,考虑分层段开采,通过研究夹层分布范围认为在C3块K2t1特定油藏条件下,夹层延伸范围最佳为150~250m,夹层延伸范围太小不能有效控制边底水,当夹层的渗透率小于“正常”储层的1/100,即Kh/KV>100时,夹层的作用接近于非渗透夹层,研究还表明该底水油藏不宜采用压裂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油藏地质参数和注采参数对潜山稀油油藏采收率的影响,以渤海A油田为例,应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概念模型,进行了油藏地质参数对最终采收率的敏感性分析,包括裂缝渗透率、裂缝孔隙度、裂缝倾角、裂缝密度等;同时对注采参数进行了优选,包括井网、注水位置、采液强度。研究结果表明,裂缝越发育油藏采出程度越高,对于裂缝型油藏最优的井网形式为平行交错井网,注水位置应该选在靠近油藏底部,最优水平井长度为800~1 000 m,最优采油速度3%左右。  相似文献   

19.
深层巨厚砾岩稠油油藏划分开发层系的隔夹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哲  张晖 《特种油气藏》1999,6(1):23-26
方法根据砂体岩性变化及电性特征,利用测井资料、压裂分析结果,计算出不同岩性隔夹层的杨氏模量、泊松比、破裂压力等,从而选择隔夹层。目的为深层巨厚砾岩稠油油藏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提高油层纵向动用程度和采收率提供依据。结果该方法应用于冷43块开发方案,有效地选择了非泥质隔夹层,将E2s23油层划分为两套层系开发,利用天然能量开采,单井初期日产油10~15t;转注水后,非泥质隔夹层起到划分开发层系的隔层作用。结论对于巨厚砾岩稠油油藏,在泥岩隔层不发育情况下,将非泥岩隔夹层有效组合隔离段,可以实现划分层系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