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解决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深度和湿陷性评价等难题,在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6.5 m的场地进行以下浸水试验:不同深度的挤密桩处理地基深层浸水载荷试验,不同深度的孔内深层强夯处理地基载荷浸水试验,不打注水孔、埋设TDR水分计的原位浸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6~12 m、深层浸水时,发生显著地基下沉;15~20 m时,地基沉降较小;处理深度大于20 m时,地基沉降基本可忽略。(2) 浸水试坑22.5~25.0 m以上土体含水率增加较快,甚至达到饱和,以下土体含水率增加缓慢,基本没有发生湿陷。建议22.5~25.0 m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和湿陷性评价的临界深度。(3)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在采取有效的综合处理措施之后,甲类建筑可以不全部消除湿陷量,乙、丙类建筑可以根据控制建议适当放宽对剩余湿陷量的要求。(4) 不同地区、不同微结构类型土的湿陷性应当采用不同的湿陷系数 来判定,即“湿陷系数 = 0.015”在自基础底面至基底下15 m的范围内可继续使用;15 m以下适当放宽,按不同深度对 进行修正,可使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性评价趋于合理,有效节约大量地基处理费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地基处理后的剩余湿陷量对建筑物的损坏情况。调查资料表明,在土性基本相同的场地, 剩余湿陷量的大小与地基处理厚度有关。地基处理厚度大,剩余湿陷量小,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产生湿陷的可能性也小;反之,则大。  相似文献   

3.
以陕北地区某天然气集输工程的集气站和跨越为实例,结合地区经验,对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地基受水浸湿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并提出黄土梁峁、崾岘等易排水场地的地表降水入渗深度经验值,为类似场地的地基处理方案设计提供经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李娟  程鹏 《山西建筑》2010,36(18):101-102
结合多年的设计经验,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发生原因,针对建、构筑物的类别、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湿陷性的等级等,提出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以确保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湿陷性黄土在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引起湿陷变形的特点,论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原则,并结合建筑物的不同类别,提出了消除地基全部湿陷量和部分湿陷量的处理厚度以及局部处理和整片处理的宽度及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分析论述了湿陷性黄土场地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以及其优缺点、适用性。进一步就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深度选择的基本思路进行论述,从而结合工程实践的调研结果总结了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的基本原则,得出了不同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的基本思路归类。  相似文献   

7.
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11号泵站地基的预浸水处理,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大于35m的场地上做了面积为110×70m2的浸水试验,试验历时251d,揭示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具有与中小厚度(小于15m)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不同的3个显著特征:①湿陷量随浸水历时的发展过程包含5个阶段,即初期平缓段、浸水陡降段、中期平缓段、停水后的陡降段和后期平缓段;②湿陷速率在浸水期间呈显“小→大→小→稳定”的变化规律,在停水后则呈显“大→小→稳定”的变化规律;③湿陷量、试坑周边裂缝的宽度和裂缝两侧地面的高差远远大于既往同类研究记录。通过分析,建议把连续5d的平均湿陷量不大于2mm作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浸水试验的停止注水标准;采用建议的停水标准,缩短了该建设项目的工期、节省了费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供今后类似的地基处理工程及修订黄土规范参考。  相似文献   

8.
根据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分布及工程特征,分析了该类型场地在地质勘察中应注意的问题,基于目前常用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提出了综合整治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厚度 与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方法、处理深度以及合理控制剩余湿陷量等是黄土地区工程设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从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特点出发,进行3个方面的相关工作。首先论述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原则;然后,结合建构筑物的类别不同,提出不同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宜采取的相应地基处理厚度和剩余湿陷量控制标准;最后,详细探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整片处理、局部处理及多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等问题,并给出几种地基处理方法处理效果良好的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规律,对自重湿陷土层36.5m的场地,进行直径40m的浸水试验。通过试验发现:浸水试验昼夜耗水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上呈现先大、后缓、再稳定的趋势;场地中的地表沉降观测点的总湿陷量及沉降速率变化规律与深层沉降观测点的总湿陷量及沉降速率规律几近相同;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变形规律呈现浸水期四个变化阶段和停水期两个变化阶段。  相似文献   

11.
王成伟  齐晓红 《山西建筑》2005,31(14):66-67
以郑州中孚电厂的施工实践为例,对其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作了分析,并对场地黄土湿陷的类型及等级作了评价,为工程设计和地基处理提供了最佳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关中地区黄土的湿陷变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鸿缙  涂光祉 《工业建筑》1996,26(7):41-45,51
根据在关中湿陷性黄土地区5个场地上所进行的10个试坑浸水试验和19个浸水载荷试验结果,详细讨论了黄土地基自重湿陷变形和外荷湿陷变形的规律以及有关场地湿陷类型的判别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关中地区五个湿陷性黄土场地上所进行的10个试坑浸水试验和21个浸水载荷试验,本文详细讨论了黄土地基自重湿陷变形和外荷湿陷变形的规律以及有关场地湿陷类型的判别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婉丽 《山西建筑》2011,37(15):72-74
针对湿陷性黄土的危害性进行了分析,简要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分类、湿陷机理及区域分布等内容,着重阐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包括强夯法,灰土挤密桩法,深层搅拌桩法等,以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5.
CFG桩复合地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CFG桩复合地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 ,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的作用机理———挤密作用、桩体作用。根据地基检测结果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效果 ,提出了CFG桩复合地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设计方法及施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浅谈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主要论述了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及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经验方法,通过工程实例,阐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防水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水措施,以及时排除导致地面下沉的安全隐患,从而保证建筑物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17.
郭盛 《山西建筑》2014,(6):73-74
结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殊性,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式,包括垫层法、夯实法、挤密桩法、注浆法等,并通过工程实例将几种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区大型冷却塔地基处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电厂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给予介绍,提出对大型冷却塔,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复合地基或换填地基比桩基更有利,当湿陷土层厚度大于10m时,孔内深层强夯(DDC)技术较优,当湿陷土层厚度小于10m时,采用强夯消除湿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耿炤宇  侯东 《山西建筑》2003,29(8):48-49
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从湿陷性黄土的分布、湿陷性黄土的鉴定、湿陷性黄土路基地基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湿陷性黄土地基可根据湿陷等级、结构物的要求来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