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低渗透油气资源包括低渗透油气藏和致密砂岩气藏,低渗透油气勘探对于现阶段油气资源勘探增储上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油气化探的勘探原理与利用现今动态看待油气资源的勘探思想和理念相一致,它在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应用方面具有优势.英南2井致密砂岩气藏上方化探异常空间展布规律可对气藏起到指示作用,化探指标高含量“异常”成因很好地证实了该气藏的保存条件差,聚集天然气散失严重的地质推测.鄂尔多斯盆地某油田低渗透油气藏区SC1、SC2+、DC1等化探指标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可较为有效地响应油藏空间分布,辩证地认识研究区化探指标应用效果与正确认识化探异常区与已提交储量勘探区两者间的辩证关系同等重要.2个地区化探应用结果表明化探技术可在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东海海礁凸起地球化学特征及含油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化探是重要的油气勘查手段之一.海礁凸起是东海油气勘探程度较低并尚未钻探的重要地区.本文通过对海礁凸起进行多方法的海洋油气地球化学综合勘查与研究,对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酸解烃、物上气、沉积物荧光、△C、甲烷碳同位素、三维荧光及轻烃指纹的技术分析,分析地球化学场的分布与结构,并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剖析研究区的地球化学场场源、地球化学特征及异常的展布规律、地球化学指标组合特征及化探异常模式,并对海礁凸起的油气远景、油气性质及油气富集规律进行综合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地表化探异常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存在两类地表化探异常带:一类为油气沿嫩末运动形成或复活的断裂运移至地表所致,具有物上气仍然活跃的特点;另一类为油气通过微渗漏所形成,具有ΔC、酸解烃及物上气高异常的特点.桑树台断裂和双龙构造上方的地表化探异常带为第一类成因;后五家户及四五家子气田上方的化探异常带为第二类成因.  相似文献   

4.
油气化探在天然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气化探技术以检测烃类气体为主的直接方法,具有快速、有效、成本低的优势,在天然气勘探中可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研究典型气藏上方化探特征与异常规律,提出了适合天然气勘探的化探指标和方法,并以四川新场气田为例,对天然气藏化探异常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证实了油气化探技术在天然气勘探中的应用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井中化探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油气监测和早期评价的地球化学录并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东海某探井的井中化探成果表明.各指标在纵向的梯度变化呈上低下高并与地层含油气特征有关,化探异常井段与油气储层密切相关:钻井剖面的生、储、盖层在化探指标上有着不同的显示和待征.现场预测的油气层,经测试有5层获高产油气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地球化学特征与受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地球化学背景特征的系统研究,并与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比较,认为该盆地整体上具中高背景、较均匀地化场特征。综合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地球化学背景和异常的形成是各种地质作用和近地表沉积物性质、地形地貌景观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油气源是地表化探指标浓度变化和异常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地表油气化探异常形成的主控因素,但不同的来源具有不同的组分特征和异常组合特征;构造运动是烃类离开油气源区,向储集层运移和纵向运移的主要动力,不同的圈闭类型对地表化探异常的组合形式或异常模式起着控制作用;而近地表沉积物性质和地形地貌景观条件是影响油气化探异常分布规律和油气化探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地表油气化探技术根据油气微渗漏在地表的异常显示特征预测深部油气藏,已经有70余年历史。大多数人都认可油气藏能发生油气微渗漏这一自然现象,但对深部油气藏与地表化探异常之间的复杂关系尚存疑虑。十屋断陷已知油气藏油气微渗漏检测结果显示,该区各项化探指标均为低背景非均匀地球化学场特征,异常点浓度较高;与油气藏有关的异常呈环状或复杂环状形态,受断层和盖层条件影响而产生的异常为条带状或块状形态。油藏和油气藏微渗漏异常特征不同,气田上方异常强度低,为简单环状;而油气田上为复杂环状(环内也有部分指标异常)。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近地表油气化探干扰因素及抑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化探技术在评价沉积盆地的含油气远景,指示有利的勘探靶区,验证含油气构造等方面均发挥一定的作用,并在生产实践中取得较明显的地质效果。作者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近地表油气化探实际,分析了影响化探指标浓度的多个因素,认为:造成盆地地球化学背景和局部指标浓度偏低或偏高,给地球化学背景的分析和局部化探异常的确定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必须对干扰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最大限度地抑制和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提高鉴别真假异常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化探油气信息可信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三维荧光光谱指纹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我国某海域油气田的原油及其上方的海底沉积物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进行分析后认为,三维荧光光谱指纹技术在海洋油气化探领域,用于油/油、油/海底沉积物对比的油气地球化学研究、识别圈闭油气性质、圈闭评价等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油气化探技术在评价沉积盆地的含油气远景 ,指示有利的勘探靶区 ,验证含油气构造等方面均发挥一定的作用 ,并在生产实践中取得较明显的地质效果。作者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近地表油气化探实际 ,分析了影响化探指标浓度的多个因素 ,认为 :造成盆地地球化学背景和局部指标浓度偏低或偏高 ,给地球化学背景的分析和局部化探异常的确定带来了很大困难 ,因此必须对干扰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最大限度地抑制和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 ,提高鉴别真假异常的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化探油气信息可信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柯克亚油气田混合来源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柯克亚油气田是我国开发比较早的一个油气田,但由于受混源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对气源的认识众说纷纭。通过对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并参照国内外关于甲烷、乙烷、丙烷碳同位素关系方面的资料,提出了如下看法:柯克亚天然气碳同位素相对较重,与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海相天然气的碳同位素组成区别较大;根据天然气40Ar/36Ar组成,柯克亚油气田的气源不是单一来源;柯克亚油气田绝大多数天然气的甲烷和乙烷碳同位素值关系符合Faber推断的 型有机质方程直线关系,说明有机质属于较好的有机质类型,或者是由原油裂解形成的天然气;除了K2井和K18井天然气成熟度较低以外,绝大多数天然气的成熟度大约在1.8%~2.2%之间,属于高过成熟气,但也混有一些成熟度在0.9%~1.2%的源岩形成的天然气;推测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石炭系―二叠系源岩,而混有成熟度低的源岩形成的天然气则有可能来自侏罗系源岩。  相似文献   

12.
牛东油气田是渤海湾盆地目前发现的埋藏深度最大、井底温度最高(201℃)的凝析气田。采用常规的天然气地球化学参数对天然气成因的判断存在矛盾。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对牛东1井和牛东101井凝析油中的轻烃和金刚烷进行了分析和绝对定量。轻烃的成熟度参数表明牛东原油的成熟度(RO)为2.0%,原油成熟度明显高于源岩成熟度。说明原油已遭受强烈的分解;能表示原油裂解程度的3,4-二甲基双金刚烷在牛东1井和牛东101井原油中的绝对含量分别为111.743mg/kg和73.03mg/kg,金刚烷含量及原油裂解程度关系表明牛东油气田的原油裂解程度已达到60%~70%;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沙河街组除了Ⅰ型、Ⅱ型有机质外,还发育不少Ⅲ型有机质。原油裂解气与Ⅲ型有机质热解气的混合造成了牛东凝析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性质的复杂和乙烷碳同位素组成偏重;牛东天然气中的二氧化碳为酸化压裂过程中酸液与白云岩储层反应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田――北方-南帕斯气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北方-南帕斯气田由主要位于波斯湾海域卡塔尔境内的北方气田和伊朗境内的南帕斯气田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田。介绍了该气田的地质概况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北方-南帕斯气田处于卡塔尔穹窿的北部,为背斜圈闭类型,气层为二叠纪-早三叠世Khuff组碳酸盐蒸发岩地层,源岩为下志留统页岩,盖层为三叠纪Dashtak组。通过天然气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认为该气田的烷烃气主要是油型气,是同型不同源或同源不同期的油型气混合;气源岩主要是Ⅱ型干酪根,Ro在1.0%~1.5%之间;CO2是有机成因的。  相似文献   

14.
在广泛收集和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依据曾母盆地中部地区10个天然气样品的地球化学组成及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系统分析了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同时对与天然气相伴生的凝析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其油源。研究表明,曾母盆地中部地区天然气中烃类气体以甲烷为主,干燥系数(C1/C 1-5)值介于0.68~0.97之间,既有干气也有湿气,天然气碳同位素具有正序列排列特征,其中δ13C1值介于-45.6‰~-31.5‰之间,δ13C2值介于-32.7‰~-24‰之间,δ13C3值介于-30.1‰~-23.4‰之间,为干酪根初次裂解的有机成因气,既有油型气,又有煤型气;而非烃类气体以CO2和N2为主,含量介于11.44%~80.18%之间,且CO2碳同位素值较高,介于-10.8‰~-2.4‰之间,为无机成因;与天然气伴生的凝析油具有较高的姥植比,高含量的奥利烷和双杜松烷,与盆地内发育的煤系泥质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表明凝析油油源为煤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15.
浅层混源天然气判识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由于生物化学作用、热降解作用和构造活动等的共同影响,不同成因天然气易在含油气盆地浅层聚集在同一气藏内形成浅层混源天然气藏。论述了浅层原生天然气(生物成因气和低温热成因气)及浅层次生天然气(次生运移天然气和微生物改造天然气)的组分组成及碳同位素组成的分布特征,讨论了影响浅层混源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浅层混源天然气判识的地球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和田河气田天然气东西部差异及原因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天然气是成熟度较高的干气,二氧化碳和氮气含量高,天然气来自寒武系海相高-过成熟烃源岩,属油型气,气田呈近东西向展布,西部井区的埋深小于东部井区,西部井区天然气二氧化碳含量和干燥系数明显高于东部,西部井区甲烷碳同位素重于东部,导致东西部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有明显差别的原因是,天然气自东向西动移造成了组分的东西部差异;西部井区的压力释放使水中溶解的CO2大量释放,导致CO2含量增加;扩散作用导致了甲烷碳同位素的西重东轻。  相似文献   

17.
东海西湖凹陷油气“蒸发分馏”成藏机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根据东海西湖凹陷30个原油样品的各种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及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确定了西湖凹陷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成熟度、油源及成藏机制。认为西湖凹陷原油主要源自各地区煤系烃源岩;具有原油近源成藏、短距离运移的特点和先油后气,两期成藏的特征;各气藏均为“蒸发分馏”作用形成的次生凝析气藏。首次提出蒸发分馏效应是该区油气成藏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图7表2参18  相似文献   

18.
傅宁  王柯  贾庆军 《石油学报》2019,40(Z2):38-45
基于大量地球化学、地质资料以及"源热共控"的思想,深入研究了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油气的形成。结果表明,福山凹陷的"源"为古新世流沙港组烃源岩,该烃源岩有机碳丰度分布范围宽,有机碳含量TOC为0.4 % ~6.0 %,但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殖—腐泥型(Ⅱ2型)烃源岩,属于"源够"型凹陷;"热场"研究表明,福山凹陷经历过多期构造热事件,火成岩侵入导致烃源岩有明显热异常,促使东部地区烃源岩快速成熟生气,故凹陷热场类型定为"热足"型。"源够热足"型耦合作用促成了福山凹陷油气的形成,该成果进一步丰富了"源热共控"理论,揭示富油气凹陷烃源岩成熟及油气富集机理,进而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9.
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松辽盆地在多处发现的高含量CO2气藏属于无机成因天然气,徐家围子地区发现的具重碳同位素和负碳同位素系列的烃类气体说明盆地不内不仅存在无机成因的CO2气藏,而且也极有可能形成无机成因的烃类气藏。盆地深部地质研究表明,地幔上隆、地壳减薄、地壳中发育的“网状”结构以及部分深大断裂的发育,使松辽盆地具备了形成无机成因气的条件,也说明盆地内现在发现的无机成因天然气可能来源于地球深部。 地球内部不同圈层内发育的流体是无机成因天然气 形成的基础。松辽盆地古中央隆起带两侧、西部凹陷区是无机成因天然气发育的有利地区;沿嫩江大断裂带和幔源岩浆底劈带是寻找无机烃类气体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