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该研究以人参籽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流体技术萃取人参籽油。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萃取人参籽油工艺参数条件,并测定人参籽油脂肪酸组成。试验结果表明,在萃取压力45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2.5 h、夹带剂用量10%优化工艺条件下,人参籽油得率为48.90%。经检测,人参籽油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占99%以上,其中油酸含量极高,可达94.70%。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冷榨、热榨、溶剂浸出和超声辅助浸出考察了4种不同工艺对番茄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有益脂质伴随物含量及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处理番茄籽油的脂肪酸、生育酚、植物甾醇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热榨处理的番茄籽油中总酚含量最高(88.43?mg/kg),而超声辅助浸出油中生育酚...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制备方法对烟籽油品质的影响,采用冷榨和热榨两种方法制取烟籽油,对两种方法的出油率,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和主要脂质伴随物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热榨法制备烟籽油的出油率更高,油的颜色较深,酸值和过氧化值明显高于冷榨油,不皂化物和碘值稍高于冷榨油。冷、热榨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没有差别,但冷榨油的植物甾醇、角鲨烯和维生素含量明显高于热榨油。研究结果为下一步针对烟籽油的性质和成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索氏提取法从两种新疆胡萝卜籽中提取油脂,并通过GC-MS对两种胡萝卜籽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其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胡萝卜籽油中脂肪酸组成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且油酸含量超过75%.  相似文献   

5.
苏麻籽油及其粕的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索氏抽提法提取苏麻籽油,对苏麻籽油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用GC—MS分析其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同时对苏麻籽粕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苏麻籽富含油脂和蛋白质;苏麻籽油中分离鉴定出了6种脂肪酸,其中主要为α-亚麻酸(53.63%)、亚油酸(12.39%)和油酸(12.09%);苏麻籽粕中富含蛋白质和矿物元素Mn、Fe、Zn、Cu、Mg,重金属Pb未检出.  相似文献   

6.
苦楝籽油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贺亮  殷宁  陈华君 《中国油脂》2004,29(11):63-64
对苦楝籽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将样品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GC-MS方法分析鉴定出各种脂肪酸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苦楝籽油的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7.17%、硬脂酸4.16%、油酸25.72%、亚油酸62.47%、花生酸0.24%、花生一烯酸0.23%.  相似文献   

7.
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对茶叶籽及油茶籽的外观、含仁率、含油率等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对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籽及油茶籽外观相差较大,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在折光指数、酸值、碘值和皂化值等理化性质上较接近。脂肪酸组成上,油酸、亚油酸、棕榈酸为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中含量最多的三种脂肪酸,油酸含量分别为52.13%和73.67%,亚油酸24.32%和11.09%,棕榈酸17.36%和10.63%。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4.12%和75.78%,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4.55%和11.39%。茶叶籽含油率为19.88%,茶叶籽油潜在年产量可达15余万t。其必需脂肪酸含量是油茶籽油的2.15倍;不皂化物含量为0.77%,比油茶籽油高出22%;茶叶籽油脂肪酸比例均衡,适于人体的吸收,具有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红麻籽油的理化性质及碱炼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6个新品种红麻籽为原料,测定其含油量并分析了红麻籽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分,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其碱炼工艺。结果表明,红麻籽含油量(干基)在20.8%~23.4%之间。红麻籽油的脂肪酸组分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油酸含量在22.16%~28.72%之间,亚油酸含量在47.20%~54.23%之间,还含有少量的亚麻酸,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0%,红麻籽油的各项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均符合《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红麻籽油碱炼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水化加水量为油质量的3%,碱液质量分数8%,超碱量为油质量的0.3%,碱炼温度60℃。在优化条件下,红麻籽油收率达91%。  相似文献   

9.
草莓籽油脂肪酸组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草莓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并对其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草莓籽油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94.52%),其中油酸13.29%,亚油酸39.92%,亚麻酸39.50%。亚油酸与亚麻酸的含量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不同温度对亚麻籽进行炒籽并压榨制油,对压榨亚麻籽油的感官品质、理化指标及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炒籽温度对压榨亚麻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炒籽温度的升高,压榨亚麻籽油的气味从坚果芳香过渡到严重焦糊味,色泽加深,在195℃炒籽45 min时形成热榨亚麻籽油特有的浓香型风味;营养成分如VE、总酚以及甾醇含量随炒籽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少,在255℃炒籽45 min时,3种营养成分的损失率分别为75. 7%、76. 5%和88. 9%;酸价、过氧化值、茴香胺值、K232值、K270值随炒籽温度升高而增加,且炒籽温度对压榨亚麻籽油中主要脂肪酸含量有显著影响;适当炒籽对压榨亚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是有利的;高温炒籽压榨亚麻籽油中的营养成分含量与其理化指标密切相关,进而共同影响压榨亚麻籽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适宜的油茶籽油提取方法,采用古法压榨、螺旋压榨、液压压榨3种方式制取油茶籽油,对比分析不同压榨方式对油茶籽油感观品质、特征指标、理化指标、营养功能成分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压榨方式能显著影响油茶籽油的感官品质、特征指标、理化指标以及营养功能成分,对脂肪酸组成影响较小。灰色关联度法及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3种压榨方式以古法压榨所得油茶籽油的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最好,营养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2.
猫屎瓜籽油脂肪酸组成及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冷榨法提取猫屎瓜籽油,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油中脂肪酸组成,根据相关的国家标准对油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冷榨所得到的猫屎瓜籽油为淡黄色,清亮透明,有淡淡的清香味.猫屎瓜籽油主要脂肪酸成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棕榈油酸,含量为49.9%,占油中脂肪酸成分的一半.其余成分为:肉豆蔻酸0.2%,棕榈酸9.7%,硬脂酸1.7%,油酸27.5%,亚油酸10.1%,亚麻酸0.8%.此外,该油的酸值(KOH)、碘值(I)、过氧化值分别为3.1 mg/g、97 g/100 g和3.9 mmol/kg.  相似文献   

13.
常志娟  李红  卜琳斐 《中国油脂》2019,44(10):121-123
对以河南济源产文冠果为原料生产的冷榨油和热榨油的理化指标、微量元素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文冠果种子为棕色扁球状,容重0. 936 kg/L,百粒重为119. 7 g;文冠果种仁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分别为8. 61%、17. 4%、43. 7%,总糖未检出;热榨文冠果油的过氧化值、皂化值和灰分比冷榨文冠果油的高,而酸价比冷榨文冠果油的低;冷榨文冠果油的铜、锌、锰和铬含量比热榨文冠果油的高,而铁含量比热榨文冠果油的低;热榨和冷榨文冠果油的脂肪酸组成差别不大,主要由10种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90%,其中亚油酸、油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以鲜榨山茶油和特级初榨橄榄油为研究对象,对其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和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表明:鲜榨山茶油在理化指标上与特级初榨橄榄油相当,脂肪酸组成与特级初榨橄榄油相似,但油酸含量高于特级初榨橄榄油,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低于特级初榨橄榄油;在维生素E、角鲨烯、植物甾醇等天然生物活性物质方面媲美特级初榨橄榄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加工工艺对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理化性质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直接冷榨法、炒制+冷榨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制取牡丹籽油, 以出油率、优质品质、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能力为指标比较了不同工艺制备的牡丹籽油的品质。结果 直接冷榨的出油率(5.6%)远低于炒制+冷榨(8.3%)和超临界CO2萃取(8.2%), 直接冷榨制备的油脂品质和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与超临界CO2萃取无显著性差异(P>0.05), 炒制+冷榨则会造成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较大差别(P<0.05)。结论 冷榨可以较好地保留牡丹籽油的活性成分和品质。  相似文献   

16.
油茶籽油提取方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油茶籽油提取中常用的热榨法、冷榨法、传统溶剂浸出法、亚临界萃取法、超临界萃取法、水代法、水酶法的提取原理、优缺点等,对不同提取方法的油茶籽油提取率及其脂肪酸组成、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及功能性成分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油茶籽油提取工艺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麻疯树籽油制备生物柴油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压榨法提取了麻疯树籽油,用GC/MS法分析了不同产地麻疯树籽油中的脂肪酸成分及含量。检测了麻疯树籽油甲酯的理化性质,并将其与石化柴油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检测了16项质量指标。结果显示,麻疯树籽出油率为39.8%,其脂肪酸主要成分是月桂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其中含油酸46.833%,亚油酸为28.500%,棕榈酸为19.767%,合计为95.1%。麻疯树籽油甲酯密度为0.885g/cm3,十六烷值为44.81,与柴油混配后,大部分指标均在标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程明焱 《中国油脂》2022,47(2):114-117
基于质量标准对油茶籽油和橄榄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与橄榄油的特征指标和质量指标相似,油茶籽油具有碘值低、抗氧化能力强、稳定性好、烟点高等特性;油茶籽油与橄榄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油酸均是最主要的脂肪酸,油茶籽油中油酸含量甚至比橄榄油的高;油茶籽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约10%,比橄榄油的低;油茶籽油中含有多酚、黄酮等活性营养成分,营养价值高。另外,指出了现行油茶质量标准体系亟待完善的问题,为油茶籽油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常明 《中国油脂》2020,45(11):133-137
利用喷雾干燥技术,采用前期优化的工艺条件制备了沙棘籽油微胶囊。对沙棘籽油微胶囊的基础指标、粒径分布、微观形态、脂质伴随物含量以及加速储藏条件下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进行研究,综合评价沙棘籽油微胶囊的品质。另外,将沙棘籽油微胶囊应用到咀嚼片产品中,并对咀嚼片产品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沙棘籽油微胶囊水分含量为3.43%,溶解度为92.22%,休止角为36.34°,表面油含量为1.32%,包埋率为97.32%。沙棘籽油微胶囊粒径分布均匀,结构完整,无破裂或孔洞现象。沙棘籽油微胶囊化后脂质伴随物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加速储藏30 d沙棘籽油微胶囊脂肪酸组成变化较小。制得的沙棘籽油微胶囊咀嚼片的色泽、组织状态、质地等良好,口感适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