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中国制瓷史从青瓷开始,最早的瓷器便是越窑青瓷。从东汉创烧出成熟的青瓷器以来至今已有近二千年的制瓷历史。以浙江地区为中心的越窑系青瓷的烧造历史几乎贯穿了中国制瓷史的始终。因此,越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瓷器鼻祖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一、绪言浙江省是我国古代瓷器的主要产区之一,早在东汉时已生产出合乎标准的青瓷和黑瓷。从三国到西晋时,越窑的瓷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产品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在东晋时,以青瓷和黑瓷兼烧而闻名于世的德清窑兴起,不过其烧造时间并不长,前后不过一百余年,但不论从器形或外表或内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世传清代康、雍、乾三朝的瓷器制工精美,风格清醒夺目,被陶瓷收藏界美誉为"清三代"瓷器。其中雍正朝制瓷最为精美,瓷器造型、装饰、绘画、书法以及工艺方面,散发出浓郁的芬芳。近年来,在国内外瓷器拍卖会上,雍正瓷器亦时时拍出高价,而名扬四海。雍正作为一位杰出的皇帝瓷器鉴赏家,亦名垂青史。近300年来,雍正皇帝酷爱瓷器一事,有很多轶闻被记载下来。  相似文献   

4.
瓯江瓷乡行     
浙江是我国瓷器的重要发源地和主要产区之一。自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瓷业迅速发展,逐步形成有着各自特点的越窑,瓯窑、婺州窑和德清窑等。隋唐五代,越窑青瓷盛极一时,瓯窑取得显著成就。至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窑系名闻遐迩。  相似文献   

5.
云纹是青花瓷器上的传统装饰纹样之一,"清三代"瓷器上的云纹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反映着当时的时代生活背景。本文以"清三代"时期青花瓷器上"一"字形态云纹为研究对象,通过图片分析对比,讨论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青花瓷器"一"字形态云纹的基本造型特征以及构图分布,总结了"一"字形态云纹在青花瓷器上运用的"形式美"规律。  相似文献   

6.
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外销,元代已经开始,而大量销往国外,则是明、清时期。瓷器贸易"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是景德镇瓷器占有国内外市场的真实写照。然而在明末清初景德镇外销逐渐衰败的时候,福建德化地区却大量出现了外销青花瓷,在时间上与景德镇形成了互补,为中国瓷器外销的连续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将从青花瓷外销简史、材质特征、烧造工艺特征等角度出发综合对景德镇与德化两地的外销青花瓷进行对比分析,以进一步探索其相互影响及其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有"瓷国"之称的中国,景德镇的瓷器无疑又是影响最大,地位最高。自宋元以来,景德镇的瓷器艺术一直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元代至明清朝,景德镇不仅成为中国的瓷都,而且也是世界的瓷业中心,其技艺之高、产量之大、品种之丰富、销售之广远,创造了世界陶瓷手工业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而在景德镇瓷器史中,青花瓷又是影响最大的传统名瓷,被誉为  相似文献   

8.
吕梦佳 《陶瓷研究》2023,(1):109-111
官窑瓷器作为宫廷赞助下的产物,其绘画装饰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视觉图像,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表达意识形态的视觉符号,可以直接反映统治者的治国思想、价值观念、审美意趣等等。清前期作为中国陶瓷史发展的又一新起点,其官窑瓷器上的陶瓷绘画装饰必然会受到宫廷赞助者的影响,笔者在此以清前期官窑产品为出发点,浅析宫廷赞助影响下的陶瓷绘画装饰题材及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赵宏 《陶瓷研究》2000,15(1):47-51
宋代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 ,也是引起仿古瓷出现的直接因素。但是宋代瓷器的形式延续与东汉———五代瓷器的形式延续有所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当时不仅广泛出现东汉———五代瓷器的形式延续那种一般的形式延续和特殊的形式延续 ,而且表现在窑系和龙泉仿官瓷器的出现。1 宋代瓷器的因素窑系是指一个瓷窑生产出一种工艺精良且特色鲜明的制品 ,其产量较大 ,对当时瓷器生产的影响也较为深远 ,因而引得远近瓷窑的争先仿烧 ,于是以此窑为中心 ,出现了一群生产同一品种瓷器的瓷窑 ,在制瓷业中形成了一个系列。一个瓷窑的制品因其鲜…  相似文献   

10.
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骄傲,中国的瓷器在唐代就已经发展至很高的水平,丝绸之路更是让中国陶瓷横跨欧亚,成为了来自东方的珍宝,浙江越窑青瓷也是当时的代表。北宋时期,瓷器进一步发展,龙泉窑在越窑的影响下开始烧造青瓷。到了南宋时,北方工艺的流入让龙泉窑结合南北技法的优点,烧制出具有自身独特风格,名扬世界的粉清釉瓷,成为了中国陶瓷史上辉煌的一笔。当代青瓷的发展处于一个开放而华美的时期,结合历史的传承,更带有欣欣向荣的蓬勃朝气,这两种因素的叠加,注定了青瓷创作将走上一条集精美与品质的兴旺之路。  相似文献   

11.
《陶瓷研究》2008,23(2)
瓷器是国内外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主要门类,目前最受欢迎的是明、清两朝的宫窑瓷器,而明清两朝的瓷器又系景德镇御窑厂出口,专贡皇家所用,为本朝瓷器的最高水平。由于产量少,流入民间的数量更少,物以稀贵,故收藏者趋之若鹜。  相似文献   

12.
正公元1004年,宋真宗赵恒将年号"景德"赐予盛产陶瓷的浮梁县昌南镇,景德镇因此得名。千百年来,景德镇陶瓷"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融会贯通,形成了"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鲜明特色。代表了中国陶瓷技艺的最高水平,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西方社会认识华夏文化从景德镇生产的瓷器——china开始,中国也因为瓷器得名——CHINA。  相似文献   

13.
现代的收藏者大多数收藏的是元、明、清的瓷器,近百年的瓷器叫新瓷。从瓷器上来讲,有单色釉、彩绘釉。彩绘中青花瓷是数量最多的,从元代到清代直至现在近700年中,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
陈冲 《陶瓷》2024,(3):60-62
缠枝纹或缠枝花是中国古代最常见最具意义和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之一,它被广泛运用于包括瓷器在内的各种器物的装饰之中。一般认为,缠枝纹出现于汉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发展于唐宋,而大盛于元明清三代。《中国瓷器缠枝纹装饰(元·明·清)》三卷书稿,聚焦缠枝纹大盛的元、明、清三代,总结出中国瓷器缠枝纹发展的历史脉络和风格演变。这套丛书在诸多细节问题和个别案例的艺术特质分析上相当深入,是一部具有开拓性质且具有相当理论视野和深度的学术著作,读者将由此获得见仁见智的审美判断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5.
吴军勇  吴君燕 《陶瓷研究》1996,11(3):123-125
众所周知,瓷器是我国的伟大发明,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而景德镇自唐五代生产瓷器历宋、元至明代已逐渐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瓷都”声誉从此驰名中外.中国瓷器在艺术风格上,集中反映了汉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构成这一特色的三大要素即质地美(瓷质、釉色)、造型美和装饰美.这里我主要在装饰技法上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佛山陶瓷》2021,31(4)
清顺治一朝历时十八年(1644—1661),为清代开国朝,制瓷特点留有明末遗风,瓷器制作显现出承前启后的艺术风格,而作为御用专烧的官窑瓷器存世极少。本文通过对部分馆藏及出土的书写有顺治纪年款的官窑瓷器进行梳理,探讨其具体的出现时间,并总结出带官款瓷器的特征和写款风格,为顺治朝官窑瓷器的研究及鉴定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李少景 《陶瓷研究》2009,24(1):73-75
瓷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有着优秀的传统。景德镇瓷器有悠久的历史,从宋代起,逐渐形成青白瓷烧制中心,一步一步取得辉煌的发展,元、明、清以及近代,都有不同的成就和特色,全世界无不知晓景德镇这个著名的瓷都。中国陶瓷最初的装饰是以颜色釉为通体装饰,其历史最久,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千百年来,瓷都景德镇所创造的变幻奇妙釉色及其丰富多彩的装饰,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而今已跨入二十一世纪,瓷都景德镇就象一块闪光的宝石,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纷至踏来,人们对景德镇的艺术陶瓷赞不绝口,对奇异的颜色釉装饰陶瓷更是连声叫绝。  相似文献   

18.
(一) 英文China是中国,又是瓷器,说明中国最先以瓷器闻名于世,世界最先从瓷器了解中国。中国瓷器远在汉代就已外传。到了隋唐五代,瓷器外销更是与年俱增。宋时外销瓷器就更多了。这些瓷器部分沿着丝绸之路运往亚欧诸国,大宗则是沿着平稳量大的海运“瓷器之路”出口。据《诸番志》列举  相似文献   

19.
晚清民国景德镇陶瓷发展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民国时期是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以景德镇瓷器输出量为依据,认为在晚清民国时期,景德镇的陶瓷业仍在缓慢向前发展,同时陶瓷艺术则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落幕的嘉德四季第41期暨十周年庆典拍卖会上,中国书画、瓷器工艺品、古籍善本三大门类皆获丰收。中国嘉德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瓷器工艺品部分,明清官窑瓷器板块稳中有升,依然是市场的龙头品种。本季拍卖会中新推出的“瓷色缥茶香—茶器小集”、“亏月亦有色—晚清官窑瓷器”等新专题受到藏家青睐,体现了当前市场朝细分化、个性化收藏发展的态势。转变期瓷器近年来行情回暖,本季成交状况理想。古陶瓷专家楼钢表示,未来三年左右,转变期的瓷器以及康雍乾的民窑精品价格会有比较大的上升,建议藏家不妨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