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扎哈·哈迪德作为现代建筑界的领军人物,凭借大胆前卫的设计理念,在参数化的语境下演绎出全新的形式语言。文章通过研究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从“反重力”理念、非线性建筑形式及“有机建筑”理念三个方面,对扎哈·哈迪德的设计进行解读,剖析其内在的建筑设计观念,从而为参数化建筑的学习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岭南派建筑从地域环境条件出发,从规划和设计入手,营造宜人的环境,最大限度的节约材料、降低投入的设计理念与手法引出现代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并提出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中关于“中国式建筑”的看法是:既适宜采撷丰富的中国建筑形式语言,又依据独特的中国建筑设计理念,采用现代的材料、结构与技术,为人们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  相似文献   

3.
徽派建筑特色在九华山花台停车楼设计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慧  张笑笑  王苗苗 《工业建筑》2014,(5):31-33,78
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地域文化特征极为鲜明,研究和挖掘徽派建筑特色对设计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建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作用。九华山花台停车楼设计方案从构思到具体设计,融入了现代建筑设计需求与徽州地域文化理念,探讨了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建筑风格的吸收、转化、融合和创新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建筑和城市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人们也已经意识到文化单一模式所带来的危害性。如今,旧城更新等问题的出现,无疑为改变目前国内"千城一面"的局面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通过分析、归纳泉州地域建筑的特征,以及泉州当代建筑的创作与发展,希望在未来的城市更新浪潮中,为创造具有地域特色或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提供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5.
李秀秀 《建筑师》2019,(5):14-18
以"功能"一词的使用而不是词义为线索,梳理其自1930年代进入中国建筑语境到1950年代,从传播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与现代观念的一个重要概念,到脱离现代建筑语境,成为一个与中国建筑观念讨论密切相关的概念的演变过程,揭示"功能"的实用性属性,使其在对传统建筑、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的批判性思考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比较,试图对其局限进行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东京大学为例,概览了 1877年至今的日本建筑教育史。东京大学创建初期的结构、设计、历史三 足鼎立的格局自 1914年始渐呈强化工程技术教育倾向。1950年代诞生的“建筑计划学”,促成日本建筑设计强 调科学依据的特色。为了弥补 1962年丹下健三及其梯队离开建筑学科而导致设计教学的弱化,1970年代开始采 取明星建筑师执教建筑设计课的方式,并延续至今。至 1920年代为止日本开设建筑教育的各大学,仅一所例外, 其余院校的创始人全部来自东京大学。且以辰野金吾创建日本建筑学会为首,东京大学各专业教授创建了本专业 的全国性学会。由于东京大学在教育及学会体制的全方位影响,其强调工学教育以及注重科学性、体系化的特征 也成为日本全国建筑教育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7.
赖德霖 《建筑师》2009,(6):55-64
“文法”和“词汇”是梁思成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和中国风格建筑创作思想表述中的一对概念。他不仅用它们来说明中国建筑法式与结构构件和造型要素之间的关系.还由此发展出其中国风格建筑创作的方法,即”建筑可译论”。因此这对概念可以说是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与中国风格建筑设计理论的原点.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将两个概念置于梁所受的学院派建筑教育背景中进行考察。作者认为这项研究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梁的《营造法式》研究.他在1935年所编纂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和在1950年代所提出的“建筑可译论”思想的理论基础.还可以进一步厘清学院派建筑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揭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许多“中国风格”建筑的设计方法论本质.从而贡献于中国的建筑学术史以及建筑设计思想史。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无论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还是1950年代“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新创作.甚至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古都风貌式”以及所谓的“欧陆风格”设计都有着相同的方法论来源,这就是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构图”与“要素”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4  
文章认为,在中国现代建筑的创作中,地域性建筑是成就最高、最具独立精神的创作倾向。1950年代至1970年代之间的三次浪潮,反映出地域性建筑的进步历程,1980年代以来,地域性建筑逐渐形成多元多价的繁荣景象。目前,我国地域性建筑的局限在于“形式本位”,同时缺乏技术因素的支持。中国地域性建筑有着广阔的未来,关键在于树立全球化和地域性共处、技术性与地域性并进、经济性服从综合效益、解开形式情结的创新等一系列新观念。  相似文献   

9.
张聪慧 《建筑学报》2023,(7):96-101
梳理了中国建筑语境中“样式”“风格”自1890年代起受到西方“style”的影响,到1950年代在文献、实践、机构中“样式”“风格”的用法、指代、内涵的变化,阐释出中国建筑话语中“样式”“风格”含义变化背后的独特历史背景及其在建筑话语中承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一直是近现代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可移动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制,不仅具有与一般建筑不同的建筑形象,而且独具其设计美学特征,对可移动建筑设计美学理念的研究为进一步理解科学与艺术的关联性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建筑历史与设计理念的溯源与梳理,从未来主义、机器美学、高技派与低技派、审美大众化、过程美学等方面解析了可移动建筑设计美学理念的构建历程。揭示了可移动建筑美学理念形成的基础、体系、核心、手法等因素,提出了可移动建筑设计具有“科学导向”的美学理念内涵,以及“技术时尚”特征的美学理念表象,并指出未来可移动建筑设计美学理念的可能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朱博 《华中建筑》2008,26(2):39-42
20世纪70年代西方建筑界兴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建筑”热潮。1980年起,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和作品开始传入中国。该文对后现代建筑在中国出现的背景、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后现代建筑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2.

Taking the ideal of free play in a creative environment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the author examines how this ideal is met in Swedish homes and neighbourhoods. Children's indoor and outdoor activities are described as well as general environmental qualiti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housing developments. Housing requirements, neighbourhood improvement programmes and planning practice are outlined. Differences in housing conditions and play patterns according to class are pointed out. The conclusion is that rather than growing up in creative environments, children live on adult premises, meaning environments that are formed and designed according to adult concepts of use, form and content of space. Finally, some ways out of this dilemma are pointed at.  相似文献   

13.
程沄 《时代建筑》2004,(5):14-18
中国住宅的过去十年巨变的更深层意义体现为住房制度的变革、土地制度的变革、投资与建设主体的多元化、消费观念与模式的变化等多重方面。在今后的十年中、在进步加快制度改革的同时,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将带来住宅产业跨越式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传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活动之一,传媒装置的使用有特殊的文化特征。本文以传播学的角度,从城市传媒装置的使用谈起,介绍了传媒装置的历史渊源、模式、表现形式?通过对北京路的实地景观调研,阐述了传媒装置对于建筑立面的重要性,即二次轮廓的影响作用,并分析了传媒装置的特性:独立性、地域性,提倡通过法律法规的健全及社会的引导作用,逐步完善传媒装置的实施,共同塑造良好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15.
东京是一个人口密度较高、自然灾害频发的国际大都市,历史上遭受过严重的地震灾害,至今已在城市防震减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从灾害评估→灾难预防规划→灾变危机应急体系三方面考察东京都地震防灾计划的编制,指出国内大都市可以从防灾理念、防灾体制、法律保障、技术支撑、公众参与五个方面进行学习与借鉴,最后提出针对国内大都市地区制定防震减灾计划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1920—1940年代是中国建筑教育 的起步阶段,因教师大都为海外归来的留 学生,其教学模式几乎照搬国外模式。此 时,美国建筑教育已形成一条异于其发源 地——欧洲的多元化现代主义道路,并通 过留美学生回国创办建筑教育的方式影响着 中国建筑教育体系。该时期美中两国的建筑 教育在教学目标、师资组成上有其相似性, 而在发展阶段、理论发源、教学理念、教学 模式上又存在着差异性。美国建筑教育作为 中国的重要理论源泉,对中国建筑教育产生 了持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了日本50代建筑师的群体状况。他们在泡沫经济和后现代主义的浪潮中观望成长,并行走亮相于1990年代。在1980年代,既有追随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批人,也有在竞赛中出道并成长的新秀。其中一部分人在短暂的演出之后迅速淹没在众人中,一部分人继续保持着敏锐的捕捉力,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建筑策略。1990年代是泡沫破裂后的反思、转型与成熟期。一部分人领引风气之先,一部分人则坚持着潮流之外的个性化道路。50代建筑师是承蒙泡沫经济恩惠的"衣食无忧的一代"。目前,这批人已经成为日本建筑界的中坚力量,并影响着日本建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由三个问题浅议20世纪90年代日本建筑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建筑是世界建筑舞台上不容忽视的角度,本文是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关注“Program”问题,探讨空间利用的多样性,自由度和集约性,关注建筑的透明性和表层,对建筑的内外空间进行重新定义,“Super Flat”现象与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日本建筑师相伴而生。以上的研究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今世界建筑的思潮与表象。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2,(5)
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突出特色,加快煤炭深加工的开发研究,在城南和御东新区建设多功能中心商务区,提高大同市第三产业服务水平,从而达到保护古城、建设新城、提升城市品位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