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外国建筑史》的纵向时间线为拓展、横向知识线为连接,融合《历史建筑保护研究》的教学内容,延伸源于"历史的深处、时间的奇点、艺术的源点"的历史教学的三个触角,构建"让历史走向未来"的课程共建性教学体系,培育学生多种建筑历史学习能力,促进建筑原创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相似文献   

2.
路方芳  齐一聪 《山西建筑》2012,38(24):26-27
通过学习中外建筑历史和翻阅一些相关书籍,阐述了外国建筑发展特征,分析了国内外建筑师在历史中的地位,并指出在进行建筑与规划设计时历史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3.
袁忠 《新建筑》2011,(2):128-130
考察了中国军事建筑的研究,从中国建筑史的角度评介《中国军事建筑艺术》一书的学科价值,认为它是一种专题的中国建筑史,开创了军事史的新篇章,是中国军事建筑研究的里程碑,并从研究材料、研究体系、研究方法等方面论述了全书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贵祥 《建筑师》2009,(1):15-21
本文从欧美大学教育与研究中的艺术史学出发,对中国大学教育与研究中的建筑史学,中国建筑史研究,艺术史与建筑史的发展历史,建筑史学科及其与之相邻的美术史、历史建筑保护等的学科历史,现状,及各自所处的尴尬的境地,对中国建筑史学既有的成就与学科发展中的困境与误区,及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5.
王贵祥 《建筑师》2013,(5):101-108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世界建筑理论的基石。30年前中国出版了《建筑十书》的一个版本,2013年一个新版的中文《建筑十书》译本的问世,使我们再一次回到建筑理论与建筑历史这一话题。本文从建筑是否有理论,中国人是否需要自己的建筑理论,如何为建筑理论定位,中国当今在建筑理论方面的现状如何等方面的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本文对于新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曹汛 《建筑师》2008,(2):95-102
我在2007年6月,应邀出席了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国际研讨会,在会上做了题为《两担愁云:建筑历史的困境和历史建筑的悲哀》的发言。因为我最初未想参加会议,会前也未提交论文,后来常青先生一再坚请,很晚才交上一份发言稿,由大会编入论文集的增补辑,由于传真出了点故障,后面少传到一页。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弗兰普顿所著的《现代建筑史》的中文译本的介绍讨论,阐明原由著者和译者的观念差异所造成的译文的一些失误,进而指出精读学术著作时应注意著者的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8.
赖德霖 《建筑师》2021,(6):89-101
梁思成的英文著作《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学者完成的第一部外文中国建筑史著作,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由于预设的受众不同,该书在体例、材料以及叙述方式上,与梁思成在同一时期用中文所写的《中国建筑史》均有区别.其中最大的是,这些材料的呈现是以视觉方式为主,文字为辅.书中多种建筑再现方式包括摄影、测绘图、速写、模型和渲染图,并结合有一些中英双语图注.通过研究梁思成建筑再现的语境,本文作者指出,这些图像在书中汇聚成为一个观念表达的整体,从多角度再现了中国建筑,其中包括它原有的辉煌,它所具有的结构理性,它与西方古典建筑在设计原理上的相似性和平等性,它在近代遭遇的破坏,以及中国的学者正在为抢救和复兴这一伟大艺术传统所付出的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9.
朱涛 《建筑创作》2006,(4):i0020-i0026
四.历史论述捉襟见肘 如果说前述三项问题尚属围绕该书的关于史学研究的治学规范、学术品格和治学态度等外部问题,那么细读本书,我认为作者对历史观念操作的僵硬化,对建筑学学科的隔膜和处理建筑史料的力不从心,则构成了本书致命的内伤。该书失败的历史论述可用一句话概括,那便是“在僵硬的社会学和肤浅的风格学分类框架下汇集着的杂乱无章的二手史论”。它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罗小未 《时代建筑》2011,(6):152-153
翘首以待了数年,由郑时龄教授领衔、组织翻译的《弗莱彻建筑史》中译本终于问世了,我感到十分高兴。《弗莱彻建筑史》是一本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运用了史学的科学分析方法并附有精美照片与细致线图的史书,曾是英国首屈一指的权威著作和建筑学界首选的教材与参考书,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它在其他英语国家中,如在美国的长春藤大学建筑系中享  相似文献   

11.
朱涛 《新建筑》2001,(4):68-73
对王受之所著《世界现代建筑史》一书提出批评,认为该书是“一个学术观念鲜有洞见、资料编排错误百出的粗劣之作”。通过分析,进一步指出,该书的种种缺陷正是当代中国的世界现代建筑史研究领域贫瘠状态的反映,而走出这种贫瘠状态的最根本的一步,在于停止制作这一类低质量的历史著述,尽快展开一项对西方现、当代建筑历史和建筑理论的持续、全面、系统、忠实的译介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真正开展中国的现代建筑史论工作打下最基本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庭院式住宅近来颇受世人瞩目,北京四合院在中国庭院式住宅中具有代表性,比较准确地描述介绍它是很必要的。现在仅以当前被多数高等院校建筑系当做教材使用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史》住宅章的北京四合院一节文字为例,提出若干可商榷之处,发表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3.
杨菁  白慧  胡莲 《建筑师》2024,(3):95-103
19世纪法国工程师兼建筑史学家奥古斯特·舒瓦西,著有两卷本的巨著—《建筑史》。此书将建造作为贯穿几千年建筑历史的线索,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学界的巨大反响,并长期作为建筑历史教学的参考文献,对部分现代主义运动先驱及我国近代建筑师理念的形成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然而限于语言藩篱、文献缺乏等原因,舒瓦西的著作鲜为国内研究学者所研读,更无针对其写作特点及现代影响的系统性研究发表。本文通过对法文原著及多语言研究成果的阅读与梳理,对舒瓦西的成长历程及建筑历史编纂的原则与基础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总结,并得出《建筑史》中结构理性主义、地域视野及如画思想的具体表现与成因,以期进一步追溯与探讨其与现代主义理论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阿飞 《中州建设》2008,(17):80-80
1939年,梁思成担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从1942年开始编写《中国建筑史》,历时两年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它的完成也实现了梁先生从20年代留美学习时就立下的夙愿:中国的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  相似文献   

15.
周学鹰 《建筑创作》2007,(9):134-138
今年恰逢我国建筑历史学科两位开拓者之一,著名建筑史学家刘敦桢先生诞辰110周年。这是值得所有建筑界人士,特别是建筑史学人纪念的日子。  相似文献   

16.
从介绍中国建筑史课程在建筑学专业中的作用入手,阐述了国内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对于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情况,针对国内保护的欠缺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中国建筑史教学中引入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理念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时代的方法成长--21世纪中国建筑史研究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薇 《建筑师》2005,(2):92-96
作者描述了自1997至2004年八年间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六个突出方面,概括指出数字化、信息化在研究方式或成果上的烙印留痕和中国经济、文化、国际地位整体提高对研究背景影响的时代特征。透过这些现象而看实质性的内容,作者比较了20世纪90年代上半叶到21世纪的三点转变,并认为历史研究本身有其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而数字化时代对于中国建筑史研究而言,就像一把双刃剑,会锋利无比地加速或瓦解这一发展过程。警醒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刘亦师 《建筑师》2020,(1):129-133
在近年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和出版欣欣向荣的背景下,本文简要分析其成因,并尝试讨论若干使本领域 走向深入和深刻的可能。首先,以清华大学建筑系开设的中国近代建筑史课程为例,补充论述其教学现状及发掘 一手资料、发动多数学生开展普查和研究的重要性。此外,试从技术史、观念史和思想史等视角与方法,以及重 视1949年前后的断裂与接续问题两个方面论述可能的方向与方法。结论部分论述本领域研究的两个特点,指出 未来近代建筑史的生命力在于在艰苦、坚实的史料工作和案例研究基础上,能够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叙事方式和研 究范式。  相似文献   

19.
从现代建筑史学和现代中国建筑发展两个方面对柯蒂斯的《20世纪世界建筑史》作出评价,指出在从主线历史走向多元历史的过程中,如果缺少了批判性的视角,我们很容易被"多元主义"所迷惑并滑向一种彻底的相对主义。对于今日中国的发展而言,认识到这一点无论在建筑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都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20.
欧阳桦 《重庆建筑》2011,10(1):51-51
<正>重庆——山城,江城,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地理环境,个性鲜明的巴渝风貌,不可替代的陪都历史……让重庆作为一座近代崛起的城市,留给人们那些承载着多元文化印记的近代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