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褚良 《中国科技博览》2013,(34):236-237
本文通过对煤和石油的具体组成以及两者的区别对比后,对煤制油技术:直接液化与间接液化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分析对比两者的优劣。为广大读者了解这种清洁、绿色技术,提供有益的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发展,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煤将变成我国的主要能源,但煤的污染比较严重,煤炭液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能源趋势、煤直接与间接液化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超细煤粉对煤直接液化中供氢环节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探究超细粉碎后清水营煤粉颗粒化学结构及其变化,并通过粒径分布和转化率对比等实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氧化还原和团聚效应阻碍了超细煤粉颗粒优良性能的利用,采用将超细粉碎过程与煤液化中供氢反应过程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避免氧化还原和团聚效应,并且利用了粉碎过程中的机械力化学作用,促进了反应中煤粉的热解,从而提高煤液化转化率,降低煤液化需要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4.
司会峰 《中国科技博览》2013,(28):500-500,503
煤炭直接液化技术是高效清洁的煤炭利用技术,通过煤炭直接液化生产液体燃料油可满足我国日益增长对油料的需求。文中介绍了煤加氢液化机理和六种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及其主要特点,展望了我公司煤炭液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可开发的设备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煤直接液化过程中,溶剂起着重要作用,供氢性能优良的溶剂,可促使煤直接液化装置正常运行,本文对现有的煤直接液化工艺中溶剂的特点做了一些探讨,对如何提高溶剂性能提出建议以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现状分析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梦  徐双 《硅谷》2010,(10):27-27
煤炭液化技术在解决能源危机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煤炭间接液化技术进行介绍,着重论述国内外煤炭液化工艺情况,提出未来煤炭液化技术相关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型煤化工的发展势头强劲,不仅使煤转化过程的碳排放有大幅增长的趋势,更会带动整个产业链碳排放的增长。为了全面认识新型煤化工发展给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影响,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以煤制烯烃、煤间接液化、煤直接液化、煤制天然气作为新型煤化工的代表,分析了从煤炭生产到产品消费的整个产业链的碳排放现状和趋势。结果显示,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认识煤化工发展带来的碳排放潜力,中期新型煤化工生命周期CO_(2eq)(CO_2当量)排放量是现状的10倍,远期甚至达到现状的21倍,新型煤化工发展呈现过热势头,这给我国的碳减排目标带来不容忽视的压力,其中尤以煤制天然气、煤经甲醇制烯烃和间接液化发展潜力较大;分析表明,整个产业链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煤转化过程,约占54%~63%,然而该环节排放的CO_2纯度较高,适于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可以显著降低新型煤化工快速发展给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其次,新型煤化工上下游产业链碳排放约占37%~46%,其中用电导致的间接排放占7%~15%,可通过推广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发电技术以及高压和超高压输电技术减排。  相似文献   

8.
《新材料产业》2009,(6):92-92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伊东集团东华能源有限责任公司120万t甲醇项目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开工奠基。这是继世界最大乙炔法PVC生产线,神华集团煤直接液化、伊泰集团煤间接液化等一大批煤化工项目投产后,又一大型煤化工项目。  相似文献   

9.
《深冷技术》2009,(2):60-60
现代煤液化项目为达到规模化经济性,其建设规模非常庞大,工业气体的使用量也十分惊人。300万t/a煤制油级别的煤直接液化技术,采用煤制氢路线时氧气消耗量达到20万m^3/11,氮气用量最高时达到16万m^3/h。180万t/a甲醇烯烃转化级别的煤间接液化项目氧气消耗量达到24万1310/h,氮气用量最高时达17万m^3/h。  相似文献   

10.
煤制油分为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工艺,在整个生产装置运行过程中会使用氢气或者富含氢气的中间气体,而且会产生富含氢气的煤制油尾气,通过PSA(变压吸附)制氢技术把煤制油尾气中的氢气分离出来,重新回到系统中使用。  相似文献   

11.
杨利国  左玖玲 《硅谷》2010,(19):104-104,84
通过依兰煤直接液化的工艺技术方案选择,介绍煤炭直接液化的工艺流程、基本原理以及该技术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介绍煤直接液化残渣(CLR)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CLR的国内外最新应用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热解/共热解回收油、炼焦、加氢液化、气化制氢、作为燃料燃烧、制备炭材料以及作为道路沥青改性剂等。CLR的高效利用对提高煤液化的经济性和资源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规模化、经济性和环保方面考虑,CLR的萃取物加氢和萃余物综合利用以及制备炭材料是CLR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废纸苯酚液化物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废纸的苯酚液化工艺.结果表明:在硫酸催化剂的作用下,废纸可以很好地在苯酚中液化.液化过程的四个影响因素中,液比对液化效果的影响最显著,其次分别为液化时间、催化剂用量和液化温度.废纸苯酚液化的优化工艺为:反应温度150℃、催化剂用量10%、液化时间2.5h、苯酚与废纸质量比(液比)为4.5;在此工艺条件下,液化效率可以达到99.9%.  相似文献   

14.
浅析我国煤间接液化技术开发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煤的间接液化技术以及该技术在我国的开发现状,同时阐述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水稻秸杆的液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苯酚和甘油为液化试剂,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对水稻秸秆进行液化,讨论了固液比、m苯酚:m甘油、稻秆粒径、催化剂用量、液化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液化残渣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优反应条件:即当固液比为1∶6,浓硫酸用量为3%,在180℃下反应120min,所得残渣率为2.3%.羟值、酸值的测定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液化过程中羟值和酸值都呈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在反应后期出现酯缩合反应;液化残渣主要为木质素及其衍生物.  相似文献   

16.
煤直接液化用黄铁矿催化剂超细粉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萍  尹周澜  陈启元 《功能材料》2006,37(3):399-401,404
采用粒度、XRD、IR等检测手段对煤直接液化用黄铁矿催化剂的超细粉碎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超细粉碎,包括干磨和湿磨两种不同粉碎方式,对粉体粒度、结构和性质变化的影响,及其对催化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细粉碎黄铁矿时,湿磨的粉碎效果比干磨好;超细粉碎使黄铁矿粉体晶粒尺寸减小,晶格发生畸变,畸变率较小;超细粉碎使黄铁矿中的硫部分氧化成了硫酸根,湿磨过程中的氧化程度比干磨的小.从粉碎效率,粒度分布及氧化程度来考虑,制备粒度为1μm左右的煤直接液化用黄铁矿催化剂采用湿磨的方式较好.  相似文献   

17.
响应面法优化沙柳材液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宇  郝一男  张路  安珍 《包装工程》2015,36(21):28-33
目的为了提高沙柳木粉的液化率,应用响应面法对沙柳木粉液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单因素试验对沙柳木粉液化工艺进行初步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到试验因素之间的定量数学模型及单因素和因素间交互作用对沙柳木粉液化率的影响。结果液化剂和木粉质量的比值(液固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的质量分数对沙柳木粉液化率有显著影响。沙柳木粉液化的最优工艺为液固比4,反应时间140 min,反应温度170℃,催化剂质量分数5%,在此条件下,沙柳木粉液化率为97.84%,与模型预测值接近。结论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液化工艺参数可靠。  相似文献   

18.
<正>国内已经建成投产的煤制油项目神华鄂尔多斯100万吨煤直接制油示范项目神华鄂尔多斯18万吨/年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伊泰鄂尔多斯16万吨/年直接液化项目潞安21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陕煤天元50万吨/年煤焦油轻质化项目陕煤富油12万吨/年煤焦油到留分加氢项目宝泰隆煤公司的10万吨/年高温煤焦油加氢制取燃料油等煤基油品项目在建但尚未或国家发改委路条的煤制油项目伊泰集团内蒙古杭锦旗100万吨间接液化项目伊泰华电甘泉堡180万吨煤制油项目在建并已获国家发改委路条的建设项目贵州渝富能源(贵州兴仁)一期200万吨煤制油项目充矿榆林100万吨煤制油项目  相似文献   

19.
煤液化技术是开发利用洁净煤技术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主要论述了自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煤液化技术的研究情况,并展望此项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煤层气液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层气液化是对其回收利用的有效途径.由于需要进行甲烷提浓,低浓度煤层气的液化技术与常规天然气有较大差别.主要技术方案包括先液化再精馏提浓甲烷的液化-精馏方案,以及先吸附分离提浓甲烷再进行液化的吸附-液化方案.对于前者,主要介绍了适合于煤层气小型液化装置的液化流程、甲烷精馏提纯工艺、整体化液化-精馏方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于后者,主要介绍了甲烷/氮吸附分离、整体化吸附-液化方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此外,还介绍了煤层气液化过程传热特性、超临界甲烷/氮冷却换热等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