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各类线形隧道与地下工程的纵向变形问题愈发严重,对其展开的相关研究工作地相对滞后.将隧道划分为岩石隧道与土质隧道分别进行研究,针对两类隧道各自的特点和产生纵向变形的原因,提出了进行实验模拟的设计方案、计算地层刚度及建立纵向等效模型的方法、以及如何考虑岩(土)体与隧道结构的共同作用分析它们的内力与变形的研究思路.上述方法与思路可为同类研究及工程实际中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纵向不均匀沉降及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保证压电振子在复杂的环境下能进行安全工作,需对压电振子受纵向冲击时的波动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了末端连接有弹簧的压电层合杆受刚性球纵向冲击时的模型,考虑力电耦合作用,得到了压电层合杆的纵向波动方程,用拉氏变换的方法并通过引用拉盖尔函数对方程进行了求解,得到了杆内位移和电势的解析解.讨论了拉氏逆变换时所用求解方法的优越性,以及电势波的传播特性和电势的分布规律;分析了压电层和弹性层的厚度比对波速的影响,以及应变波沿杆传播的特性.结果表明:引用函数的方法优于传统方法对波动方程的求解;应变波沿杆的传播特性使波前处应变发生突变,后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3.
纵向受压构件的横向固有频率分析——稳定的动力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推证了压杆稳定的动力准则,并推广到板壳等结构,得出纵向受压构件横向振动一阶固有频率的平方与纵向力成线性关系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确定临界力的试验方案。  相似文献   

4.
电力企业纵向经济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给出了电力企业纵向经济的判定方式,对电力企业纵向经济的存在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结论为制定电力企业组织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根据微观经经济学理论,给出了电力企业纵向经济的判定方式,对电力企业纵向经济的存在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结论为制定电电力企业组织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钢丝绳卷扬式垂直升船机纵向地震下的动力学特性问题,建立了升船机塔柱二维纵向集中质量等效模型,提出了分析升船机纵向地震下时程响应的新理论模型,研究了承船厢纵倾稳定性及升船机各系统的响应特性。以预研中的200 m级钢丝绳卷扬式垂直升船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考虑系统阻尼的塔柱(tower,T)-主提升机械传动系统(main hoist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system,M)-液压调平系统(hydraulic leveling system,H)-承船厢(ship chamber,C)-厢内浅水晃动(shallow fluid sloshing,F)(TMHCF)的耦合动力学模型,运用4阶定步长龙格库塔法对耦合系统进行时程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塔柱的二维串联多自由度集中质量等效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塔柱纵向的模态特性,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固有频率误差不超过5.6%;TMHCF各子系统中,响应速度最快的是液压调平子系统,稳定性最好的是塔柱子系统;与液压动态调平工作状态相比,纵向地震下承船厢子系统纵倾运动稳定性降低了8.4%,但设计吊点中心距62.0 m可以保证承船厢在纵向...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弹性车轮结构特点与驱动性能关系,根据刷子模型,将弹性车轮的弹性梁看做连接在刚性轮毂上的一系列可以产生伸缩变形的弹性刷毛组成,这些刷毛能起到承受垂向载荷以及产生车轮纵向和侧向力的作用,然后对弹性车轮纵向力进行深入研究。在刚性路面,建立垂向和纵向力分布函数,根据地面接触情况积分求解纵向合力,并研究了弹性车轮弹性梁厚度与纵向合力的关系及弹性梁滑移率与纵向合力的关系。这为弹性车轮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稳态模型和局域热力学平衡等假设下,推导了在纵向磁场下真空电弧压力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纵向磁场对电弧压力产生影响的物理机制和它能够抑制真空电弧中阳极斑点形成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9.
滚子链传动的纵向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滚子链传动纵向振动的力学模型,由冲击效应和多边形效应给出了纵向振动的激励源,建立了纵向振动动态特性的计算式。  相似文献   

10.
结合解析法和半解析有限元法对具有直线边界的截面杆中超声导波的主要模态进行分析,求解出模态的速度曲线并进行频散特性研究.通过分析对比,得出:分向半解析法能精确求解纵向模态的频散曲线;纵向模态的传播特性主要受到截面直线边界的影响,截面对称性降低会引发纵向模态出现速度骤减的现象.最后,搭建实验装置,对具体结构进行实验验证,进一步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结合西北地区黄土塬上某大型厂房地面垂直形变的监测工作,提出和应用选定在具有代表性的监测区域 布点、改进标尺进行观测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指出型架的不 稳定主要是因为温度变化而导致地面不均匀垂直形变引起的,为厂房地面不均匀垂直形变的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施工期间,框架柱之间轴压比的不同以及混凝土收缩和徐变的存在,会导致构件之间存在竖向变形差异,从而导致梁柱的实际内力与不考虑竖向变形的结构计算结果不符。为了研究竖向变形差异对框架结构的影响,以某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为对象,分析了施工过程及收缩徐变对框架结构竖向变形及内力的影响,并将有限元法和简化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结构分析和设计时应考虑竖向变形差异对框架结构内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三门1#堆APl000空气导流板垂直密封件制造的质量控制,总结了垂直密封件在制造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两个技术难点,其一是折弯精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其二是焊接变形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通过分析,确定了影响折弯精度和焊接变形的关键要素,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产品制造实践证明了这些变形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确保了产品的质量。本文总结的折弯精度控制和焊接变形控制方法对其他中厚型碳钢钢板在制造过程中的变形控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GPS对超长大坝垂向变形进行监测,为获得大坝监测点精确的垂直位移.方法通过优化高精度GPS分析软件中各种误差改正与精密解算模型,对参数选取进行实验以获得最优解算参数组合;利用二等水准测量结果,对GPS监测结果进行检验分析.结果得到的GPS监测变形量与水准测量变形量差值中误差〈1mm,且GPS所测大地高变形量与二等水准测得的变形量间存在一个较小的系统偏差,其值在0.5—1mm之间,该系统偏差不影响垂向变形监测的结果.结论平原地区超长水坝可用GPS监测代替精密水准测量对坝区的垂向变形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5.
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就闭合型与单片地下连续墙基础在竖向承载性能上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采用FLAC-3D软件进行数值分析来丰富室内模型试验,探讨了土体变形模量、密度、内聚力以及内摩擦角对闭合型地下连续墙竖向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外侧摩阻力的发挥过程与单片地下连续墙基础大致相同,但由于土芯的存在,其内侧摩擦阻力发挥机理更复杂;闭合型与单片地下连续墙基础均可视为端承摩擦型基础;随着墙周土变形模量的增加,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竖向位移显著减少,墙体轴力也减少;密度对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沉降的影响不显著;内聚力对侧摩擦阻力的影响程度受地下连续墙和土体之间相对位移量的控制;只有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的沉降量超过20mm时,土体内摩擦角才对基础的竖向承载力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针对低渗透地层垂直裂缝井的渗流过程,考虑了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系数的影响,建立了双线流模型.根据此模型可得到不同介质变形系数条件下采油指数-生产压差曲线.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生产压差的增大,采油指数也逐渐增大,到达最佳生产压差后,采油指数将随着生产压差的增大而降低;随着介质变形系数的增大,采油指数降低的幅度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7.
针对垂直形变的模拟和预测应用需要,首先分析了滑动平均(MA)模型、自回归(AR)模型及滑动平均自回归(ARMA)模型及其相互关系,指出了它们之间存在的等价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模型等价性的高阶AR模型替代其他模型的方法以及该法在垂直变形模拟分析中的应用,同时针对高阶AR模型在模拟与预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详尽探讨了用多级低阶AR模型(MAR)代替高阶AR模型的方法,使得改进后的AR模型可以满足实时在线垂直形变模拟及预测的需要.最后通过实际观测数据和应用实例验证了改进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桨叶作为锥形混合器的主要工作部件,是混合器设计的关键,其强度和刚度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混合器的工作寿命和效率。本文以锥形混合器桨叶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桨叶的参数化建模,并进行适当的简化,在此基础上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得到桨叶的应力应变分布情况,从而为混合器桨叶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立式微铣床的设计期间,对机床常用结构进行拓扑优化分析,初步确定龙门结构基本形状。然后通过Ansys Workbench中的Design Exploration模块设计仿真实验,采用响应面法(RSM),以减小静力变形量和应力为目标,对立式微铣床龙门结构的跨度和高度参数进行了优化,利用权函数法得出该模型下的最优结果,加强了立式微铣床龙门结构稳定性。最后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该立式微铣床整机结构进行了动静态特性分析,对微铣床结构设计上能否满足设计要求进行了校核。  相似文献   

20.
下一代无线网络中,异构切换技术是融合多个异构接入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如何使用多个异构网络接口达到无缝的异构切换成为研究热点。多个接口可以采用不同的触发机制和使用规则,这将需要不同的协议实现支持并带来不同的实际切换性能。文章对异构切换中的多接口使用机制以及触发规则进行详细研究,并对不同的多接口使用机制和异构切换触发机制的4种不同组合进行仿真比较。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到,切换过程中采用链路层的信息能够及时触发即将发生的切换,另外,如果采用多个接口预先建立连接的机制,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切换延时。因此,这两种机制的组合能够带来最佳的切换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