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18Ni(2450MPa级)马氏体时效钢的相变超塑性。通过冷变形量、应力以及冷却速度对相变应变影响规律的研究,开发了该合金的相变超塑性成形工艺。当冷变形量为60%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经14cyc γ?α’循环相变,可获得320%的极限延伸率。经TEM观察发现,该合金应力诱发马氏体形态为块状马氏体。  相似文献   

2.
利用DIL-805ADT动态相变膨胀仪测定了5CrNiMoV钢在低于奥氏体屈服强度的应力下的马氏体相变膨胀曲线,根据膨胀曲线分析并计算出了不同应力下Greenwood-Johnson相变塑性机制中的相变塑性系数k值和Koistinen-Marburger马氏体相变动力学模型中α和Ms的值,并且将Greenwood-Johnson模型和Leblond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试验值对比。结果显示:k值随应力的变化有所波动,但趋近于一个定值;通过对比,Leblond模型更符合试验结果;Ms点随着应力的增大呈现微小的上升趋势,说明小于或等于80 MPa 的应力对Ms点的影响不显著;拉应力下α值普遍大于无应力下的α值,压应力下α值普遍小于无应力下的α值,说明拉应力对相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压应力对相变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3.
Cr5支承辊用钢马氏体相变的相变塑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r5支承辊用钢为研究材料,采用热模拟实验对单轴应力作用下马氏体相变的相变塑性进行了研究。介绍了从径向膨胀曲线分离出相变塑性应变的数据处理方法,并讨论了该方法带来的误差,分析了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Cr5支承辊用钢马氏体相变结束时,相变塑性应变与应力成线性关系,Greenwood—Johnson模型中的相变塑性参数是与应力无关的常数。  相似文献   

4.
应力应变对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及相变塑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春成  姚可夫 《金属学报》1999,35(11):1125-1129
针对应力应变对马氏体相应动力学及相变塑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应力作用下相变动力学和相变塑性的计算模型,而且发现相变前预应变限制了相变塑性的数量和相变反应的速度,使之不能用弹性状态下得到的模型进行简单的外推,并利用应力应变诱导相变,母亲上强化等理论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5.
3Cr2Mo钢马氏体相变塑性及应力对其相变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单轴拉/压应力载荷作用下的膨胀试验研究了3Cr2Mo钢中马氏体相变的相变塑性和应力对马氏体相变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测定的Greenwood-Johnson相变塑性模型中参数K随等效应力增加而增加,表征马氏体相变动力学的Koistinen-Marburger方程中系数α约为0.0236,应力状态对其没有明显影响。马氏体点(MS)范围在410~438℃之间,且随等效应力值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6.
超高强度钢疲劳塑性区内的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一种低碳马氏体型超高强度钢疲劳断口薄膜试样的电子衍射分析表明,疲劳塑性区内的残余奥氏体在交变应力的作用下转变为马氏体.本文就这种应变诱发相变对疲劳性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双相钢中马氏体显微组织及相变特点,通过热力学分析,提出双相钢中马氏体相变驱动力及M_3点表达式。用膨胀仪实测了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M_s及终了温度M_f,实测的M_s值与理论计算值符合较好。发现M_s和M_f值不仅与马氏体含碳量有关,而且随铁素体含量的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8.
以传统TWIP钢为对比,测试了含N TWIP钢的力学性能,并利用XRD进行物相分析和TEM进行做观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在由fcc或hcp结构向bcc结构马氏体进行相变时,晶体结构中的最大间隙由0.1047 nm降低至0.0725 nm.间隙原子N的存在显著增大bcc结构的晶格畸变能,提高α马氏体切变的阻力,因而强烈抑制α马氏体相变,导致组织中hcp结构ε相含量大幅度增加,提高了TWIP钢的强度,但也降低了钢的塑性.另外,奥氏体平均和区域层错几率的计算及微观组织分析结果表明,形变增加层错的数量,而马氏体相变消耗层错,从而减少层错数量.  相似文献   

9.
T8钢经两次调质处理,在2.5×10~(-4)s~(-1)的初始应变速率条件下拉伸,在其Ac_1处显现恒温相变超塑性特性,获最大延伸率为451%,流动应力为38.5MPa。  相似文献   

10.
冯新红 《铸造技术》2014,(12):2887-2888
研究了低合金超高强钢在淬火后的相变特征。结果表明,淬火后低合金超高强钢中出现板条状和针状两种形态的马氏体。其中板条马氏体具有较快的形成速率,并且形成温度相对较高,碳发生重新分配,板条周围出现富碳奥氏体微区。针状马氏体的形成温度相对较低,出现自回火现象,并析出细小弥散的合金碳化物。  相似文献   

11.
采用DIL805A 膨胀仪测定15-5PH 不锈钢马氏体相变点,通过透射电镜和金相显微镜观察了等温处理后的组织。结果表明,等温温度的提高会导致马氏体相变点升高,在700~800 ℃之间等温时,Ms点变化更为明显;等温处理后基体中出现了第二相NbC,且随等温温度的升高,NbC的数量和尺寸都有所增加。随等温时间延长,Ms点先下降后升高,等温30 min时达到最低值,而Mf点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对中锰钢中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对马氏体相变动力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利用SEM、XRD、热膨胀相变仪和EBSD等检测手段,研究了不同原奥氏体晶粒尺寸下马氏体相变速率和马氏体板条组织的变化.通过不同温度的奥氏体化处理,分别得到了尺寸为(190±15)、(36±2)、(11±2)和(4.8±2)μm的原奥氏体晶粒.结果表明:随着...  相似文献   

13.
采用热膨胀法测量了马氏体试验钢在20~70 ℃/s冷却速度下的马氏体相变起始温度(Ms点温度),并研究了其对试验钢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却速度的提高可增加奥氏体强度、提高奥氏体的热稳定性,进而降低马氏体相变起始温度。同时,更高的冷却速度容易造成晶格畸变,增大位错密度,还会提高过冷度,细化有效晶粒尺寸,使试验钢的硬度提高。  相似文献   

14.
304不锈钢形变诱导马氏体相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室温拉伸和高温拉伸实现了304奥氏体不锈钢不同应变率及不同温度下的拉伸塑性变形,使用铁素体测量仪、XRD等分析手段测试了不同应变率、不同组织状况及不同温度下的形变诱导马氏体转变量.结果表明,形变诱导马氏体的转变量与应变率、组织均匀度及变形温度三种因素有关,室温形变时,随着塑性变形率的增加,马氏体转变量逐渐上升;对于室温下周向变形率为30%的内高压成形环焊缝拼焊管而言,母材、热影响区和焊缝处的马氏体转变量依次呈上升趋势,组织均匀性越差,马氏体的转变量越高;高温拉伸时,随着环境温度的上升,马氏体的转变量呈下降趋势,在275℃时,马氏体的转变量趋近为0.  相似文献   

15.
1 INTRODUCTIONThemartensitictransformationhasbeenoneofthemostactivefieldsincondensedmatterphysicsformany years.Anumberoftheoreticalmodelshavebeenproposedtounderstandthephysicalnatureofthemartensitictransformation[1~ 6 ] .However ,asyetthereisnotageneralsat…  相似文献   

16.
利用LINSEIS L78 RITA相变仪和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FH690海洋工程用钢相变转化的温度点和热塑性区。在1150~780 ℃温度范围时,断面收缩率都在60 %以上,热塑性很好;在1300~1150 ℃温度范围时,属于第Ⅰ脆性区,断裂原因为有大量的液相薄膜存在;在780~620 ℃温度范围时,断面收缩率逐渐降低,属于第Ⅲ脆性区,出现塑性最低值39.5 %,原因是由奥氏体转化成的铁素体膜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基于声发射技术的金属材料马氏体相变检测方法,采用时域和频域分析法对激光表面淬火工艺中产生的声发射信号展开分析,提取了声发射信号的平均值与RMS值(均方根值)并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结果表明,当发生马氏体相变时,声发射信号能量的平均值与RMS值均出现显著增加;声发射信号的FFT变换在100~300 kHz的频率范围内幅值成分强度显著增加,频谱“重心”后移,可见激光表面淬火工艺中的马氏体相变特征能够成功地从声发射信号中提取出来。  相似文献   

18.
基于马氏体相变热力学和亚点阵模型,建立了Fe-C-Mn-Si系合金马氏体相变自由能表达式,并利用Compaq VisualFortran 6软件对其进行编程;应用Thermo-Calc软件及TQ6接口模块并结合大量实验数据,对计算参数进行优化,获得马氏体相变临界驱动力与Fe-C-Mn-Si系合金成分的关系式。采用该方法可较为准确地预测Fe-C-Mn-Si系合金的马氏体转变开始(Ms)温度,并有望推广到更多元合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