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一种处理方法,该方法已成功地利用控制增益处理(亮点?),连续速度分析和速度滤波消除多次反射波。在多次反射严重的地区,一般的迭加前反褶积不仅能使一次波能量变坏,而且改变了一次波的相对振幅。本文所介绍的方法不用扰乱一次反射波的相对振幅就能消去多次反射能量。通过应用作者设计的和改进了的独特的速度滤波完成了对多次反射的消除。在每一共深度点上反复确定滤波器参数,并从多次和一次波速度直接转换过来。滤波系统为迭代的收敛系统,它相继消去各种多次反射波,且一次反射波的质量降低的最小。介绍了加拿大沿海典型地区的例子。  相似文献   

2.
广角反射波动校叠加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高速层位于储层之上时,由于高速层对地震波能量产生强烈的屏蔽作用,造成内幕反射能量弱,信噪比低,再加上高速层之间、高速层内部的多次波以及各种其他类型波的发育。广角地震可以避开近中偏移距范围的噪音,且有利于辨别和消除多次波。从分析广角反射波时距曲线入手,研究了广角反射波的动校正及叠加技术,在实际资料处理中见到了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层状介质中,采用“隔离层”的办法,可以分离出一次反射波和多次反射波。通过研究层状介质系统中多次反射波的特点可以看到,多次反射有加强低频成分能量的作用,随着界面反射系数的增大,反射次数和层数的增多,这种加强低频作用就越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伊犁盆地侏罗系内部煤系地层发育,地震反射能量强,连续性好,可全区对比追踪.由于煤层速度低而围岩速度高,反射系数大,与上覆白垩系底界面及地面形成多次反射波.且多次反射波类型复杂,给多次反射波压制处理带来困难,严重影响了地震资料的可靠性.因此,在资料采集和处理时,需要在工区内多次反射波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供合适的采集和处理...  相似文献   

5.
想在用反射波法(在记录反射波时利用了APy、窄带滤波、混波和其他装置)获得的地震记录上以频谱和振幅(动力学的)分析来分辨多次反射,是不可能的。运动学标志反射波到达时时间和时距曲线形状,仍然是分辨多次反射的唯一依据。  相似文献   

6.
摘要通常海洋地震勘探数据处理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地震子波的整形和去纷繁复杂的多次波,从低信噪比的数据中恢复出可靠的有效反射波。应用震源信号反褶积可实现对地震记录的整型,结合FK滤波、波动方程外延法、预测反褶积等多种方法可压制各种各样的多次波。实际资料处理表明:综合使用各种去多次波的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有效反射波的信噪比,使成果剖面上的地质特征清楚,易于解释。但去多次波的各种手段也有许多局限性。不能彻底地消除多次波,并会削弱有效反射波的能量,使一次反射波的连续性变差。另外,对地震记录的整型处理也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一般地说长排列和多次复盖能有效地压制多次波,然而,当多次反射的能量比一次反射的能量大得多时,在最后的剖面上就出现大量多次波剩余干扰能量,以致难于分辨出真反射波,如图1的左部所示。如果野外资料用相应于多次反射的动校正函数作了正常时差校正,就能获得一张非常连续的剖面。这  相似文献   

8.
王维红  林春华  裴江云 《石油物探》2011,50(2):196-200,12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断陷的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受上覆地层对地震波反射能量的屏蔽影响,在深部火山岩等强反射界面产生了能量较强的层间多次反射波,导致古龙断陷研究区的地震资料品质较差。为消除由层间多次波引起的断陷期地层的构造假象,提高古龙断陷结构的识别精度,采用减去法进行深层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应用多次波速度对原始CMP道集进行动校正处理,然后对CMP道集进行叠加,得到多次波能量加强的单道记录,亦称为模型道,将模型道和校正后的CMP道集进行逐道匹配相减运算,再进行反动校正得到多次波压制后的CMP道集。减去法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易于编程实现,算法简单。数值算例显示,该方法可有效压制古龙断陷研究区的深层层间多次反射波,为深层地震资料的准确成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联合是用最佳多道数字滤波和共反射点水平迭加法压制多次反射波的资料处理新技术。该方法利用的是平均速度随深度增加产生的主反射和多次反射波的正常时差的差值。在野外用三重观测取得资料,然后把共反射点的道用不同的滤波器单独滤波再行迭加。采用最小二乘方误差法则来设计数字滤波器,以便在多次波和随机噪音存在的情况下保存反射波。提出的方法只需三次迭加便能达到分离主反射和多次波的目的。它能有效地利用小的正常时差,因此不必用长接收距距排列,从而避免了宽角反射波造成的信号畸变。它不要求三个参加迭加的道具有相等的多次波时差。该方法对小的静态误差的反应是不灵敏的。结合实际野外条件选择了一些合成地震记录作为例子来说明该方法,同时列出了设计多道滤浪器时所需的参数。  相似文献   

10.
用海底水听器对近水面震源激发的信号进行数据采集有可能将水中柱状多次波处理成有用的信号。建立在基尔霍夫深度偏移基础上的射线方程可对海底水听器(OBH)记录的一次反射波和深水多次波进行成像。业已证明,这种包括深水多次波成像在内的处理可以改善基底沉积的成像。野外数据是由伍兹霍尔海洋研究院和德克萨斯大学澳斯汀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采集的,用10800立方英寸的气枪组合激发,在水下2300米处用OBH进行记录。这些数据证明了该法的可行性。根据一次反射波和经水柱附加通道传播的能量获得了图像。这些图像比较结果表明,反射层与所预测的极性反转有极好的相关性;极性相反可在多次波图像中观测到,在识别水柱多次波真正通道有困难时,可用人工数据进行检查。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存在两条不同的多次渡路径:一条是震源下方的反射路径;另一条是接收点上方的反射路径。这两条路径都有相同的旅行时。然而,其振幅是不同的,因而,其振幅差别之大足以从接收点上方的反射的能量中获得可靠的图像。最后,从多次波中得到的图像需用一个自由界面的n相移校正,并与一次反射图像叠加。此法只限于在水的深度能使一次反射波稳定地从水柱多次波中分离出来的地区使用。用这种方法,可利用相关的深水多次波,在最终的图像中既能增加横向覆盖面,也可提高图像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11.
多次反射折射波的传播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恺  郭朝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3):379-384,353,354,518
本文通过对多次反射折射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分析,在多次反射折射波传播路径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两种可能的传播路径:经震源激发后,检波器接收到的地震波为经多次反射后产生的一次折射波(路径Ⅰ)及一次折射波经多次反射后产生的反射波(路径Ⅱ)。通过对多次反射折射波传播路径的分析和归纳,利用半空间模型和波导模型进行了谱元法正演模拟,结果表明,记录到的多次反射折射波为先在震源附近发生多次反射,然后在波导层发生折射,因此路径Ⅰ为多次反射折射波的实际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2.
描述了一种能多次追踪地下界面的方法。检波器和爆炸点这样排列,使各个不同接收距(爆炸点—检波器距离)的射线在同一深度点上反射。在作了正常时差校正后,把具有公共反射点的那些记录道相加。这样,沿着指定路程传播的反射波将大为加强,而其他的波被削弱了。文内详尽地讨论了此技术压制多次反射波的方法。列举了典型记录,以说明用本方法能够改善信噪比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世界上用地震方法研究地壳结构,通常借助于广角反射或折射,即地震地壳测深方法,研究对象主要是莫霍面及其上覆层的粗略结构。研究地壳的另一种方法是采用长排列的反射波多次叠加技术。如美国从七十年代开始进行的大陆地壳深反射剖面(COCORP)测量,能较好地研究深部地壳结构,揭露深部重要的地质现象。但其讯噪比及分辩力还有待提高。本文所介绍的全地壳地震反射剖面是以宽线技术为基础,结合大陆地壳深反射剖面的某些技术特点,而形成一种新的反射地震剖面。它不仅对中、浅层反射有较高的讯噪比和分辩力,而且对深部地壳反射同样有效。研究表明,浅部多次反射波由于吸收作用所造成的强烈衰减远大于同时间到达的深部一次反射波,因而在较短排列情况下(2000米左右)也能有效地研究包括莫霍面在内的深部地壳反射。所得剖面能作全地壳整体解剖,并与找油气(或找矿)密切结合起来,从而以低廉的附加费用取得深部资料。鉴于工作方法及剖面特点有别于大陆地壳深反射剖面(COCORP),故称为“全地壳地震反射剖面”。本文着重介绍它的方法技术特点及地质效果,并论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常规动校正方法建立在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的基础上 ,先求速度谱 ,然后用相应速度将道集内双曲线的反射波同相轴校平、叠加。但在地表及地下构造复杂地区 ,反射波时距曲线通常不符合双曲线规律 ,而且在多次波发育或信噪比低时 ,速度谱上很难得到合理的能量团和准确的动校速度。模型约束逻辑动校正技术以地质解释的有效波反射层位模型作为约束条件 ,用逻辑分析和数学拟合的方法求取动校正量 ,对共反射点 /共反射面元道集进行校正 ,力求实现道集有效反射的同相叠加 ,并从根本上改善叠前资料的成像效果。本技术可较好地解决因射线畸变引起的非双曲线反射同相轴成像问题 ,可以时变、空变。大量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 ,该方法实用性强 ,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Saskatcheman东南部Midale油田的高频、井间地震数据中直达波和反射波能量进行了分析。此项分析的目的是产生供解释的剖面,以提高油田的采油率(co_2注采)。文中用直达波至求取速度信息,同时处理反射波波至构成反射图像。原始野外数据中的波型分类复杂,其中含有直达纵波和横波以及反射横波。我们根据相应的直达波波至,采用旅行时反演法(即射线追踪剥层法)求取了P波和S波层速度。井间反演速度和声测井速度相当吻合。对井间几何分布相应的地下界面覆盖区作了研究,覆盖区从震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反射波的基本理论分析了井间地震反射波的特点和大角度反射现象;通过理论模型的井间合成记录研究了井间地震反射波随入射角的变化。理论分析和模型研究表明:井间地震中大角度反射占主要地位;可控震源与检波器的能量方向特性是大角度反射能量强的主要原因;随入射角的增大,反射波振幅增强、主频降低;子波整形反褶积可以消除广角反射的波形畸变,从而提高井间地震的分辨能力。  相似文献   

17.
DQ地区地震噪声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DQ地区,存在许多规则噪声。不识别这些噪声,在一些情况下,就会使地震解释工作误入歧途。这些地震噪声有:面波、初至折射波、多次反射-折射波、次生回头折射波、次生回头反射波、共反射点叠加中的"网状"噪声等。通过对这些地震噪声的判别分析,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即:①地震记录中的面波同相轴或时距曲线是一条曲线,并不是一条直线;②在多次波中,除多次反射波外,还存在多次折射波;③在地震记录中,除了与震源激发有关的波外,还出现一些与激发震源无关的次生折射波和次生反射波;④在共反射点叠加中,折射波当作反射波进行动校正和叠加,会导致叠加剖面中出现一些近似线性条带噪声;⑤浅层多次反射-折射波与次生回头折射波交叉干涉,且在叠加剖面中形成"网状"噪声。本文最后简要地介绍了地震噪声的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18.
火成岩区二维地震正演及照明分析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海南福山凹陷表层及浅层火成岩异常发育,导致该地区多次反射波、折射波等干扰波现象非常突出,地震有效信号成像困难,地震资料分辨率、信噪比低,地震资料品质差。为了研究火成岩与地震资料品质之间的关系,针对地震目的层的反射特点,利用地震解释成果及测井资料建立地质模型,通过二维模型正演与照明分析技术研究多次波、折射波等干扰波的形成机理。通过研究分析认为:①表层风化层等低速层对地震资料高频吸收强烈,应在地表风化层下激发;②浅层火成岩是影响地震资料品质的关键因素,在浅层火成岩之下激发能获得较高品质的地震资料;③适当增加激发能量,并根据不同的地表特点调整覆盖次数来提高反射能量;④地震模型正演与照明分析技术有助于区分多次波和有效反射波,可以用来指导地震资料采集及数据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伊犁盆地伊宁凹陷侏罗系地层顶部存在2套煤层,导致该地区多次波十分发育,并与下伏多个反射界面的反射波相互干涉,严重影响了目的层的反射品质.利用已往勘探成果建立地球物理模型,基于正演模拟方法进行多次波特征分析,优选地震采集参数,为室内压制多次波处理提供可靠的资料,从而提高深层反射能量,改善资料的信噪比.结果表明,增大偏移距...  相似文献   

20.
对井间地震反射波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惺华 《石油物探》2006,45(5):520-526
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资料可以对井间地层和构造进行精细描述。对井间地震反射波的性质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给出了反射波的基本性质,讨论了反射波系数与入射角的关系;分析了井间地震反射波的特点,反射波大都产生在检波器附近的深度范围,离震源和检波器越远反射能量越弱;讨论了大角度反射现象和大角度反射能量强的原因;利用实际资料对井间反射波的性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依据地层速度结构和井间地震观测方式来确定资料中的反射是大角度反射还是广角反射;利用模拟记录对广角反射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波阻抗差为正值时,在临界角处产生广角反射且反射波极性发生翻转的结论;探讨了井间地震反射波振幅与频率等属性随入射角改变而变化的一般规律;提出对于广角反射造成的振幅、频率、相位畸变,可以采用有限角度叠加方法予以消除。实际资料处理证明采用此方法改善了叠加效果,提高了井间地震反射成像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