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水文化与水政策法规建设是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文化政策建设的重要一环。系统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水文化、水政策法规建设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其他湾区实践经验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水文化和水政策法规建设建议。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呈现水文化研究有待深入、弘扬有待加强、传承力度有待提高、水管理体制有待健全、水治理体系有待完善、水市场潜力有待挖掘等多重问题,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水文化、水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力度,建立流域综合治理协调机制,树立新时代水资源管理理念和水政策法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成为学术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极端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对及时、准确地做出防灾减灾预报、预警具有重要意义。以1961—2016年降水、气温数据为基础,通过启发式分割法、Mann-Kendall趋势检测和交叉小波法对粤港澳大湾区极端气候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驱动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极端降水和气温变化与太阳黑子和大尺度环流因子(多元ENSO指数(MEI)、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存在潜在联系,但它们对极端气候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气候变化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将持续产生重大影响。在对粤港澳大湾区气候变化的研究中,需关注珠江流域和典型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加强流域极端天气发生机理、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减轻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植被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对于区域的生态环境修复和植被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Sen趋势分析、CV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近10年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植被NDVI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上升斜率为0.003 3/a,植被持续改善效果良好;(2)大湾区植被NDVI稳定性较强,平均变异系数为0.054 8,植被低波动变化和较低波动变化的面积占比为89.94%,高波动变化和较高波动变化主要分布于佛山市、中山市、东莞市、深圳市、珠海市及广州市南部等经济发展快的区域;(3)大湾区植被NDVI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高于降水量,气温是影响植被生长的主导因子,降水量与植被NDVI以负相关性为主。研究结果可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治理及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5.
6.
利用粤港澳大湾区31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Hurst指数、小波分析法、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法等方法,分析区域年、季节降水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961—2014粤港澳大湾区降水波动较大,时空分布不均,年、冬季、春季降水量呈不显著上升趋势,秋季呈不显著下降趋势;春夏两季降水分别在1964—1965年和1965—1966年发生突变;降水变化的整体方向将继承过去的趋势,系统的平均循环长度分别为4 a、6 a、8 a、10 a和11 a;年降水量变化以28 a为主周期,以18 a、13 a和6 a为次周期;年降水量总体上从东南至西北呈现递减趋势;大湾区降水主要是全区一致的变化,其次为东部沿海地区及西北部封开、怀集地区与内陆地区反位向分布。 相似文献
7.
8.
9.
10.
以广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申请发明专利信息为依据,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广州与其他城市合作申请专利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在整个大湾区技术创新协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技术创新协同合作关系最为紧密,仪器、电学为绝对优势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校是最重要的协同技术创新主体;要进一步促进专利技术转移,提升协同技术创新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70—2018年珠江口潮位站历史潮位资料,结合风暴潮数值模拟结果,统计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风暴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风暴潮增水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伶仃洋、狮子洋、前航道等区域出现较大增水的频率较高,与该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伶仃洋河口湾漏斗状形态产生的能量辐聚有关,增水极值与台风登陆地点和台风强度均有关系;风暴潮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总次数的74.4%;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的强台风以上级别的台风频次增加趋势明显,各站点历年最高潮位呈增加趋势,平均速率为0.02~0.03m/a;台风路径对风暴潮增水的空间分布有较大影响,当台风在大湾区西岸登陆,距离台风登陆点约2.5倍最大风速半径的位置可产生较大的增水值;最大增水随着台风中心压强的降低而升高,中心压强每下降10hPa,最大增水值上升0.4~1.1m;当台风移动速度接近8.3m/s,珠江口形成较为稳定的风暴潮水位梯度,产生较大的风暴潮增水。 相似文献
12.
为合理地分析和评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运行效果,优化工程水资源配置和精准调度,以河南典型受水区为例,基于人水和谐理论,将水资源作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构建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评价模型,并对关键时间节点的和谐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河南典型受水区的和谐度从时间维度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前(1999—2003年),整体和谐度值在0.5以下,数值较低但呈上升趋势;第二阶段为工程开工后(2003—2008年),部分地区和谐度值达到0.6,但整体和谐度值没有明显上升,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下降;第三阶段是工程通水后(2014—2018年),整体和谐度开始上升,最高值达到0.7。从空间维度看,离水源区较近的南阳、许昌两地的和谐度稳步增加,而郑州、平顶山市的和谐度则先增后减。建议省级层面统筹河南省南水北调可用水量,建立水权交易机制,加强高耗水行业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With a focus on the difficulty of quantitatively describing the degree of nonuniformity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water resources, quantitative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resourc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1956 to 2000 based on a cloud model.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both analyzed. In additi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ume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oud model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water resources and precipitation were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sing a cloud model, it is possible to intuitively describ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resources in cloud images. Water resourc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their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differentiated by their geographic locations. Downstream and coastal areas have a larger amount of water resources with greater uniformity and stronger stability in terms of temporal distribution. Regions with more precipitation possess larger amounts of water resources, and years with more precipitation show greater nonuniformity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onuniformity of 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local precipitation is small, and no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the stability of the nonuniformity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water resources and precipitation. The amou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from 1956 to 2000, the nonuniformity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declines,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nonuniformity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enhanced. 相似文献
14.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提取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湿地数据,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定量解析了粤港澳大湾区2010—2020年湿地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其中,人工湿地减少更明显(305.33 km^(2)),自然湿地减少90.17 km^(2),湿地向建设用地、草地转移是湿地损失的主要形式;2010—2015年湿地损失的主要区域为大湾区中部核心区和沿海城镇带,2015—2020年湿地损失区域在新区、新建产业基地等局部区域聚集;人工湿地变化主要受GDP、渔业产量、第二产业产值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驱动,常住人口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气温、第一产业产值和道路密度对自然湿地变化起重要作用,其余因子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区域LMDI方法和信息熵原理,研究2005-2018年广东省4大区域21个城市生产用水结构时空演化机制,解构人口规模、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用水强度等5个驱动因素对广东省生产用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省生产用水总量总体上呈现降低趋势,珠三角地区降低幅度明显,三大产业的用水强度都逐年下降,区域间差别显著;三大产业用水占比基本保持稳定,珠三角地区用水结构较为均衡,粤东西北地区用水结构趋向于单一,以第一产业用水为主;经济发展为主导正向驱动力,用水强度为第一负向驱动力,产业结构为第二负向驱动力且其驱动效应逐年下降,人口规模为正向驱动力但效应较不明显,人口分布驱动效应最不明显,但人口分布在珠三角城市中主要表现为正向驱动力,在粤东西北地区则呈现为负向驱动力。该研究结果对协调区域产业发展和水资源的关系,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61-2020年20个国家级气象站日降水数据,通过选取9个极端降水指数,利用5 a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法和累积距平法、Morlet小波变换法、泰森多边形法及克里金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1 d最大降水量、5 d最大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呈上升趋势,大雨日数、年降水量、强降水量、极强降水量、连续干旱日数及连续湿润日数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年降水量与大雨日数的突变情况类似,1980年后下降趋势明显,降水强度在1998年发生突变,突变之后变为增强趋势;各极端降水指数基本存在20 a左右的第一主周期;空间分布上,除连续干旱日数与降水强度外,其他7个指数空间分布相似,基本呈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的分布格局,连续干旱日数整体呈现从东到西递减的趋势,降水强度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1980-2000年为降水异常年份多发时段,1964、2003和2020年为降水量典型异常偏高年份。研究结果可为沂蒙山区水资源规划、防灾减灾等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依据2009—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指标和水资源数据,通过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对人口、GDP与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均衡性进行研究,并构建了水资源负载指数模型,分析了区域水资源开发程度。结果表明: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与水资源量、GDP与水资源量的匹配程度较低,基尼系数分别为0.520和0.651,属于高度不平均等级,且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通过泰尔指数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贡献率较大,而区域内的人口、GDP与水资源匹配差距不突出;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负载指数为4.0,等级为Ⅲ级,开发利用程度为中等水平,各城市水资源负载差距悬殊,且呈逐年增加趋势,表现为经济总量大、人口密集、水资源条件相对不足的地区,开发利用程度高、潜力小;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空间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且水资源空间不均衡性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选取1965—2014年辽宁省23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利用趋势分析法、小波分析法和普通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对研究区大雨与暴雨事件进行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 辽宁省大雨天数在20世纪60至70年代以增大趋势为主,80年代起转为减少趋势。大雨强度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主要呈现增大趋势,中间时段以减少趋势为主。暴雨天数和暴雨强度在1984年以后均呈现稳定的增加趋势。② 大雨与暴雨事件的周期变化具有一致性特征,均存在34年左右的主周期和19年左右的次周期。③ 大雨与暴雨事件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由辽东南(丹东为中心)向辽西北(朝阳为中心)逐渐减少的变化特征。此外,从空间趋势变化来讲,除大雨天数外的其他指标在全省范围内均以增加为主,辽宁省西北部地区洪涝灾害风险较小,防洪减灾工作应重点集中在中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he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data of 8 main estuary sections i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Great Bay Area (GBA) from 2015 to 2019, 5 conventional water quality indexes of BOD5, NH3-N, COD, TP, TN and 6 heavy metal indexes of Hg, Pb, Cu, Zn, Cr6 + and Cd a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GB 3838—2002 <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 for surface water >, the pollution index method and seasonal Kendall test method were applied, and the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and change trend analysis of estuaries in the GBA 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llution type of the estuary in the GBA is mainly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pollution, and the main pollutant is TN. The pollution degree of the estuary in the Dongjiang River Basin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west River Delta Basin. Organic pollution and heavy metal pollution are relatively light, and the pollution index of heavy metal Hg shows a rapid upward trend in 2019. From 2015 to 2019, the concentration of water quality index BOD5 in the GBA decreased most significantly, NH3-N and CO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P and TN pollution did not improve. The pollution of Dongjiang River Basin is improving, and that of Northwest River Delta is aggravating. © 2021, Editorial Board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