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淮河干流信阳段水质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体扩散理论,建立淮干水质预测相关模型,并进行验证;首次对淮河干流信阳段NH3-N、COD的综合衰减系数,复氧系数和耗氧系数等4项开展现场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复氧率及光合作用随河流而异,难以准确确定。  相似文献   

2.
李燕 《治淮》2000,(10):20-22
水是生命之源。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面临严重的缺水危机,水资源短缺将成为限制人类发展的主要因素。世界银行副行长伊斯梅尔萨拉杰曾预示:“20世纪的许多战争都是因石油而起,21世纪水将成为引发战争的根源。”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势在必行。而在水资源短缺之中,由水质性缺水(即由水体发生污染)引起的,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淮河干流流经安徽省十几座重要城镇,是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地。其水质的好坏对工农业生产、人民身体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  相似文献   

3.
周良伟 《治淮》1990,(3):38-39
开展江河湖库的水质监测和水质调查评价工作,是水利部门在水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职责之一,也是水文工作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保护中的一顼基本任务。它不仅要为国家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系统的水质资料,还应适时地为生产和有关工作提供水质信息服务。从70年代初起,我们安徽省水文总站已陆续在全省42条主要江河(湖库)上设立了70个水质监测站点,积累了大量长期连续的水质资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土地利用现状,按照有利于行蓄洪区运用、有利于流域防洪安全的要求,分析研究行蓄洪区土地利用问题,认为应该加强行蓄洪区土地管理,分区控制行蓄洪区土地利用,采取适应性的土地利用模式,以实现行蓄洪区土地科学利用。  相似文献   

5.
淮河干流洪水资源化效果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义声 《治淮》2003,(9):10-11
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受气候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衡,空间分布自北向南递增,年内分配约65%的降水集中在汛期,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际间降水丰枯悬殊,连续丰、枯水年交替出现。水资源相对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530m~3,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4,远低于人均1000m~3的国际水资源紧缺标准。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城镇人口的急剧增长,需水量不断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为缓解水资源日趋短缺的严峻形势,淮河干流洪水资源利用研究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本文以淮河  相似文献   

6.
吴伟 《治淮》1995,(2):18-18
淮河流域通信网经过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初具规模,为流域的防汛、水利电力建设、工程管理及办公自动化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了本世纪末使淮河变清得以实现,充分利用并完善淮河通信网,提高水质监测信息传递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势在必行。目前,淮河支流沙颍  相似文献   

7.
2001年淮河干流蚌埠闸上水质性缺水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淮河干流蚌埠闸上 2 0 0 1年度城市用水水质性缺水量的评价分析 ,显示水质性缺水具有针对性、时间上不可调性、区域异同性及用户间不可调性 4个特性 ,并提出供需结合和危害等级评价两个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从已完成的《淮南市水资源保护规划》中,着重介绍采用的“黑箱理论”水质模型,对未来2000年淮河淮南段水质进行的预测研究。“黑箱理论”人有简便实用的特点。淮南段水质要规划水平的要求,必须减少河道负荷。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实施。加强水质研究及应用分析,为政府部门及时合理的调整水源和用水计划,尽量减少水污染造砀 经济损失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水资源管理工作管理。  相似文献   

10.
淮河干流中、下游平原区分布着23处行蓄洪区,这些行蓄洪区的布局与调度使用关联着231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这些行蓄洪区多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多年来,区内人口、经济及耕地等情况有了很大变化。1991年大水以来,曾研究过取消行洪区的问题,终因人口众多,难以安排,未能实现。现经多方研究认为近期(2010年前)宜采用大力进行调整,在此,仅就调整方案谈一些个人看法,以期引起同行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贴近度法在湘江干流水质监测断面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合理设定水质监测断面,节约监测成本,以湘江干流为研究区,选用贴近度法对湘江干流18个监测断面进行优化,采用t值检验法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并结合水环境管理的实际需求,对优化结果进行了修正,结果优化后的湘江干流监测断面减少为17个,且优化后断面所反映的水质与优化前无显著差异,表明贴近度法在水质监测断面优化中实用性较好,但需结合实际情况,使优化结果更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在滦河干流水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分析滦河水质变化趋势,并进行污染源识别。结果表明:滦河干流CODMn和NH3-N 2个指标的浓度、污染物输送率及流量调节浓度均没有明显变化;通过流量调节后上下游各站点浓度变化趋势趋于一致,同一站点CODMn和NH3-N的变化趋势也较一致,流量调节浓度趋势分析能够更好地反映水质变化趋势。5个监测站点中只有三道河子和乌龙矶2个断面的CODMn浓度出现小幅上升;5个监测站点NH3-N输送率均未出现上升趋势,三道河子、乌龙矶和滦县3个监测站点CODMn输送率呈现上升趋势。郭家屯监测站点以上CODMn和NH3-N主要受面源污染影响;郭家屯以下的4个监测站点受点源和面源污染的双重影响,以点源为主。总体上,滦河干流水质有所好转,污染源中含氮有机物浓度在不断降低或稳定不变,有机污染物总量呈增长趋势。指出郭家屯监测站点以上要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滦河下游要加强对点源污染的治理。  相似文献   

13.
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导致水文序列表现出非平稳特征,基于一致性条件的洪水风险分析忽略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会低估洪水风险。研究采用GAMLSS模型作为边际分布模型,以降水作为协变量,对淮河干流部分重要水文站点的年最大1 d流量和年最大15 d洪量序列进行非一致性频率分析,探究非一致性条件下洪峰和洪量设计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大洪水年份,基于一致性条件的洪峰和洪量边际分布设计值低于非一致性条件下的设计值。运用Copula函数构建两种条件下洪峰和洪量的联合分布模型,分析50年一遇的峰量同现超过概率,发现在大洪水年采用一致性条件下的同现超过概率容易忽略峰高量大的洪水风险。  相似文献   

14.
吴师 《水资源保护》2005,21(4):52-55
依据一维水质模型,估算动态纳污能力、预测污水对目标河段水质的影响。以淮河干流鲁台子—石头埠段为例,针对河段内淮南市饮用水源的水质要求,在不同的上游来水条件下,计算闸控支流污水的最大允许下泄量;预测污水团到达水源区的浓度。  相似文献   

15.
沙颍河水利工程调度对改善淮河水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淮河流域水利工程及水质概况,分析了水闸防污调度对改善水质的作用,提出了进一步发挥水利工程作用、改善水质的建议:防止河道断流,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合理调度,充分利用汛期洪水,清污分流。  相似文献   

16.
淮河干流浮山至洪泽湖出口段 水动力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干流浮山至洪泽湖段河道呈倒比降,入湖河段河道分汉,湖区支流入汇众多,流态复 杂。本文针对该河段的特点,建立了淮河干流浮山至洪泽湖出口段一、二维藕合洪水演进数学模型, 模拟了2003, 2007年本段洪水演进的过程。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模型计算精度较高, 可为浮山以下河道不同治理方案的研究提供分析计算平台。  相似文献   

17.
以淮河上游长台关-息县段为研究对象,以2008年为算例,根据研究区域汇流特征,建立分布式源模型,基于贝叶斯统计方法进行逆建模,利用断面水质序列实测资料,测算区域入河污染负荷及主要水质因子降解系数。结果表明:淮河上游长台关-息县段NH3-N、COD入河污染负荷总量分别为1.7万t/a、8.9万t/a;受主要入流面源污染负荷季节性影响,NH3-N入河污染负荷为657.55~2 014.99 t/月,COD入河污染负荷为3897.73~13311.83 t/月;研究区域水体环境NH3-N、COD降解系数分别为0.356/d、0.202/d,NH3-N、COD负荷模拟值和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3、0.979。  相似文献   

18.
从辽河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出发,将辽河干流生态需水量分为生态基流量、稀释自净需水量、输沙需水量和蒸发量4个部分;通过6个重要水文断面实现生态需水分区;生态用水过程按汛期和非汛期分别计算;生态需水整合分为类型整合与分区内整合,类型整合中的消耗型需水采用累加原则,非消耗型需水采用取大原则,分区内整合在类型整合的基础上采用分区贡献法;最终建立了辽河干流生态需水分区分期整合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辽河干流生态需水量在汛期以输沙需水量为主,非汛期以生态基流量为主;干流汛期和非汛期来水量不足,需要区间补给才能满足河道生态需水量。  相似文献   

19.
2004年淮河流域水质状况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年淮河流域水体水质监测资料,采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评价分析淮河流域总体、干流及12个主要断面的水质状况,并与“九五”期间和2001~2003年淮河流域水质进行比较,还对12个主要断面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总体水质污染程度为中度污染,水质好于2001~2003年;水质Ⅴ类和劣Ⅴ类之和由“九五”期间的58%降至39%;干流1月、2月和12月水质较差,6月至9月水质较好;属严重污染的断面有4个。聚类分析的结果为12个主要断面分6组较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