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花炜 《治淮》2003,(11):6-8
淮河干流防汛通信系统经过20年的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系统从以语音通信为主,到语音、数据、图像综合业务的应用,时刻紧跟水利事业的发展脚步。该系统规划、设计密切结合水利实际,设备选型实用、可靠、先进,已成为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和水利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1991年以前的通信建设(一)淮干一期数字微波通信系统1982年7月,中国政府与意大利政府签署《1983~1985年经济、技术、财政合作计划》,计划由意大利政府提供赠款,兴建淮河洪水预报及调度项目,以改善淮河沿线的防汛通信及数据传输条件,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速度。项目内容包括在淮…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土地利用现状,按照有利于行蓄洪区运用、有利于流域防洪安全的要求,分析研究行蓄洪区土地利用问题,认为应该加强行蓄洪区土地管理,分区控制行蓄洪区土地利用,采取适应性的土地利用模式,以实现行蓄洪区土地科学利用。  相似文献   

3.
该文对淮河干流1996年11月上旬洪水作简单分析,统计出此次暴雨洪水有关特征值,提醒沿淮各地注意。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临淮岗工程及洪水资源化,对淮河流域暴雨洪水的基本特点及临淮岗工程的潜在功能进行了分析和挖掘,对淮河中上游中小洪水资源化提出了设想,并提出临淮岗工程中小洪水时具体的蓄洪蓄水方案,旨在为开展淮河洪水资源化工作抛砖引玉,以早日发挥临淮岗工程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003年安徽省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运用的决策过程和效果进行了简要地分析。  相似文献   

6.
淮河干流中、下游平原区分布着23处行蓄洪区,这些行蓄洪区的布局与调度使用关联着231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这些行蓄洪区多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多年来,区内人口、经济及耕地等情况有了很大变化。1991年大水以来,曾研究过取消行洪区的问题,终因人口众多,难以安排,未能实现。现经多方研究认为近期(2010年前)宜采用大力进行调整,在此,仅就调整方案谈一些个人看法,以期引起同行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淮河发生了自1949年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在这次大水中,淮河流域的大型水库、行蓄洪区、分洪水道等水利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防洪作用。从水文的角度初步分析了主要大型水库、行蓄洪区、怀洪新河、入海水道等水利工程运用对洪水的影响,以及1991年大水后河道治理对淮河中游行洪能力的影响,由此得出了一些关于淮河水利工程对洪水影响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淮河干流息县站和淮滨站洪峰流量预报成果,本项目由河南省水利厅立项。研究成果表明,该方法预报精度高,预见期长,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总结了淮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暴雨洪水、实测洪水和历史洪水特点,简要介绍了淮河干流洪水系列一致性处理的方法和设计参数的分布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形成过程、各时期行蓄洪区变化情况、以及行洪区行洪方式演变,分析当前行蓄洪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淮河干流河道治理,提出行蓄洪区治理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安徽省淮河干流行蓄洪区不同下垫面的空间糙率分布。采用水文学和水动力学相结合方法,以1991年、2003年及2007年淮河历史洪水实测资料为基础,搭建蒙洼、城东湖、姜唐湖、荆山湖及花园湖水文水动力学MIKE模型,分析研究行蓄洪区不同下垫面的空间糙率取值,包括村庄、树丛、旱田、水田、道路及河道等,提出了适用于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区不同下垫面糙率的取值,进行沿淮行蓄洪区的洪水风险分析。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淮河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流域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洪水管理,科学调度防洪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2007年洪水的分析,总结提炼了淮河洪水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对今后淮河洪水管理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蔡敬荀 《治淮》2004,(3):22-23
在淮委钱敏主任2004年度工作任务的报告中,提到开展"淮河干流防御中等洪水对策研究"这个问题因为治淮到"十五"计划完成之后,淮河"小雨小灾,大雨大灾"(100年一遇)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中等洪水(10~20年)所带来的灾害仍然比较严重,这是由淮河干流不同与一般河道的特点所造成的,即淮河干流特别是中游河道比降过小,且流入干流的支流众多,因洪治涝就成为治理中等洪水的难点.  相似文献   

14.
淮河干流行蓄洪区目前存在难以及时启用、进洪频繁、人与水争地矛盾突出、行洪效果差等问题。本文根据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提出对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进行调整的基本思路和目标,采取有退有保、有平有留的方式,初拟了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的总体布局,做到为洪水让路,扩大行洪通道;同时,把行蓄洪区内的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下决心解决群众居住问题,改善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5.
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导致水文序列表现出非平稳特征,基于一致性条件的洪水风险分析忽略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会低估洪水风险。研究采用GAMLSS模型作为边际分布模型,以降水作为协变量,对淮河干流部分重要水文站点的年最大1 d流量和年最大15 d洪量序列进行非一致性频率分析,探究非一致性条件下洪峰和洪量设计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大洪水年份,基于一致性条件的洪峰和洪量边际分布设计值低于非一致性条件下的设计值。运用Copula函数构建两种条件下洪峰和洪量的联合分布模型,分析50年一遇的峰量同现超过概率,发现在大洪水年采用一致性条件下的同现超过概率容易忽略峰高量大的洪水风险。  相似文献   

16.
17.
童国庆 《水利水电快报》2007,28(21):10-11,13
洪水兼具风险与资源特性,如何在防范洪水风险的同时,使之可持续地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介绍了一些国家的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8.
林怡然 《治淮》1996,(11):10-12
1996年6、7月淮河洪水,是1991年洪水以来出现的一次较大洪水。在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后,经过5年治理,淮河正阳关以上河道部分堤距已展宽,一些重要堤防也进行了加固处理。1996年洪水虽然量级不大,但淮河干流临淮岗以上河段水位较高。淮河干流除东风湖行洪区外,其它行蓄洪区却没有启用。因此,分析1996年淮河干流洪水特性,对于了解河道泄洪能力,合理确定整治措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文龙  李玉强 《治淮》2007,(1):11-12
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进行全面治理的大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流域四省人民的不懈努力,目前淮河流域的防洪减灾体系已基本形成。在几十年的治淮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淮河治理的症结所在,即行蓄洪区问题。这些地方原本是淮河行蓄洪场所,因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成为群众赖以生存的基地,造成淮河干流排洪不畅,高水位顶托时间长,大小支流河口(湖口)地区和洼地积水难排,甚至洪水倒灌,形成“关门淹”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几代治淮人通过不断地探索和艰苦奋斗,淮河的面貌现已大为改观,随着淮河干流上中游河道扩大行洪通道、淮北大堤加固、怀…  相似文献   

20.
洪水资源化调研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也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在党中央治水方针和部党组治水思路的指引下,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开发利用洪水资源,减害增利,以更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防洪抗旱安全保障,成为各方关注的热门话题。为此,水利部将洪水资源利用列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