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渭河流域水沙时空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渭河流域32个水文站近60 a水沙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Pettitt突变检验、双累计曲线等方法分析了渭河流域不同区间水沙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渭河流域62.5%(50%)区间径流量(输沙量)呈显著减少的趋势,34.36%(42.86%)区间径流量(输沙量)无显著变化趋势,仅3.12%的区间径流量和输沙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渭河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年份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泾河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年份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北洛河径流量和输沙量在21世纪初发生突变;以渭河控制站(■头站和华县站)水沙之和为基础量化的人类活动和降雨量对渭河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84.86%和15.14%,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为92.54%和7.46%;退耕还林(草)工程、淤地坝建设、水库拦蓄等是渭河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黄河中游水沙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同时也是评价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生态系统修复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根据黄河中游区间降水数据以及干流头道拐和花园口两个控制水文站实测水沙资料,分析了黄河中游区间年降水量、河道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发生显著变化的临界年份。结果表明:黄河中游水沙量呈显著的减小趋势;水沙量发生显著的趋势性减小的临界年份分别为1985年和1981年。通过双累积曲线方法,估算出在临界年份后,累积径流量和累积输沙量分别减少了17.8%和28%;人类活动是影响黄河中游水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人类活动的减水减沙贡献率分别为70%和80%;最后初步定量分析了各项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水沙变化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3.
赣江是鄱阳湖流域面积最大、输沙量最大的支流,其水沙变化对鄱阳湖入湖水沙产生重要影响.为研究水库建设对赣江流域水沙情势的影响,采用水沙过程线法、距平累积法和双累计曲线法对流域内的坝上站、吉安站和外洲站3个控制站1953~2017年的径流量和1956~2017年的输沙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截至2018年,赣江流域已...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抚河流域水沙情势与水库大坝建设的相关性,本文采用水沙过程线法、距平累积法和双累计曲线法对流域控制站李家渡站近60a径流量和输沙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李家渡水文站年径流量2011前整体上呈波动减小趋势,2011年后呈波动增加趋势,但变化不显著,输沙量总体呈先减少后增长再减少的趋势,1995年以后减少的趋势较为明显;径流量-输沙量双累积曲线斜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累积曲线斜率出现四次明显的转折,其中1983年、2007年的两次变化均与大型水库建设有关。  相似文献   

5.
随着长治工程的实施和水利工程的建设,西汉水流域下垫面发生显著改变,对流域水沙产生重要影响.基于西汉水1960-2016年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采用线性趋势、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了流域水沙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西汉水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以1960-1988年为基准期,1989-20...  相似文献   

6.
《人民黄河》2014,(1):52-54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淮海流域实测径流量的变化及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黄淮海流域气温呈现显著性升高趋势,平均线性变化趋势率为0.19℃/10 a;黄河中下游及海河流域降水为非显著性减少趋势,淮河和黄河源区降水量为略增加趋势。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淮海流域10个重点水文站实测径流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其中黄河中下游和海河流域实测年径流量减少趋势显著。降水是河川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黄河中下游及海河流域不同阶段降水径流关系差异明显,淮河流域不同阶段的降水径流关系差异相对较小,人类活动通过改变降水径流之间的响应关系对河川径流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类活动对赣江流域水环境的影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赣江流域代表性站长系列水文样本资料,客观评估人类经济活动对赣江流域水环境的影响,揭示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水文现象的规律,为维护赣江的健康生命,建立良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准确评估澜沧江-湄公河输沙量的变化情况及上游水电开发对下游输沙量变化的影响,从最近几年文献中选择可信的下湄公河各站的年输沙量数据,并根据相关文献整理得出漫湾水电工程坝下第一个水文站点———嘎旧站1965—2003年的年径流和年输沙量系列数据,分析比较澜沧江-湄公河沿程各站的年输沙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澜沧江上漫湾水电工程运行后,嘎旧站年输沙量大幅降低,降幅大于60%,但清盛站及其下游各站输沙量未出现与其一致的变化趋势。认为清盛站输沙量的降低量远低于嘎旧站的原因主要是两站间含沙量大的支流汇入、人工经济林取代原始森林等因素造成的流域水土流失和河流含沙量恢复。湄公河入海沙量约为1.45亿t/a,预计未来湄公河入海沙量可能会降低。  相似文献   

9.
江辉  刘瑶  陈晓玲  刘惠英 《人民长江》2017,48(24):66-70
基于赣江万安坝址下游的西门水文站1965~2011年的径流量、输沙量观测资料和推算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和相关性分析法等分析了赣江中上游输沙量变化特征,并探讨了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赣江中上游输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西门水文站径流量年际变化较为均衡,而年输沙量有明显减少的趋势,特别是万安建库前后水沙关系分成两个系列,年径流量的突变点在1967年,输沙量突变点在1996年,即万安水库建成之后2 a;西门水文站年降雨量和年径流量基本保持一致,年降雨量的变化对年输沙量的影响显著;另一方面,1980年至今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对河流泥沙产出和输送的影响显著,这也是导致该河段泥沙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信江流域是鄱阳湖的第三大入湖流量支流,其水沙变化直接影响鄱阳湖水文情势。本文基于信江流域7个气象站降雨资料和梅港水文站1960-2014年的径流和输沙资料,采用Man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研究了流域水沙变化及其对降雨侵蚀力的响应。结果表明:信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9.8×108m3,年际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P>0.05)。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98.9×104t,年际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11 270MJ·mm/(hm2·h),年际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输沙量与降雨侵蚀力双累积关系曲线在1999年出现拐点,与基准期(1960-1998年)相比,变化期(1999-2014年)降雨侵蚀力使年均输沙量增加14.0×104t,对输沙量变化的影响程度为10.8%;人类活动导致年均输沙量减少143.5×104t,对输沙量变化的影响程度为-110.8%,二者综合作用导致输沙量减少。水库建设和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是信江流域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水土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赣江外洲站近50年水沙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赣江外洲站年径流量时间序列(1957-2008年)和年输沙量时间序列(1966-2008年),采用肯德尔秩次相关检验法、有序聚类分析和秩和检验法、小波分析法对赣江水沙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径流量时间序列趋势变化不明显,不存在显著跳跃点,当时间尺度为17时,存在以10~12a为周期的丰枯变化.年输沙量时间序列下降趋势明显,在1984年和1998年附近发生跳跃,周期性变化可分为两段,1966-1986年间,在时间尺度为6时平均变化周期约为4a,1986年后,在时间尺度为1时平均变化周期约为3.7a.水土保持、人工采砂、万安水库拦沙等是影响赣江输沙量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金沙江下游水沙变异及其宏观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下游分布有在建和已建四大梯级水库,其入、出库水沙特征不仅会影响梯级水库自身的运行,也会极大程度地改变下游三峡水库入库水沙条件。以金沙江下游干支流主要控制站水文、泥沙资料分析为基础,揭示了金沙江下游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沙江下游水沙异源,中游及干流梯级相继建成运用后,下游沙量大幅度减少,对梯级水库库区及坝下游泥沙冲淤、三峡入库沙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利用赣江上游坝上、峡山、翰林桥、居龙滩水文站、中游峡江水文站和下游外洲水文站1957~2010年径流量与悬移质泥沙输沙量监测资料,分析赣江水沙关系特征和水沙关系的多年变化情况;通过经验模拟,探讨水沙关系变化的原因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无论是上游(赣州)、中游峡江站,还是下游外洲站,年输沙量与年径流量相关点群均呈双层分布,分层时间(年份)节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近60年来长江干流水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长江干流宜昌站、汉口站、大通站1950-2013年的年径流量和1954-2013年的年输沙量数据,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和双累积曲线分析等方法,分析三个水文站的水文序列的周期性特征及水沙关系的变化。分析结果显示:三个水文站的水沙序列存在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大尺度波动中有小尺度震荡,年径流量变化存在着16~17年、7~9年和2年的主要周期,年输沙量变化存在17~18年、9年、2~3年的主要周期;长江干流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受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关关系不断变化。研究结果对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长江干流水沙特征的影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长江水沙变化发展趋势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府仁寿  虞志英  金鏐  方红卫 《水利学报》2003,34(11):0021-0029
本报告是根据长江五十年的水沙资料,宏观分析长江干支流各主要水文站水沙发展趋势,发现干流汉口站、大通站、宜昌站平均年输沙量都有明显减小趋势。各主要支流水文站减沙趋势明显,汉江皇庄站平均年输沙量减少得最为显著。但金沙江的屏山站近期平均年沙量有增加的趋势。长江向洞庭湖分洪分沙的减少,使长江干流增沙。根据各站水沙资料分析了长江干流各河段发生的冲淤。文章还分析了大通站的水位流量关系和流量输沙率的关系,发现近年来大通站同流量水位有所下降和同流量输沙率也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确定了19802004年北洛河上游流域的径流、输沙变化趋势和时段,并结合不同时段的气候特征和生态建设资料,分析了流域水沙变化的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双累积曲线法、径流\输沙系数还原法和统计系列对比法计算了生态建设的水沙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19802004年间,北洛河上游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可划分为19801994年、19952000年和20012004年3个阶段。其中,20012004年为生态建设的水沙调控效应期;(2)以19801994年为基准期,20012004年间,在年均降雨量、年均侵蚀降雨量和年均降雨侵蚀力分别增加14.0%、25.2%和46.1%的气候背景下,由于生态建设的水沙调控作用,流域年均径流量和年均输沙量分别减少2 432.5万m3/a和2 009.1万t/a;(3)排除气候因素的影响,生态建设4年间累计减少流域径流13 808.0万m3、减少流域输沙14 250.8万t,实现减水、减沙效应31.11%和65.14%。单位面积生态建设的年均减水、减沙能力分别达4.7万m3/(km2•a)和4.8万t/(km2•a)。  相似文献   

18.
1956-2009年延河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降雨、人类活动等因子驱动下的流域水沙效应是流域管理的基础。本文采用移动平均法、累计距平法,线性回归统计等,分析了1956-2009年期间延河流域的降雨、径流和输沙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延河流域降雨量与径流量、输沙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可分为1956-1969年的基准期和1970年以后的3个时段的治理期等4个阶段。基准期三者均达到最大,治理期以输沙变化的时段性最为显著;且三者基本符合先大幅度下降(1970-1983年),然后明显上升(1984-1993年),再迅速下降(1994-2009年)的时段性。径流泥沙的时段性既是降雨量出现阶段性变化的结果,更是阶段性人类活动的水沙效应结果。整个治理期降雨和人类活动对减少径流的贡献比是60∶40,对减少泥沙的贡献比为30∶70;治理时段引起水沙变化的主要人类活动包括:1970-1983年的淤地坝、水库等水利设施建设大大减少水沙;1984-1993年的农业包产到户政策使得减水减沙幅度逐渐减少;1994年以来延河治理和退耕还林战略等极大地减少了流域径流泥沙。研究结果对延河流域管理实践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