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ThO2经加速器轰击后可以产生多种核素,如225Ac、223Ra、99Mo、131I、90Sr等。钍等重元素的测量方法众多,但大多操作复杂。分光光度法具有制样简单、操作难度小的优点,可作为钍等重元素的定量分析手段。采用HNO3/HF体系对ThO2进行溶解,以偶氮胂Ⅲ为显色剂定量分析ThO2溶解液中Th(Ⅳ)的浓度。在2 mol/L盐酸溶液和0.1 g/L偶氮胂Ⅲ溶液的环境下,确定了在本法所确定的实验条件下偶氮胂Ⅲ与Th(Ⅳ)的配位比为5∶2,显色前后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534.0 nm和663.2 nm,对比度为129.2 nm。该方法在0.2~5.0 mg/L符合朗伯-比尔定律,标准曲线方程为y=0.066 41x+0.001 76,R2=0.999 81,摩尔吸光系数为1.64×104,方法检出限为0.31μg/L,定量限为0.97μg/L。该...  相似文献   

2.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pH值、吸附时间、铀初始质量浓度、吸附剂用量等因素对凹凸棒石及凹凸棒石与硫酸亚铁协同吸附铀的影响,从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红外光谱(IR)和扫描电镜(SEM)探讨了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5 ℃、pH值为5.0、凹凸棒石投加量为15 g/L、铀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吸附反应30 min时,凹凸棒石对UO2+2的吸附率达89.5%,饱和吸附量可达40.8 mg/g以上;加硫酸亚铁后,凹凸棒石和硫酸亚铁协同吸附铀的效果大幅提高,在25 ℃、pH值为6.5、凹凸棒石用量20 g/L、FeSO4用量1 g/L、铀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吸附时间30 min时,凹凸棒石和硫酸亚铁协同对UO2+2的吸附率达99.9%以上,经处理的含铀废水能达国标排放。凹凸棒石对UO2+2的吸附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线;凹凸棒石及其协同体系对UO2+2的吸附动力学模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凹凸棒石吸附铀前后的红外光谱表明,凹凸棒石主要是通过羟基、胺基等基团与铀络合进行吸附的。  相似文献   

3.
TODGA/正十二烷萃取Am(Ⅲ)的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N,N′,N′-四辛基-3-氧戊二酰胺(TODGA)为萃取剂,正十二烷为稀释剂,研究了该萃取体系在恒界面池中萃取Am(Ⅲ)的动力学,考察了搅拌转速、两相界面面积、萃取剂浓度、金属离子浓度、酸度和温度等因素对Am(Ⅲ)萃取行为的影响,并推导了相应的萃取机理。结果表明:(1) 搅拌转速在130 r/min以下时,0.1 mol/L TODGA/正十二烷萃取Am(Ⅲ)的过程为扩散控制类型,在搅拌转速为150 r/min以上时,则属于化学反应控制的动力学控制模式;(2) 求得了在(170±2) r/min、温度为(25±0.1) ℃时0.1 mol/L TODGA/正十二烷萃取Am(Ⅲ)的初始速率方程:
r0=(dcorg(M)/dt)t=0=k•(S/V)c0.94aq,0(Am)c1.05aq,0(HNO3)c1.19org,0(TODGA)
在25℃下,求得表观速率常数k=(24.2±3.4)×10-3mol-2.18•L2.18•min-1•cm;(3) 0.1mol/L TODGA/正十二烷萃取Am(Ⅲ)的初始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求得表观活化能Ea=(25.94±0.98)kJ/mol。  相似文献   

4.
为改良现有硫酸钡比浊法测定含铀浸出液中SO2-4不能长时间稳定均匀地形成硫酸钡悬浊液的缺点,采用吸光比浊法研究不同波长、酸度、稳定剂、无水乙醇用量对硫酸钡分散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以提高测量准确度。实验结果表明,改良比浊法测定SO2-4浓度体系中的最佳实验条件为1.0 mL HCl(3 mol/L)、5.0 mL聚乙烯醇溶液(含w=10%BaCl2•2H2O)、3.0 mL 无水乙醇。在最佳波长440 nm处,SO2-4质量浓度在0.2~1.5 g/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该方法的检出限为 0.003 6 mg/L,定量限为 0.012 0 mg/L(n=20)。该方法样品测量回收率为99.0%~99.8%,加标相对标准偏差为 0.63%~2.44%(n=2)。与 GB/T 5750.5-2006 国标法比较,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度高,在CO2和O2地浸采铀浸出原液SO2-4浓度的测定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精确测量keV能区中子俘获反应截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数据重点实验室基于中国散裂中子源反角白光中子源建成了国内首套γ全吸收型BaF2探测装置。为获得重要的实验参数装置对γ射线的探测效率曲线,对单个BaF2探测器模块能谱的测量数据与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测量137Cs和60Co源得到的实验结果与MCNP和GEANT4的模拟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模拟计算得到的探测效率曲线的可靠性,可用于中子俘获反应截面的在线测量。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1BP工艺点铀钚价态及其含量的分析方法。通过研究不同价态铀钚的可见吸收光谱,采用多点斜率法拟合了不同价态铀钚在414、480、600、659 nm波长下的摩尔吸光系数ε。利用摩尔吸光系数ε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法(MLR),建立了1BP中Pu(Ⅲ)、U(Ⅳ)、U(Ⅵ)及Pu(Ⅳ)分析的数学模型。该方法测量了1BP模拟样品:在工艺正常情况下,Pu(Ⅲ)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50~8.00 g/L,测量精密度优于3.0%(n=6),回收率为94.5%~103.9%;U(Ⅳ)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45~38.15 g/L,测量精密度优于3.0%(n=6),回收率为95.3%~104.7%;U(Ⅵ)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45~38.59 g/L,测量精密度优于3.0%(n=6),回收率为96.5%~103.0%;Pu总量的回收率为87.2%~100.6%。方法简单快速,精密度高,属于无损分析。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1BP工艺点铀钚价态及其含量的分析方法。通过研究不同价态铀钚的可见吸收光谱,采用多点斜率法拟合了不同价态铀钚在414、480、600、659 nm波长下的摩尔吸光系数ε。利用摩尔吸光系数ε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法(MLR),建立了1BP中Pu(Ⅲ)、U(Ⅳ)、U(Ⅵ)及Pu(Ⅳ)分析的数学模型。该方法测量了1BP模拟样品:在工艺正常情况下,Pu(Ⅲ)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50~8.00 g/L,测量精密度优于3.0%(n=6),回收率为94.5%~103.9%;U(Ⅳ)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45~38.15 g/L,测量精密度优于3.0%(n=6),回收率为95.3%~104.7%;U(Ⅵ)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45~38.59 g/L,测量精密度优于3.0%(n=6),回收率为96.5%~103.0%;Pu总量的回收率为87.2%~100.6%。方法简单快速,精密度高,属于无损分析。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环境水中铀、钚的ICP-MS测量方法。分别采集河水、水库水、自来水三种水样各100 L以分析239Pu含量。分析流程为共沉淀—阴离子交换分离纯化—ICP-MS测量,仪器检出限为0.06 ng.L-1。通过标准拟合曲线,用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河水和自来水中的钚含量低于检出限,水库水中钚的含量为10~14 g/L。将三种水样直接过滤后用ICP-MS测量铀含量,测量结果为0.5~1μg/L。  相似文献   

9.
从拟作为低放射性废物处置填埋场土壤中分离出一种霉菌,经过鉴定为链孢霉目黑霉科球孢枝孢,并考察该菌对UO22+的吸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铀初始质量浓度为10mg/L,加入5g/L的新鲜湿菌体,其吸附平衡时间约为24h,最终吸附率约94.1%,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最适宜pH=5~9,当pH≤2时,菌体几乎不吸附UO22+;铀初始质量浓度为2~10mg/L时,吸附率均在90%左右;吸附近似符合Langmuir吸附经验公式;菌体累积吸附6次吸附量可达6.6mg/g;Ca2+会降低微生物对铀的吸附;柠檬酸、硝酸和EDTA对吸附的铀均具有一定的解吸能力,其中柠檬酸最高为67%。采用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显示吸附后出现UO22+的吸收峰,表明铀主要以UO22+的形式被菌体吸附。  相似文献   

10.
研制了铀浓缩厂产品端UF6气体235U丰度在线实时监测装置。该装置由NaI(Tl)探测器、脉冲处理器、压力和温度传感器、管道阀门系统等组成,利用NaI(Tl)探测器对测量容器内气态UF6235U发射的特征γ射线进行测量来得到235U的量,利用传感器对气体温度、压力进行测量,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到UF6气体中U的总量,从而得到235U丰度。该装置现场应用实验表明:铀丰度在线监测结果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与气体质谱计测量结果相对偏差小于1%。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高效分离高铀镎比样品中微量镎的方法。采用TEVA-TEVA萃取色层柱分离铀产品中微量镎,经3.0 mol/L HNO3淋洗过后以0.5 mol/L (NH4)2CO3洗脱TEVA树脂上的镎,加入HNO3分解洗脱液中的碳酸镎酰离子并将溶液调至3.0 mol/L HNO3,进行TEVA柱二次分离,最后采用0.02 mol/L HNO3-0.02 mol/L HF洗脱。结果表明:该法稳定性较好,测量相对标准偏差优于4%(n=3),镎的平均回收率大于86%,铀的去污因子大于105,适用于高铀镎比样品中微量镎的分离,在乏燃料后处理工艺中铀线尾端的微量镎分析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加深对四烷基-3-氧杂-戊二酰胺(TRDGA)类配体与三价锕/镧离子配位的认识,利用光谱及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分别在含水辛醇溶液、水溶液、晶体及液-液萃取体系中对比研究了脂溶性N,N′-二甲基-N,N′-二辛基-3-氧杂-戊二酰胺(DMDODGA,L)以及水溶性四甲基-3-氧杂-戊二酰胺(TMDGA,L′)与Pr(Ⅲ)的配位。光谱滴定实验结果表明,两配体在溶液中均可与Pr(Ⅲ)形成金属离子与配体比值为1∶1、1∶2及1∶3的配合物,并获得了配合物稳定常数及标准吸收光谱。配合物中金属离子与配体比值相同时,L和L′与Pr(Ⅲ)形成的每对配合物中Pr(Ⅲ)特征吸收峰的位置及形状均几乎完全相同,说明每对配合物的内配位层结构相同或相近。PrL3′(ClO4)3晶体漫反射光谱与PrL33+及PrL3′3+标准吸收光谱的特征也相同,说明1∶3配合物均为三帽三棱柱配位构型。与加入硝酸根的光谱滴定实验相结合,通过有机相吸收光谱与已知固体/溶液配合...  相似文献   

13.
铀是一种传统的贮氚材料,在铀粉瓶中贮存的氚会不断衰变产生氦气,导致使用时氚的纯度下降,影响标记化合物产率。本研究设计了氚纯化装置,对装置进行安装调试,并对该装置中的铀床进行活化,利用该装置测定铀吸收氘单质气体的p-t曲线及在400~550 ℃范围的解吸氘气体的p-t曲线。应用调试好的系统对长期存放贮氚铀粉瓶中的氚进行纯化。结果表明,设计的氚纯化装置系统密封性好,经氦质谱检漏测定值为7.8×10-13 Pa•m3/s;利用该装置测定氘的吸附饱和曲线,氘完全解吸时铀对氘的吸附量为240 mL/g。验证实验回收了久置铀粉瓶中的氚为1.44×1013 Bq,利用氦气体积推算出久置铀粉瓶中含氚质量百分率为53.1%。实验结果证实了系统纯化氚的可行性,可为氚标记化合物制备提供可靠的氚源。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CO2+O2地浸采铀和酸法地浸采铀的水冶回收工艺,依据新疆某地浸铀矿山的铀矿水冶工艺现状,提出将CO2+O2地浸采铀工艺下饱和树脂纳入酸法地浸水冶回收系统进行处理的酸化工艺。分析了CO2+O2浸出工艺下碳酸铀酰型饱和树脂的酸化转化机理,开展了以酸法水冶系统中淋洗剂、转型剂、洗涤合格液为酸化剂的搅拌浸泡试验。结果表明,酸法水冶系统中的洗涤合格液是符合工艺要求的酸化剂,可充分利用洗涤合格液中的剩余酸度对碳酸铀酰型饱和树脂进行转化,并将转化后树脂对铀的吸附容量由74.71 g/L提高至76.73 g/L,实现了与酸法水冶系统再饱和树脂的共同淋洗和转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一种针对环境中水体、土壤及沉积物样品中铀同位素的ICP-MS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萃取色谱法的应用对环境样品中的铀进行了分离纯化,实现了对环境中含量较少的234U、235U的同时、快速测量;所得234U、235U、238U方法探测限对土壤及沉积物而言分别为0.7 mBq/g、0.002 mBq/g、0.04 mBq/g,在水体样品测量中相应分别为0.000 1 Bq/L、6×10-7 Bq/L、1×10-5 Bq/L。进一步利用该方法对IAEA-443、IAEA-447、NIST-4357三种参考物质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与参考值一致,平均回收率分别达到84.2%、93.4%、90.6%,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γ全吸收型4π BaF2探测装置,对中子俘获反应截面进行了在线测量。基于HI-13串列加速器提供的脉冲化质子束,通过7Li(p,n) 7Be反应产生中子,构建了keV能区中子源实验条件,经屏蔽准直后的中子轰击样品,应用4π BaF2装置在线测量(n,γ)反应复合核退激时释放的瞬发γ射线级联,测量了Au、C、Nb、空白等样品。通过计算93Nb(n,γ)94Nb和197Au(n,γ)198Au两个反应的截面数据比值并与文献数据比对,检验了4π BaF2探测装置和(n,γ)反应截面在线测量技术,为在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上顺利开展(n,γ)反应截面数据测量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水培和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铀矿区土著水生植物大薸(Pistia stratiotes L.)和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对真实铀矿坑水和不同铀浓度水中铀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干体大薸和凤眼莲根系以1g/L(干重)的比例投加至铀矿坑水(ρ0(U)=1.93mg/L,pH0=7.83)中,1h后,矿坑水中铀去除率分别达58%和48%,5d后铀质量浓度降至0.3mg/L以下;活体大薸和凤眼莲对水体中铀的去除作用主要集中在第1d内,单株鲜重约为400g左右的活体大薸在10min内可以将1Lρ0(U)=0.045~4.5mg/L的水体中铀质量浓度降至30μg/L以下,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饮用水标准;单株鲜重约为400g左右的活体凤眼莲在1d内可以将1Lρ0(U)=0.5~4.5mg/L的水体中铀质量浓度降至国家标准(GB 23727—2009)规定值(0.05mg/L)以下。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一种用多聚磷酸钠作铀荧光增强剂来测定海水中微量铀的实验方法。结果发现,在海水稀释10倍后,溶液pH值调至2~3,多聚磷酸钠浓度为0.58%的条件下可定量测定海水中微量铀,测量变异系数为4.3%~6.2%,全程加标回收率为95.0%~98.2%,检出限范围为0.16~0.22 μg/L。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开展加速器质谱仪(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AMS)在14C测量方面的研究,研制了可采用锌法、氢法、氢化钛法制备14C样品的装置,该制样系统以石英玻璃为主要结构材料,分为以下三个单元:系统真空维护单元、CO2纯化单元和CO2还原单元。为验证此装置的可靠性,进行了系列 14C样品的制备实验,得到的石墨产率基本达到80%,同时对商业碳粉、树木的含碳量与实验过程中测量区域对应的CO2量进行了线性拟合,结果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对一批标准样品和本底样品进行AMS测试,结果显示每个样品12C-的引出束流均大于20 μA,系列空白样品的测量结果表明,14C/12C丰度比平均值为1.061×10-15,样品制备系统稳定且在制样过程中引入的碳污染较小,符合制样要求,现代木头样品的AMS绝对测量值为(9.13±0.05)×10-13,与预期值~9.0×10-13相符合。上述结果表明,该系统结构紧凑,能避免相互污染,高效且便于操作,满足AMS对14C样品的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   

20.
在铀钚分离工艺单元单级数学模型和混合澄清槽瞬态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以U(Ⅳ)-N2H4为还原反萃剂、混合澄清槽为萃取设备的Purex流程铀钚分离工艺单元数学模型,开发了计算机模拟程序,并使用台架实验数据对程序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拟程序的计算值和实验值符合良好。在此基础上,利用模拟软件对铀钚分离工艺单元的工艺参数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BX1加入位置、1BS和1BX2酸度对钚反萃率无太大影响,但1BX1加入位置和补萃级数对钚中去铀系数SFU/Pu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